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近年,美食類節目,尤爲受觀衆喜愛,大概就是「沒有什麼是一頓美味不能解決的」。

  可喜聞樂見的真人秀、綜藝類、紀錄片,似乎都快讓人有些審美疲勞了,於是有人“臥薪嚐膽”,用喜劇的視角展現歷史上最囧的一面;

  用文字及故事來豐富人物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具有人情味與煙火氣。

  我們都說這是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卻殊不知文化娛樂儼然漸漸走向主流,將教育和娛樂融合,以更貼合人感觀和情懷、最能接受的方式,讓大衆自覺買賬。

  像《國家寶藏》《見字如面》《一本好書》《詩詞大會》《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原創類好節目。

  而如何將枯燥的歷史和當下生活,有趣結合,吸引更多年輕觀衆,是他們創新的第一步。

  作爲B站特製紀錄片,《歷史那些事》摘取歷史之精華和野史之奇詭,再輔以特殊手法進行鞣製,正如網友所言:“好了,這個紀錄片從這就開始不正經了。”

  但絲毫不影響它的高人氣,b站上評分達9.7!

  可謂是穩中帶皮,各種經典橋段梗玩到飛起,有點特別,有點時髦。

  第一集講的就是咱們

  “北宋第一大美食家”

  蘇軾

  甚至,說他是“中國第一大喫播博主”,也不爲過呀。

  像是料理江鮮的《煮魚法》,調製菜羮的《東坡羹頌》,以及流傳千古的東坡肉做法《豬肉頌》,東坡居士爲後世喫貨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

  按他自述,“平生爲口忙”,就算窮困潦倒,也抵擋不住一個喫貨的心。

  因爲,宋朝主要的肉食是羊肉,豬肉不值錢,所以致力發掘美食的東坡兄就將一塊“平平無奇”的白肉,做成了“秀色可餐”的東坡肉。

  本因買不起羊肉而發明出來的,結果流傳後世。

  不得不說,古人對喫喝住行都很講究。而不向世俗低頭的蘇東坡,也自有一套法子,豬肉、羊蠍子無人食,那且讓我拯救,保你喫得香。

  正如蘇軾本人言,終日在羊脊骨間摘剔碎肉,自稱就像喫海鮮蝦蟹一樣。

  就連給弟弟蘇轍的信中,也不乏調侃:然此說行,則衆狗不悅矣。連狗看了都不開心,怎一個好喫了得。

  不然怎麼說,這位老饕(“老饕”即“喫貨”)實至名歸乃第一喫貨,即使上火忍着pp痛,也要日食300顆荔枝。

  不僅如此,還“發明”了一種新喫法,“禾——草——珍——珠——透心香”。

  豬肉摻雜着稻草的香味,清香可口,異常好喫,甜而不膩、香軟絲滑。(隔着屏幕都忍不住吞口水)

  每到一地,他都能把當地便宜食材做成美食,實乃“中華第一大廚”呀。

  而當他發現了“生蠔”這等人間美味時,甚至還特地寫信告訴兒子,千萬不要泄露這個“驚天大祕密”,因爲害怕別人來和他搶肉喫!真的是過分可愛呀。

  這種藏着掖着生怕別人搶他零食的樣子,是真·喫貨無疑了。

  懷才不遇又如何?名聲與追捧都是身外之物,口舌之慾纔是人生大事。

  即便在這人生最低谷,支撐着自己堅強地活下去,尚且可求的那便是——喫。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言

  “被趕出朝堂,我就去廚房。東坡酥、東坡肘子、東坡粥、東坡魚、東坡肉、東坡豆腐……”

  當東坡兄開始freestyle,就知道此事不簡單,外加上這押韻且從容的走位,rap起來也是迷之自信。

  蘇軾rap

  

  有網友言,看這部紀錄片:“表面荒誕無節操,內心高潔學問高。”

  但同時也有很多質疑聲,有人認爲低俗,糟蹋歷史;

  不過,有些人則認爲,網絡化更能帶動觀衆的趣味性。“梗玩的生硬不要緊,只要第一眼看上去有趣即可。”

  而導演金鐵木,卻有自己的想法和考慮,曾經執導《圓明園》、《大明宮》、《玄奘之路》等多部優秀紀錄片的他,這次顛覆常規,也讓金導受到許多爭議。

  但誠如他所說的,這是一部“實驗紀錄片”。

  並且,《歷史那些事》的人物故事,都是有古籍記載的,遵從歷史前提下的創新。

  金鐵木表示:現在的年輕人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遠超想象,在藝術的創新過程中很多外在的形式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講故事”。

  「歷史不是凝固的文字,不是僵硬的過往;它是那些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兒。」

  娛樂歸娛樂,最終還是要回歸人物和歷史。

  1101年3月,蘇軾遊歷金山龍游寺,看到寺內懸掛了一副《東坡畫像》,在畫上寫了以下詩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澹州。

  黃州的東坡肉、惠州的羊蠍子、儋州的生蠔,衆人皆知蘇東坡是個快意人生的喫貨,可誰又能瞭解他心中的苦悶?

  正如第一集片尾的旁白:

  “他屢遭貶謫的一生,是悲苦的,但他卻在所到之處,用當地的美食裝點了人生,用能夠企及的食材,溫暖了生命中的苦難。”

  被貶的無奈,失妻的痛楚,種種辛酸只有自己知。

  就像片中那句,“這就是東坡家的飯,雖然現在這個家裏的人,只有我一個”。

  豁達不過是他的保護色,人生誰主沉浮?何不與自己和解。

  林語堂曾在《蘇東坡傳》中評價蘇軾,“是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或許,這是蘇軾真正想要留給後人的東西吧。

  不是詩文、不是政論、甚至不是萬古流芳的名聲,而是那份用隨手能夠企及的食材,溫暖生命中苦難的淡然。

  這就是蘇東坡,一個“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老饕。

  - END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