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春風化雨,四十年跨越騰飛,改革開放讓這片土地充滿新的力量,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2018正值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回顧這四十年的風風雨雨,是感嘆,更是激勵。

回首望去,上海法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每一位見證亦處於變革中的法院人,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譜寫着改革創新的新篇章。

“浦江天平”特推出“改革開放40週年”專欄,通過法院人的講述,帶我們感受上海法院的改革歷程,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本期,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楊浦法院)民事審判庭吳劍行、曲昱佳講述了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後上海法院的變遷。並表明作爲法院人,將會爲這個時代的改革開放再出發,奉獻自己的青春與汗水。

工作之餘,我會到黃浦江畔走走,偶爾也會問問自己,四十年前的前輩走在這裏會是什麼心情,四十年後的後輩走在這裏又會是什麼心情。明明我們腳下是同一片熱土,或許我們聽到的也是類似的鳴笛,但我們卻肯定有不同的心情。畢竟,我們處在不同的時代,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憧憬的是不一樣的遠方。今天我們佇立的,大體就是前輩們苦苦追尋的前方,今天我們嚮往的,大體也將是後輩們昂揚出發的起點。

倏忽四十年,時代變遷的太快、太快,而上海,更是一座將改革開放融入骨子裏的城市。不論是當年浦東開發的闖勁,還是後來的張江效率和自貿區速度,上海都是我國城市發展的先行者和排頭兵。而我,作爲一名上海基層法院的青年幹警,多麼幸運能參與到這座城市的法治建設中,爲這個時代的改革開放再出發,奉獻自己的青春與汗水。

今年年初,我們大概都追過一部新劇——《陽光下的法庭》,前沿的案件、前衛的思想,站在時代潮頭的勇氣和擔當,這是我們司法工作者今天的底氣,也是我們不同於以往的自信體現。

近年來,知識產權法院和金融法院的設立、法官助理制度的推行、法官員額制度的開展等等無不彰顯着上海法院系統開拓創新的改革精神和高效、全面的改革力度。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新部署,屬於我們司法工作者的,是無需掩飾的激動,無需隱藏的嚮往。

當然,我們也不能單純的好高騖遠,仰望星空的同時,亦應腳踏實地。新銳的有業界影響力的大案,亦或是關係老百姓家長裏短的小案,每一個案件都是公平正義的承載,每一個案件都是司法爲民情懷的擔當。

我很慶幸身處上海楊浦法院民事審判庭這樣一個集體,既能讓我參與風雲突變的時代進程,又能讓我體會身邊個案審理中的情懷溫暖。在我的同事中,有人銳意創新,將複雜的案件辦理得細緻入微,也有人不辭辛勞,爲案件多次組織調解,最終案結事了。這些努力的背後並不僅僅是爲了結案指標,更是爲了心中的那份堅守;這些付出的背後也不僅僅是爲了履行爲人民服務的信條,更是爲了國徽下的那份承諾。

就我個人而言,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也是我擔任法官助理的第三個年頭。

我們微笑面對每一個當事人,傳遞法律對於每個個體的尊重。

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案件,踐行法律對每一份正義的一絲不苟。

我們反覆琢磨每一個法律問題,讓我們的思想化作法治進步的不竭動力。

也許我們做的都是一些小細節、小步伐、小事情,但是誰能說公平與正義不是由這些小細節堆砌?誰能說司法公信的提升不是由這些小步伐開始?誰能說法治中國的建設就不需要你我做好這樣的小事情?

作爲一線的司法工作者,改革開放新的四十年定然有我們的身影,法治中國的未來也定然由我們創造。

來源|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

文:吳劍行 演講者:曲昱佳

責任編輯 | 邱悅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江天平”公衆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