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粗布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世代沿用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特色,牀單用100%的純棉線織成,不褪色、不起球、不卷邊,舒適透氣,吸汗能力強,是淳樸的勞動人民用原始的紡車、織布機一梭一梭精心編織而成。”近日,走在華陰市西河村,巷道上沒有了三三兩兩的閒聊聲,取而代之的是時不時傳來的機杼札札聲。

西河村地處偏僻、遠離市區,旅遊特色資源匱乏,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只留下婦孺兒童,是名副其實的“空心村”。是什麼讓這樣的一個村子華麗轉身?

近年來,華陰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爲實施精準幫扶、促進脫貧攻堅、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效措施來抓。西河村黨支部按照“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定位,立足本村實際,深挖手工土織布傳統工藝。針對現代人追求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2017年6月,黨支部書記張小平自籌150萬元,並召集紡織技術能手,共籌集資金200餘萬元,成立了“華陰市俏女土布加工專業合作社”。

在探索“黨建+產業扶貧”助力脫貧致富路徑上,西河村充分發揮基層黨建的示範引領作用,推行“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農戶”模式,吸納扶持農村婦女和貧困戶進行手織布生產,幫助近百名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讓過去的生活技能,成爲如今的脫貧致富技能。目前,合作社已帶動全村7戶貧困戶走上致富路,戶均年增收3000元。

“這一天時間過得也太快了,坐這和老姐妹們一起織織布、聊聊天,兩天就能織完一個牀單,農忙時節就停工,一年下來也能掙個上萬元。”說到這裏,62歲的趙引娣開心地笑了起來,“要是在兩年前光靠種地,一年滿打滿算只有這點糧食。有個天災,或者趕上市場滯銷,就會辛辛苦苦白忙活一年。”西河村人均土地只有一畝,單純依靠土地養家餬口,難以維持生計,青壯年都到城裏務工,尋找賺錢的機會和門路,留下了老人和兒童留守村莊。

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讓農民在閒暇之餘,利用手工技術賺取生活費。成立初期,合作社組織資歷較老的紡織工人與經驗欠缺的工人進行一對一幫扶,並對在家紡織的村民提供生產材料、專業培訓、加工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引導其從“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實現婦女手工產業從分散生產轉向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去年年底,在西河村黨支部的帶領下與幫扶下,合作社與西安華陰俏女農副產品經銷公司簽訂協議,由企業提供產品設計,合作社進行生產製作,既解決了產品的銷路問題,又提升了產品的設計水平,現在的“俏女”牌土布不但銷往西安、北京、上海、蘭州等地,還出口到美國、法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家,真正讓傳統手工技術成爲脫貧致富的“新技能”。

在西河村以前的脫貧攻堅實踐中,不少貧困戶存在“等、靠、要”的懈怠思想,也有不少非貧困戶存在“纏、訪、鬧”的不良習氣。“農村思想陣地不佔領,精神傳承式微,就會導致鄉村凝聚力弱化和不良風氣的散播。鄉風民風建設這個‘事’,還得靠支部‘帶’。”張小平說,“只有大夥有了精氣神,才能幹啥都有勁兒。”

西河村黨支部以精神傳承爲抓手,以合作社爲平臺依託,充分利用農閒時節,吸納廣大留守村民加入合作社,由紡織能手發揮“傳幫帶”作用,凝聚團隊精氣神,讓貧困戶更好地融入合作社,將“輸血式”扶貧轉化爲“造血式”扶貧。同時,合作社針對貧困戶制定了積分獎勵政策,按照出勤次數和完成布匹數量進行積分考覈發放獎勵,激發貧困戶幹事鬥志,讓“比着幹”成爲常態。

在西河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土布已成爲主導產業,同時將周邊小泉村、公莊村、周家村的貧困戶吸納進了合作社務工。華陰市一批“產村相融”黨建示範點、“文明鄉風”黨建示範點、“集體經濟”黨建示範村,正在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點的大道上奮力前行。

(作者:孫 瑄 黨 軍)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