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常年高強度操勞,不到四十歲的他鬢角早已斑白,臉上佈滿皺紋,經常被錯認爲是快退休的老教師。”

“2007年考上公務員,那時他人還很年輕。後來在鄉鎮做了很多副職,加上工作的鄉鎮條件很艱苦,幾年後,他就大變樣了,長相判若兩人。”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最近,有兩個“80”後尤其引人注意,前面說的那個人是河南基層教師張玉滾;後面那個是雲南基層幹部李忠凱。

張玉滾給學生們上課

在最新一期《求是》雜誌上,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撰文講述了河南省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80後”教師張玉滾的故事。

“他的事蹟並不驚心動魄,卻感人至深,每讀一次,都能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禮,都能獲得見賢思齊、向上向善的力量。”王國生在文章中寫道。

不久前,張玉滾剛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他紮根偏僻山村十七載,如默默燃燒的紅燭,照亮山區孩子求學上進的道路,用堅守和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着出彩的人生。

在這篇兩千餘字的文章中,王國生飽含深情地講述了張玉滾紮根黑虎廟、奉獻山區教育的事蹟,其中不少情節讓人爲之動容——

黑虎廟村是深度貧困村,山高路險。路沒修好時,張玉滾靠一根扁擔,把學生的課本、作業、文具挑進大山,幾十公斤的擔子、幾十裏的山路,一挑就是5年。等通了公路,他又用自己的摩托車運送學校物資,摩托車騎壞了4輛,輪胎更換的次數更是數不勝數。 一次,張玉滾騎摩托車到鎮中心校開會,山裏起了大霧,他差點摔下懸崖,昏迷了半個小時,但住院沒幾天就趕回學校,在別人攙扶下站上講臺。望着頭裹紗布的老師,學生們喊出“老師好”後,禁不住哭成一片。 2010年暑假的一天,暴雨傾盆,在校值班的張玉滾想到留守兒童張明明家可能遇險,就立即衝過去,從坍塌了一大半的房子裏,把明明和他的爺爺轉移到安全地帶。大家都不敢相信,這個文弱書生竟同時扛起救出了兩個人。 缺少師資力量,他就把自己磨鍊成“萬金油”,打造成“全能型”教師。學校整體教學質量逐年攀升,越來越多的學生從這裏起步,考上大學、讀上研究生,在不同崗位上爲國家、爲社會作貢獻。

張玉滾批改學生作業

另一位“80後”顯得更加“滄桑”,他是雲南省大姚縣灣碧鄉黨委書記李忠凱。

15日,楚雄州委組織部發布了一批州管幹部任前公示公告。其中,李忠凱擬提名爲大姚縣政協副主席候選人。1980年8月出生的他,卻滿頭白髮,顯得甚是“蒼老”。

大姚縣委組織部幹部監督股一名工作人員回應稱,任前公示公告中,李忠凱的照片沒有問題,他在今年10月份的時候還被評爲“楚雄州擔當作爲的優秀基層幹部”。“李忠凱所在的鄉鎮工作量很大,特別是移民搬遷工作,用我們的話說他是工作的苦,頭髮都苦白了。”

李忠凱本人則表示,因白髮“走紅”感到意外。他說,因爲作息不定,頭髮變白已有時日,之前也有白頭髮,只不過染黑了。“那次會議時間緊張,沒顧上染髮,挺對不起大家。”李忠凱笑着說。

《楚雄日報》曾刊文《務實紮實的好書記——記大姚縣灣碧鄉黨委書記李忠凱》,講述了李忠凱帶領村民脫貧攻堅的事蹟。

文章稱,在涉及809戶3019人的移民搬遷工作中,李忠凱踏遍了所有搬遷戶的門檻,被羣衆譽爲“移民好書記”;在突如其來的泥石流滑坡搶險救災中,李忠凱沒日沒夜奮戰在抗災救災最前線,實現了大災面前“零傷亡”;在脫貧攻堅戰中,李忠凱遍訪全鄉1656戶貧困戶,精準施策,努力尋求脫貧致富的“良方”……

2014年至2017年間,灣碧鄉共有993戶3941人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2017年,碧拉乍、納那兩個貧困行政村如期脫貧出列。看到脫貧攻堅取得如此大的成效,灣碧鄉的幹部羣衆由衷讚歎:“忠凱書記做事不來虛的,脫貧攻堅更是實打實!”

“我們大多數黨員幹部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都是黨和人民事業的螺絲釘,把分內的事做好就是擔當,讓工作得到羣衆認可就是出彩……

我們要向這樣的楷模學習致敬,把對黨和人民的感情轉化爲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的奉獻,轉化爲苦幹實幹、勇爭一流的行動,葆有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濃厚情懷,增強事業至上、服務人民的責任擔當,涵養築夢中國、獻身時代的精神境界,爭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出彩人。”

省委書記王國生如是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