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某件事或者生活不如意烦躁不安。不如放慢生活节奏的脚步,先静下心来感受一下老子十大经典名句,品味人生十点经典智慧境界!寻回心灵的宁静,感悟生命的真谛!

一,难得糊涂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

糊涂、宽宏是一种做人的智慧的体现,“难得糊涂”和“淳厚宽宏”不能太在意个人得失,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一样,你如果斤斤计较没有宽宏大量来容纳别人的缺点,那你怎么闯社会呢?难得糊涂”是不计较不比较,一切随遇而安,用宽宏大量的心胸接纳万物万事,这何尝不是一种洒脱和自在呢?

二,宠辱不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

【解释】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得意或沮丧。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要清楚被人宠幸,说明自己是在下位,即使得宠,每日也心惊肉跳,战战兢兢;等失去宠爱,遭到侮辱,又会疑神疑鬼,感到惊恐慌乱,这就叫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辱不惊?那才是我们做人最好的境界,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富足齐全,可以说业力的牵缠已甚微小,应当知足常乐,不可迷入酒色财气中再造新业。无论宠辱得失,皆应置之度外,唯道是真,这才是一个明白人。人人皆具有道心佛性,世人却茫然不知。“是佛而忘佛”。故当“焚去木偶相,求出真如来”,方不枉来人世一生!

三,行为态度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为当作有味。

我们应该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要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要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精神。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就是喜欢没事找点事,这明显是没有福报的表现,享不了清福行为。

四,功遂身退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人在成功后则应当急流勇退,所以这是成功者最应奉行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功名成就达到人生的巅峰时,人要知道知足不要有贪恋之心,在大功告成时候,就要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不要贪恋功名利禄,千古流芳“功成身退”的将相为数不少,能做到急流勇退的帅才不在少数,他们多数不能保护其身,所以后世就把这一思想演变成了“明哲保身”的口号。

五,谦让,是一种美德

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正是因为不争不抢,所以不会招致怨恨。

不争就是谦让,是智慧的另外一种美德体现,这样不和别人争功名利禄,就不会遭到别人的怨恨和报复,这样就会安然无忧了。如果你处处和别人争,寸步不让的人,必然会遭到别人的仇恨和报复,会引来自己控制不了的灾祸,这样得不偿失,这是不明智的做法我们不应该倡导。

六,言多必失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

【翻译】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要知道一个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俗话说“言多必失”,口若悬河这样说话很容易无意得罪别人,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当中。说到底,还是一个智慧的问题,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个分寸的把握也要凭智慧。智慧从哪来?心地清净就有智慧了。

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多半因为有私情。私是自私自利,情就是感情用事。《大学》里面讲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就是让我们心正,要放下私情。所以《道德经》上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讲话,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经过再三的思考就说话,那这后果可能是很可怕的。.

七,做一个至高至善的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做人应该要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这就是一位可称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力量最大的人,会像水一样地貌似平凡,给人以很谦虚的感觉,就像水一样的渊博而沉静,形态可应对方需要,随时进行万般的变化,所以不招怨恨,当外界需要他滋养万物时,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报……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会像海一样赢得万物所向。

八,不为自我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做人不应该最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烦恼一生,忙碌一生,看似为自己和后人创造了大笔财富,其实却为人类文明无所贡献。我们倘若把“自生”升华,开始为公想,也许我们对人类文明就有点贡献,也许我们成为不了圣人,但某个想法、灵感却是可以震惊世界启迪千年的。

九,福祸兮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翻译】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

福祸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那作为我们常人无法判断祸福转换规律,那么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那就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保持一种平和恬淡的心态就好。

十,不贪图虚荣与名利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获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

虚名和人的生命、获利与人的价值哪一个更可贵?这也是每个人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吝惜生命,与提倡奋不顾身是格格不入的两种生命观。事实上,吝惜生命并不是贪生怕死,老子讲的是对宠辱荣患和虚名货利来说,不要贪图虚荣与名利,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不可自贱其身。本章里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老子处世为人的精辟见解和高度概括。“知足”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准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