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富平现实出发,也有文人的元素可以挖掘,清时关中鸿儒李因笃,诗文品行俱为高人,也怀济世为民之心,倘能站在时代的角度,观照文人情怀,融入更多的细节元素,写出阿宫腔剧本,也可让这个历史人物走进现实,达到《长白寒儒》的效果,这老实得动一番心思,否则,就会有东施效颦之嫌。如《长白寒儒》通过隐灯回忆,或柔光罩着老年范仲淹,多环节对白或独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剖然于观,让人走进了其内里,与人物同呼吸共运命。

由《长白寒儒》所想到的

文/巴漠

最近在学习强国视频上,看了山东邹平县剧团排演的吕剧《长白寒儒》,其戏词、表演、音律乃至意境,所带来的震撼,不时敲击着我的心鼓,引发了我对阿宫腔的点滴思悟。

1

我自小就喜欢家乡独有的秦腔剧种阿宫腔,尽管对它的一切懵憧无知,可就是爱听。村里有个小学同学,一家子阿宫腔迷,无论谁家过事,若有邀请,即倾巢而动,前去喧荒或唱阿宫皮影戏,自家木偶、布帐、铙铂二胡锣鼓家伙什齐备,活脱脱一家草根戏班。我那时和村儒惠永哲老先生学了几段戏,想考县剧团,后来没去成,也入了这个阿宫戏迷行列。就与这位小学同学多了来往,因了他,我看过许多手抄本阿宫腔戏词,也曾背了不少。

在我眼里,阿宫腔戏词唱起来不乏婉转,可大多平白,诗情画意稀薄,很少“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面对满眼秋”这类情景相融的戏文,不免为之遗憾。上大学时,省内各县剧团在西安调演,看过几出西乡县剧团的戏剧,觉得其音乐与唱词细腻婉约,柔和中听,不同于秦腔的惯例,多着歌剧成份,让人耳目一新。那时就有意向,自己若能写出别样的阿宫腔剧本,那该多好。毕业前夕那次寒假回村,又见到那位小学同学,便谈了想法,他颇为认可,我便有了这方面的信心。回到学校,借阅了大量剧本,可惜后来因为毕业论文和实习,没能坚持下来。毕业后又忙于生计和事务,渐渐忘了这个志向,以致没了下文,至今未能如愿。这个心愿搁浅,不只外因,还因自己对阿宫腔的板律讲究,遑论知之皮毛,简直就是门外汉,自然没了创作兴趣。

那时虽看过许多阿宫腔剧本,可对那名称来历还真说不出眉目,后来着过一本写富平文化的书,方知其名发端大致有三:传说项羽火烧阿房宫,宫中秦朝歌女逃亡民间,由其所唱曲调演变而来,一是。因这种剧目唱音,皆用五音中之“宫”音,且唱词出声以“遏”为要,故称“遏(阿)宫”,一是。源出礼泉之“小工遏调”,故亦有“遏工腔”之谓,一是。无论坊间还是官方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查阅《富平县志》得知,清同治年间,富平有金盆子、金马驹、陈相公等阿宫皮影戏班。清光绪年间乾县任相公、临潼赵相公,清末民初三原王仑,富平乔娃子、有娃子(礼泉人)皮影班也演出阿宫腔戏。民国十八年年谨后,阿宫腔成为富平独有的剧种。阿宫唱腔翻高遏低,不急不躁,激越委婉。音乐跌宕有致,幽雅清脆。可以说是秦腔中的另一类,出身或许带有皇家气息,融入民间后,便别有风味,迥异惯常的“八百里秦腔怒吼”,在“咿呀”的转腔里,拖出无限的旖旎与柔情。

看过《长白寒儒》,我觉得在音律上,阿宫腔与这部戏不分轩轾,各有特色。但在传承出新上,《长白寒儒》确有过人之处,值得细品深嚼和学习借鉴。

2

《长白寒儒》这个地方戏,是历史真实人物人生某个阶段的放大,因了细节能量瞬间爆发,将艺术化虚构与匠心独运结合得天衣无缝。

这出戏主要写宋朝名臣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邹平常山的经历。范仲淹两岁失怙,其父范镛临终托孤,他随母改嫁来到长山县(今邹平),改名朱说。朱说才思敏捷,闻名遐迩,后被荐为秀才,心高气盛,以为长山弹丸之地,难以容下自己,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继父朱文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时想起老友临终托孤情景,于是将书生意气的朱说拉回现实。让他看到民不聊生的情景,朱说确为震惊,继父因势利导,教育他要有读书人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疾苦为念,做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学子。朱家搭棚施粥赈济百姓,朱说参与其间,蓄了一腔心系苍生的慈悲胸怀。后来朱说直人快语,怒斥天下无道,幽于缧绁,姜遵之女含秋,早慕朱说之才,闻听朱说蒙冤,恳求在朝为官的父亲救了朱说。两人互生爱意,以致私下相见,谋定终身。朱文翰不忍朱说坠入情网,误了学业,求姜遵劝女息了此念。姜未应允,万般无奈,朱文翰和盘托出朱说家训与其身世。朱说大梦初醒,方知究里,顿有寄人篱下之感。

为了深刻刺激朱说的斗志与进取心,朱文翰表面无情决绝,将其逐出朱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朱说入了醴泉寺,拜在主持惠通门下,精研学问,沾濡儒释道三教,并读完寺中所有藏书,真正成了饱学之士。其实惠通和朱文翰是同科进士,在朱的授意下,惠通对朱说严加教管,言传身教,这出苦情戏,既激励了朱说,又隔断了他对姜小姐的爱慕。朱说只得埋头读书,精研细思,悟透了三教通脉,才学大增,境界不俗。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出戏是爱情的悲剧,打破了国人常有的大团圆情结。朱说三年寺中苦学,出寺之日,姜小姐已另嫁他人,他悲痛欲绝,表面看朱文翰真有副法海的心肠,割断了朱说与姜小姐的情丝,殊知他有着自己的良苦用心,观后让人唏嘘落泪。

一个小戏剧如此卓然,盖因多条线索运转,让剧情跌宕有致。首先是范仲淹的身世线索,这条线索是条暗线,为剧情的曲折奠定了基础,增加了朱文翰抉择的理性冷酷,为剧情冲突埋下了伏笔;二是爱情线索,这是条辅线,贯穿于始终,虽然爱而不成,可老年范仲淹依然旧情难忘,女声吟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不亚于爱情的绝唱,凄婉动人,令人心碎;三是范仲淹的命运线索,这是条明线,因了刚正不阿,遭遇佞人陷害,皇帝贬谪,这种况遇,皆是其青年时际所养就的人格情操的必然结局。三条线索离合扑朔,加之艺术化构思,将本来平淡无奇的故事,渲染得扣人心弦,冲突迭出。

这些细节性的情感挖掘,让爱情、家情、国情巧妙整合,让人物性格更加饱满,正是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中所言的人物性格圆形化,打破了戏剧人物平面化的模式。这出戏表明,只要潜心探索,一个不起眼的县级剧团,也会施展大作为,成就大情怀与大手笔,做足地方戏曲大文章。

3

看过艺术化加工的剧情,再来审视历史现实中的范仲淹,就会看到这出戏剧不拘泥现实,合情入理升华的魅力。

真实的范仲淹少年时很贫困,读书也很吃苦。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断齑画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范仲淹知道自己的身世则纯属偶然,平时节俭惯了的他,看不惯朱氏兄弟花钱铺张的纨绔气息,经常劝阻他们,一次,朱氏兄弟不耐烦了,对范仲淹说:“我花我们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当时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有人告诉他:“你原来是苏州范家的子弟,太夫人带着你改嫁过来的”。自尊的范仲淹听闻此言,自然羞吃嗟来之食,毅然离开朱家去南京应天府求学,27岁中了进士。之后的几十年,范仲淹没回过长山,直到老年做青州知州(现在的山东省潍坊青州市),赴任途中,特意看望儿时乡亲,并做了一首《寄乡人诗》: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现实是骨感的,并没有戏曲中所营构的凄美故事,也没有冲突迭起,不能就此夸大戏剧的虚构失实,而应明白其在现实成份上的合理构思。说到底,戏剧是一种艺术美的愉悦,这愉悦正是深层次的精神享受。这个戏剧在编写过程中,正是将范仲淹现实身世线索用足用活,融入爱情元素,且与人物的命运挂钩,产生了戏剧性冲突,让主人公的每次意愿受到现实阻遏,而后产生抗争。随着每个抗争的小结,范仲淹的形象随之获得架构,愈加饱满。

如何挖掘现实素材,避免一味地高大上说教,让戏曲走出程式化窠臼,正是这部戏剧的可贵之处,表明戏剧素材愈有人物个性特色,愈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4

我在钦佩邹平人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觉得它的成功在于“五度”:一在筋度。从大的主题上,将范仲淹这个人物的正气与棱角展现了出来,让人似乎感到范文正公就在我们眼前,其铮铮铁骨甚至拳头握发之声也似在耳,人物筋骨得以展示,满蓄正能量,正合当下情势。此剧开头即不同凡响,破题而出,众声齐唱:“寄情云梦著文章,忧谗畏讥话沧桑。先忧后乐忘荣辱,吾谁于归叹悲凉”,人物性情及运命浓缩其间,攫住了观众的心。

二在温度。这部戏之妙处,在于爱情的温度,这是亘古用之不竭的戏曲元素。含秋倾慕范仲淹之才,情自肺腑却难遂愿,问世间情为何物?爱而不成便为情。爱之殇在范仲淹入寺那段,让观者撕心裂肺,这种生死诀别的情景,一下子让这部戏有了泪目的视点。此外,朱文翰自导自演的苦肉计,内里亦有纠结,也可见出其心底里的温热,成了这部戏的亮点。

三在文度。在我听过甚或看过的地方戏文中,《长白寒儒》颇具文采,让人耳濡目染了语言美,这在一个县级层面的地方戏而言,难能可贵。此剧戏词诗经般的语言,有着入了文学殿堂的熏染和体味。“桃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语言之美让人赞叹兮。

四在悟度。朱说苦读出寺,与师傅那段对话,阐释了自己对儒释道三教归一的感悟:佛家讲中和,道家讲中道,儒家讲中庸,三家都离不开中,而中又派生和。人与人,和为贵,人与万物,天人合一,由是空色不二,佛与众生不二。这段话,让我这个对儒释道略有所知 ,而悟之不深的人,霎时如拨云见日,醍醐灌顶,有了得道的感觉和喜悦,这种文化碰撞的结果让人匝舌。

五在量度。青年范仲淹的人格塑造,老年范仲俺的唏嘘回忆,时空转换,相互对照,盈怀的能量。三十六年后还故园,落拓之人念旧恩,想起父老的苦心教养,老泪纵横吟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众学子合咏: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场景设置,将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展现出来,台下观众与台上演员合吟之声,回荡在剧院上空,有了高潮的感染和感动。

5

平凡素材多情节重构,自会满含戏剧张力。按说范仲淹在长山只是青少年时期,素材挖掘搞不出多大动静,充其量仅是个正直文人的故事。但该剧开发中,融入爱情,怒斥官吏等情节,尤其将醴泉寺求学修身这一环节用显微镜式的手法夸大渲染,在悲情中透现积极意义,着实让人折服。古文人戏本身不好运作,虽然国人习惯才子佳人式的戏份,但若写不出新意,必然又回到大团圆式的花好月圆里,那就失去了分量与存在的必要。

《长白寒儒》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一种传统的意念里,多情节融出四两拨千斤式的创新,也贴合当下的初心,让范文正公的形象光照今人。从富平现实出发,也有文人的元素可以挖掘,清时关中鸿儒李因笃,诗文品行俱为高人,也怀济世为民之心,倘能站在时代的角度,观照文人情怀,融入更多的细节元素,写出阿宫腔剧本,也可让这个历史人物走进现实,达到《长白寒儒》的效果,这老实得动一番心思,否则,就会有东施效颦之嫌。当然就历史上的分量而言,范文正公诗文和业绩建树,李因笃不能与之齐驱,只能算个平民文人,两者没有可比性。但社会是由小人物构成的,如果转换视角,加以挖掘,也许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旋律融入现代元素,或许就是突破之时。现在阿宫腔等地方戏受众,多是中年以上的群体,年轻人往往以老旧视之,耐不住其间的呕哑嘲哳,这是一种音乐审美习惯使然,倘若真如《长白寒儒》那样,在音律上,带些现代音乐的柔和轻快,与传统声乐恰到好处结合,必然会有所突破。阿宫腔原本以细腻见长,但在其音律的现代化挖掘上,还有待作为,主要是观众耳熟能详的那几个剧本,现代元素很少融入,自然会让音律有陈旧的不适感。回想当年曾长安老师创作的阿宫现代戏《两家亲》、《三姑娘》等,我小时候就很爱看,当时生产责任制包干不久,这些戏演出后,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因了那乡味浓郁的唱词和舒适流畅的韵律,人们边犁地,边唱上几句,拖上咿呀,真有种荡气回肠之感,仿佛那也做了解困去乏的良方。我相信,只要有好的剧本,加上深度挖掘阿宫腔的内在韵律美、语言意象美,古瓶装新酒,自然会让古老的阿宫腔绽放异彩。

关注小人物,戏剧同样也会精彩。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播出后,让人观后泪流满面,也赢得了高票房。如此成功和震撼,不只是其主题宏大,而在于所表现的多是普通人。这就告诉我们,艺术关照现实中的小人物,现实中的这些人也会给以积极回应。《长白寒儒》这部吕剧,和这个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虽说范文正公是个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鸿儒清官,但剧中一些小人物的陪衬,让范文正公在长白这个地方完成品行养成,才有了以后的平民情怀,报国之志,亦取得了人物性情展示的巨大成功。因而我觉得,阿宫腔不要一味想着宏旨巨作,倘若能够更多地关注普通人,在平凡中挖掘亮点清,多出些高质量的平民化剧本和作品,搬上舞台,也许会引起共鸣,更为出彩。

舞台如何巧妙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也不容忽视。沈从文曾说,小说要贴着人物写,其实说的是内心展示。戏剧同样需要贴着人物内心去写剧本和编排演出,在舞台展示上多下些工夫,则会更富感染力。如《长白寒儒》通过隐灯回忆,或柔光罩着老年范仲淹,多环节对白或独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剖然于观,让人走进了其内里,与人物同呼吸共运命。诚然戏曲舞台不擅长人物内心展示,但多方式演染,多侧面烘托,必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仅是看过《长白寒儒》一孔之见,难免稚拙之嫌,还望方家指教。但历史地看,阿宫腔传承真的还有好长的路要走,端的要向吕剧《长白寒儒》学习好多。

2019年国庆节写于办公室

作者简介:巴漠,阅读者,写作者,《中国小康》杂志签约作家,《作家世界》特约撰稿人,富平人文化顾问,曾在省内外各种刊物发表论文、散文、小说近百篇,出版作品一百二十余万字,著有诗文集《驼铃声声》,文论集《跋涉集》,长篇小说《火山口》(陕西传媒网连载)、《黑石村往事》,小说《白马道》获中华文学星光大道、“今古传奇”第二届全国优秀小说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