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百姓豎大拇指纔是我們想要的目標”

市委組織部派駐薛家灣鎮巴潤哈岱村第一書記 韓玉峯

第一書記,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謂,這是一種榮譽,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擔當和使命。2018年6月,我榮幸成爲全市2000多名駐村工作隊員中的一員,並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服務基層的堅實諾言。

巴潤哈岱村位於準格爾旗“一河三川”中百里長川腹地,總面積118平方公里,爲準格爾旗第三大村。全村耕地面積10600畝,人均耕地4.5畝,油松林10.04萬畝。轄20個社(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083戶2374人,常住人口573戶1222人。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26人,低收入家庭44戶83人。共有黨員90名,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6.3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0元。

自駐村以來,經過近三個月的實地調研、座談協商、傾聽民意和分析論證,結合準格爾旗薛家灣鎮及巴潤哈岱村的實際,制定並印發了包聯幫扶巴潤哈岱村三年規劃,明確幫扶總體思路,繪就未來發展藍圖。根據該村發展的區位優勢和有利條件,結合耕地面積少、基礎設施不完善、村情複雜、組織設置不夠優化等制約因素,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並舉,將黨建與發展融合,堅持運用“包聯幫扶、示範引領”工作機制,堅持打“組合拳”,堅持發揮組織部門表率作用,着力推進黨建品牌、基層組織、人才、產業、新風氣、區域化、新村莊等“七項建設”,完成“七個打造”,最終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組織振興和鄉村生態振興的目標。

黨建不強,發展沒有持續力;發展不強,黨建沒有說服力。我始終將基層黨建作爲幫扶工作的統領,從組織力提升、強班子隊伍、抓載體建設等方面入手,夯實基層,打牢基礎。一方面,協助選優配強“領頭人”,按照時間節點、班子結構等要求,高質量完成2018年村“兩委”換屆工作,並做好監委會、羣團等配套組織建設,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另一方面,針對村辦公樓年久失修、設備老化、條件落後的實際,申請新建1600平方米活動陣地,集服務大廳、會議室、辦公室、圖書室等功能於一體,預計年底投入使用。同時,按照全市村級組織“七個規範化”要求,成立百里長川聯合黨委,着力解決村組織設置“小馬拉大車”問題,推行黨員先鋒指數和積分管理,規範創新“三會一課”,全面落實“532”工作法,紮實推進網上“三務”公開,創新例會學習制度等,通過系列舉措,逐步將黨建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將黨建活力轉化爲發展活力,着力打造全市黨建示範品牌。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幹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還要看產業發展的“領路人”——基層幹部。爲此,我們通過調研,在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了“全市農村基層幹部培訓基地”,新建7000平米的綜合樓和宿舍樓,同時滿足200人培訓需求,現已開展全市嘎查村“兩委”幹部輪訓、選調生崗前培訓等十多批次、近千人的集中培訓班,不僅提高了基層幹部“精氣神”,也形成了可借鑑、可複製、可學習的基層經驗。培訓基地的建成,將成爲全市農村基層幹部教育的一面旗幟,成爲基層幹部學習的主陣地、農村實用人才交流的試驗田。此外,結合全市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在萬畝油松林基地內部建設15公里通村社道路,連接至壕託線,建成後將緩減村西北部6個社205戶居民的出行問題,也可作爲森林防火通道和觀光旅遊線路。

發展項目,基礎先行,按照“今年地下、明年地上”的安排,結合培訓基地規劃設計,對村部主幹道地下電纜、供水、排污等管網全面改造,維修村供水管道650米,解決村委會周邊村民飲水問題;對泰和新村東側護坡塌方進行全面修護,幫助解決村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截至目前,今年確定的16個項目中已有11個全部落地完成。

農村要發展,產業支撐是關鍵。有了產業,集體經濟就有了,農民的幸福感也強了。針對人均耕地不到5畝、分散經營、收入較低、後勁不足的實際,我們將沿川4480畝土地進行了有效整合,建立了以觀賞花爲主的花卉基地、種植中藥材黃芪以及部分設施農業,實行規模化經營,帶動了鄉村旅遊業發展。爲有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協調林業部門實施了林果產業項目,種植40畝1800多株優質品種蘋果樹,三年後掛果,預計年收入35萬元以上,實現村集體經濟和涉地村民創收。協調資金70萬元,將原鄉衛生院2000平米舊址改造成小型農副產品加工項目,利用本村及周邊村自產土豆及豆類,發展豆腐、粉條等小食品加工業,打造食品小作坊和小雜糧包裝車間,帶動村民致富。另外,市旗兩級組織部門在每年植樹節期間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形成組工林基地,今年已種植60畝3340株,計劃三年內種植油松180畝,以實際行動提高組工幹部的服務意識,增加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思想上的窮根不挖,難以實現長遠的發展。爲此,我們堅持“啓智扶志”並舉,着力增強村民的內生動力,讓廣大村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行“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將幫扶的林果經濟、農副產品加工、土地整合等項目與貧困戶增收掛鉤,建立起穩定、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並將貧困戶農畜產品銷售與培訓基地餐飲採購實行訂單式捆綁,真正解決貧困戶農畜產品銷售難題。注重教育引導,藉助培訓基地常態化培訓的契機,在課程設置、培訓內容、現場觀摩、事蹟宣講等環節,注重加強對農民的思想引領,着力培育新時代農民,推進農民職業化,逐步引導全村羣衆轉變過去“等靠要”和“養懶漢”現象,激發農民增收的信心和決心。

有人說,“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大舞臺,一個大熔爐,能夠從基層幹起,才能夠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既然選擇了駐村,就應該實實在在爲基層做事,爲百姓服務。我堅信:三年後,巴潤哈岱村必將實現從貧困到脫貧最終致富的根本轉變,老百姓豎了大拇指、基層羣衆點了贊,纔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目標。

本期編輯:何苗 楊桂麗 校對:寶上越

鄂爾多斯日報客戶端二維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