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網(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 編者按:由於是老鄉,又是草根出身,伊光旭對蔡文勝格外留意。

“在飛博,沒有創意會遭雷劈!”2013年8月,伊光旭在其個人微博上寫下這段話。

創意,是伊光旭行走江胡的必殺技。

不管是學生時代開書店,還是後來鏖戰豆瓣、微博、微信等個人社交媒體,這位“營銷之王”都用創意攫取了大量流量紅利,如今更是靠着刷微博、講冷笑話,把公司送上新三板,公司總市值達12.47億元。

“差生”的反思

互聯網時代,英雄輩出不問出處,草根橫流莫管套路。

這位蓄着詼諧小鬍子、身材瘦削、眼神犀利的福建小夥子,從來就不喜歡按套路出牌,就連名片這麼小的事,他都要別出心裁,與衆不同:正面放自己的大頭照,背面印上一個後腦勺。

伊光旭最敬佩的企業家是馬雲。理由很有趣,“他很有創意,長得也很有創意,特立獨行。我看了一圈下來,其他的企業家普遍沒有創意。”

這種“叛逆”氣質,從學生時代就已經凸顯。伊光旭的成績向來不好,到了高中時代更是喫力,“一直在這個陰影裏面活了很久,非常憋屈。”他回憶說。

爲此,他看了大量的人物傳記來打發時間,“看人物傳記,看《讀者》、《意林》,會比看高等數學有意思,而且也不太容易睡覺,老師還以爲我很認真在看書。”

大人物的人生經歷看多了,他開始對老師家長那一套產生懷疑,“上大學、考試這個東西,到底在未來有沒有前途?”這個問題一直纏繞着伊光旭。後來,他用需求調查法調查了一下身邊讀過大學的人,得出的結論是學習的能力比文憑更重要。

於是,高考的時候他特別淡定,基本是坐在那看周圍的人考試,因爲他隨便猜一下選擇題就出了考場,灑脫得很。這樣的隨意自然付出不少代價,最後他只能混進一所軍校——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有文憑拿也不錯,他安心繼續看人物傳記,研究大人物怎麼做事情,創業的想法逐漸萌芽。

軍校明文規定學生不能從事商業化的活動,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2006年,伊光旭盯上校園那些“軍屬商店”,準備開一家賣書和租書的書吧。

這家名叫“書芳齋”的書吧跟別的不同,向來講究創意的伊光旭對書吧做了增值服務,“我的書都用漂亮的書皮進行了包裝,把書皮全部包好,再把條形碼、E維碼貼上去,做了一個電腦管理軟件進行分類,那時周圍很多書店都沒有我的先進。”他說。

因此,當大四下半學期他轉手把書店賣出去時,光是這些增值服務就掙了一筆。

主動出擊

一個人走過的路、看過的書與風景,最終都會融入骨子裏,再折射到往後的人生裏。“我訓練的知識全部是CEO的視野,因爲當時每一個傳記裏面都是CEO。”他說。

2008年,無心上學的伊光旭決定退學,殺入互聯網做了一個類似於“趣玩網”的創意類網站,那時候做網站的路數無非就是蹭人氣賺流量,於是他依瓢畫葫蘆,把玩起豆瓣網一心爲網站“忽悠點兒人過來”

亦舒師太金句:時間用在哪裏是看得見的。在豆瓣上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的伊光旭收穫頗豐,僅僅運營一個月,用戶累積就超過了那些累積兩年多的小組,當他創建的豆瓣小組人氣高漲時,一些廣告開始主動找上門來。

那一刻,伊光旭恍然大悟,流量原來是可以掙錢的。於是,當傳播迅猛的微博興起時,他立即摒棄豆瓣轉戰微博,註冊了大量微博賬號。

伊光旭玩微博的做法跟早期蔡文勝他們註冊域名的打法很像,先搶注一堆賬號屯着,隨後把其他微博大號從頭到尾研究一遍,接着撒大網廣發內容,看哪一個先火起來就用哪一個賬號。

這種撒網式的做法看着傻氣,但絕不是無目的的瞎晃悠,而是有技巧的。伊光旭避開已是紅海的新聞資訊類,由冷笑話這樣輕鬆愉快的點切入,而且在名字上也有小心思“精選”,這樣一來,“冷笑話精選”脫穎而出。

方向對了,剩下的事就是融資。2009年,伊光旭抱着“冷笑話精選”、“星座祕語”等微博號在微博上尋找投資人,可一個大學輟學的草根,帶着一個走流量有沒有被驗證的創意融資,

不難想象結果,後來只有一個人對他的創意產生興趣,那就是“帶頭大哥”蔡文勝。

蔡文勝是伊光旭主動找的。自2007年把265以1億美元賣給谷歌後,蔡文勝“衣錦還鄉”回到廈門,花重金在鼓浪嶼的園區建築裏打造了一座連體式辦公樓,把互聯網創業者“安置”於此,試圖把廈門打造成互聯網“重鎮”,以奠定江湖地位。

抱團“福建幫”

由於是老鄉,又是草根出身,伊光旭對蔡文勝格外留意,當2010年4月蔡文勝在微博上開通賬號時,伊光旭興奮着想盡辦法接近蔡文勝。

很快,他靈機一動,給對方發信息,請教買域名的事。沒想到,蔡文勝不僅回覆了,還把自己的QQ號留給伊光旭,讓他找自己投資的“易名中國”CEO孔德菁,順便把孔德菁的電話也給了他。

伊光旭受寵若驚,還沒回過神來,蔡文勝親自打來電話,約他在北京見面聊聊。之後,蔡文勝買好飛機票讓伊光旭回廈門,兩人進一步深聊,最後敲定投資的事。彼時“冷笑話精選”在新浪微博的粉絲量已突破10萬。

“我覺得蔡文勝這人挺神的。第一是,作爲一個天使投資人他比創業者更主動。第二是他判斷事情的能力足夠敏銳,他很容易看懂項目,別人聽90%才能懂,他聽40%就領悟到,而且他好像一下子看透我這個人了。”伊光旭如此回憶這次見面。

伊光旭跟隨“帶頭大哥”回到廈門,在蔡文勝打造的鼓浪嶼園區裏創辦了飛博共創,與他在同一個園區裏的創業者還有美圖秀秀的吳欣鴻、同步推的熊俊等人,都是蔡文勝投資的。

蔡文勝經常約這些互聯網創業者出來聊聊天,泡泡茶,久而久之,這些人放棄以往各自爲戰的方式,逐漸形成幾個人的小圈子,也就是如今著名的“福建龍巖幫”。

在微博式微的2012年,不少人唱衰微博,認爲早晚會被和諧掉。其實那段時間,蔡文勝和熊俊等人也時常暗自猜測,伊光旭的微博生意能不能做大。

其實伊光旭並不是“坐以待斃的主”,在他手上的好幾個微博號走紅的同時,他又瞄準時機一頭扎進拿微信,拿下微信公衆號運營的船票。

撥開迷霧,露出的邏輯依然是舊風潮的退卻和新風潮的開始。

就這樣,憑着創意和眼光,伊光旭在2015年12月11日,飛博共創帶到新三板掛牌上市,成爲新三板上市的第一股自媒體。

(編輯:王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