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刊物密林,看歷史潮起潮落

文 | 李輝

因出版《藏與跋》一書,結識了李勇軍,他是我的責編。勇軍話不多,客套話更是不會說。兩人見面相聚,直奔主題,寥寥幾句,便緘默無語。我想了想,這種情形頗有點兒過去與黃裳先生面對的那種感覺。

看似默默無語者,必有自己的另一番天地。果不其然,一日,他寄來《新中國期刊創刊號(1949—1959)》一書,令我爲之感嘆。未想到,兩年之後勇軍又完成這本《創刊號經眼錄》。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0《武漢數學通訊》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1《歷史教學》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1《歷史教學》創刊號。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2《語文知識》創刊號封面。

這是前面一本書的自然延伸與拓展,他所梳理的仍是1949—1959十年之間創辦的期刊,兩相呼應,可以說將這十年間中國新創辦期刊的大致狀況,有了更爲系統的敘述。

期刊的創刊號收藏在藏書界頗爲熱門,現代出版史的創刊號已經難尋,當代也非容易。試想一下,勇軍敘述的這些期刊,距離我們其實已經超過半個世紀,若想一一收藏,幾乎不可能。那麼,正好有勇軍的這兩本書,不妨從中獲取一個較爲完整的印象。

好像聽勇軍說過,他並不意在收藏,而在於對出版的一種熱情,在於對歷史的關注。多年來,他不聲不響地穿行在創刊號的密林裏,查閱、閱讀、辨析……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刊物,呈現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3《檔案工作》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3《護士與衛生員》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3《文藝月報》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4《建築》創刊號封面。

創刊號的醞釀、問世,往往與文化需求、政治需求密切相關,借他的細心梳理,一本又一本創刊號的問世過程、內容介紹、主編與作者的陣容,詮釋這一個十年之間的出版格局與變化,在斑駁碎影之中,可以看到一些容易忽略的細節。

自從在大學開始研究現代文學,諸多期刊的閱讀必不可少。與勇軍勾勒的這十年的期刊有所不同,現代出版史上,往往同仁雜誌居多。

猶記得,當年在復旦大學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借閱那些泛黃期刊,最讓人爲之沉醉而快樂。首先要看的當然是創刊號。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4《文藝學習》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5《民間文學》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6《版畫》創刊號封面。

每種雜誌的創刊號,最能體現創辦者的出版理念與文學追求,創刊號上發表的創刊詞、開卷的話、寄語等,幫助我們從中瞭解刊物名稱的來由,編者的情緒、心情、主張。若遇到感興趣的,便將之抄錄下來,留待日後研究或摘錄所用,久而久之,養成了這一種習慣。

翻閱勇軍《創刊號經眼錄》書稿時,他所轉引的許多刊物的創刊詞,讀來頗感親切,彷彿看到他坐在圖書館翻閱這些雜誌,自己的身影也在一旁閃動。

回想起二十幾年前,我寫作《恩怨滄桑——沈從文與丁玲》一書,沈從文、胡也頻、丁玲三人1929年創辦的《紅黑》、《人間》兩本刊物,頗爲難找,最後纔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借閱出來,將兩本刊物的創刊詞一一抄錄。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沈從文、胡也頻、丁玲三人創辦的《紅黑》創刊號封面。

創刊號《紅黑》的“創刊詞”,由胡也頻所寫。他這樣詳述刊物名稱緣由:

紅黑兩個字是可以象徵光明與黑暗,或激烈與悲哀,或血與鐵,現代那勃興的民族就利用這兩種顏色去表現他們的思想——這紅與黑,的確是恰恰適當於動搖時代之中的人性的活動,並且也正合宜於文藝上的標題,但我們不敢竊用,更不敢掠美,因爲我們自信並沒有這樣的魄力。

正因爲我們不圖自誇,不敢狂妄,所以我們取用紅黑爲本刊的名稱,只是根據於湖南湘西的一句土話。例如“紅黑要喫飯的!”這一句土話中的紅黑,便是“橫直”意思,“左右”意思,“無論怎樣都得”意思。這意義,是再顯明沒有了。因爲對於這句爲人“紅黑都得喫飯的”土話感到切身之感,我們便把這“紅黑”作爲本刊的名稱。

創刊號《人間》的“卷首語”由沈從文所寫,與胡也頻一樣,用詞也頗爲激烈,可以說集中呈現他們作爲文壇新人此時的心情與心境:

開始,第一卷本刊,出了世,沒有什麼可說。幾個呆子,來作這事,大的希望,若說還有,也不過希望另有許多呆子來作本刊讀者而已。

……所謂一羣,人數真是怎樣稀少!三個吧。五個吧。比起目下什麼大將,高踞文壇,文武偏裨,背插旗幟,走狗小卒,搖旗吶喊,金錢萬千,同情遍天下者,又真是如何渺渺小小之不足道!然而爲了一種空空的希望,爲了我們從這事業上可以得到生活的意義,幹下來了。

我最後可說的話,是先在此來爲本刊悼。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6《北京歌聲》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6《萌芽》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7《圖書館學通訊》創刊號封面。

就現代文學刊物的創刊號來說,創辦者的創刊詞通常都寫得精彩,相比而言,《創刊號經眼錄》裏的文學刊物的創刊詞,少了當年創辦者的憤世嫉俗、慷慨激昂,少了當年創辦者揮灑自如、文采飛揚。其實,這也正是時代變遷之後歷史演變的寫照。

同仁刊物不再出現,創辦者常常爲機關、單位的名義,儘量摒棄個人色彩與個人主張,以體現集體性與政治意識。

這也是《創刊號經眼錄》的重要性所在,勇軍借衆多創刊號的整合、勾勒,如實地把現代與當代不同時代期刊出版的歷史轉折,令人信服地加以敘述。於是,一本“經眼錄”既是個人的閱讀史,也是一本工具書,是瞭解十年期刊演變的一條途徑。

研究期刊需要耐得住寂寞,勇軍恰好有此秉性。我猜想,他現在或許已經開始第二個十年的創刊號研究。接下來另一個十年,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各類期刊的命運與歷史的關聯更加密切,期刊與辦刊者隨時代潮流湧動而起伏跌宕。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文革小報之一。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文革小報之二。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文革小報之三。

最值得勇軍費心蒐集與研究的,恐怕是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年期間全面開花的“文革”刊物。這些創刊號若要收藏與研究,談何容易。何況它們又非正式出版物,很難有延續性。但是,就其出版特殊性而言,這是當代中國刊物前所未有的現象,若要研究,便不能捨棄而過。

顯而易見,新的創刊號經眼錄的進一步研究,對勇軍是新的挑戰。以他的耐得住寂寞的秉性,以他對出版的熱愛,他應該仍將如過往一樣,默默地接受這一挑戰。幾年之後,如果他再次呈現一部新著,我一點兒也不會感到奇怪。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7《西方語文》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8《英語學習》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9《電影藝術》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9《峨眉》創刊號封面。

李輝 | 發現一大波刊物封面,看十年間期刊的演變

1959《長江戲劇》創刊號封面。

寫於二〇一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北京

▌六根爲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END-

六根者誰?

李輝 葉匡政 綠茶 韓浩月 潘採夫 武雲溥

醉能同其樂,醒能著以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