(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发生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诸葛亮。原文如下: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兵败夷陵、退守白帝城后,病情加重。刘备自知命不久矣,便对诸葛亮等文武大臣交待后事。刘备向诸葛亮提出,如果儿子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此语一出,令诸葛亮手足无措,立即表明自己的忠贞之心。随后,留别又与儿子刘永、刘理及大将赵云等人做了一番叮嘱,不久后与世长辞。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在刘备面前的一句表白,叫做“知遇之恩”,意为慧眼识英才,并委以重任。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的这一情节,与历史原貌非常接近。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对于刘备托孤的真正意图,小说作者对此的解读自然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肝胆相照,因此在作品中将这一情节描述的非常感人和悲壮。不过,后世有不少人却对历史上刘备托孤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不少人认为刘备此举的目的是在玩弄帝王之术,体现出对诸葛亮的不信任。在这其中又以清代乾隆皇帝的看法最具代表性。

乾隆帝在《御批通鉴辑览》中曾经这样写到:“昭烈于亮平日以鱼水自喻,亮之忠贞岂不深知,受遗时何至作此猜疑语,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站在乾隆皇帝的角度,他认为刘备此举表现出来的就两个字:谲诈,这体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猜忌和不放心。

不知广大读者对于乾隆皇帝的这个观点有何看法呢?欢迎一起讨论。

参考书籍:《三国志》、《御批通鉴辑览》、《三国演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