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兩淮鐵路開通前,裕溪口只是一個偏僻村落。新中國建立後,這裏建成了我國內河上第一座機械化煤碼頭,與南京浦口、武漢漢口、湖北枝城並稱爲長江煤運“三口一枝”。

出行的地方,必有車站。有車站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回憶。

位於裕溪河與長江交匯處的裕溪口火車站,是迄今爲止我市所有火車站中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像這樣擁有八十多年曆史的老火車站,如今即使放眼全國也不多見了。可以說,每座老火車站,它承載的不僅是出行的人流,還有幾代人的回憶。社會在發展,眼前的這座老火車站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但它曾經是蕪湖人出行的一個重要節點,見證了無數蕪湖人遠行的背影……

蕪湖一直是交通樞紐,火車站在安徽全省也是最早建立的。隨着時間的推移,有些老火車站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來到裕溪口火車站故地重遊一番,一睹當年我們匆匆而過的那個規模不大,但卻是我們遠行的必經之地。

曾經,這裏有驕傲

《蕪湖市志》載:“位於蕪湖市裕溪口區,鄰近長江煤港。現爲二等區段站,隸屬蚌埠鐵路分局。”

說起裕溪口火車站的建設,還是一件值得國人驕傲的事情。193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就聘請了程士範負責勘探、設計、建築從田家庵到長江北岸裕溪口的鐵路,即淮南鐵路。

程士範(1892-1960),原名程敷模,又名程扶模,安徽績溪人。1910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1922年任安徽第一甲種工業實業學校校長,1925年應聘到寧國縣港口煤礦,主持建造港口到水東的輕便鐵路,後他根據這一實踐編著了《皖省輕便鐵路芻議》,書中主張興建淮南鐵路。1933年被當時的國民政府交通部任命爲郵政儲金滙業總局副局長。1933年12月張靜江親自邀請程士範主持淮南鐵路的建設,作爲該鐵路建設委員會專門委員和總工程師。在程士範的主持下,淮南鐵路1934年6月正式動工,一期工程九龍崗至合肥段當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同年8月,二期工程建設合肥至巢縣段,1935年5月建成通車。1935年2月三期工程巢縣至裕溪口段開工建設,1936年5月,全線建成通車,全長300餘公里,總投資850萬元,每公里平均造價僅爲2.8萬元,如此迅速的建造速度,如此低廉的工程造價,讓這條鐵路成爲當時世界上造價最低、建設速度最快的鐵路之一。程士範對蕪湖是很有感情的,他在1946年出任蕪湖明遠電廠總經理,建國後還對蕪湖發電廠、蕪湖造船廠等我市重大工業項目的建設提出過建議和計策。

裕溪口火車站1936年1月開始辦理客貨運輸業務,但業務量非常少。抗戰期間,裕溪口車站被日寇佔領,客運停止經營。1949年以後,通過擴建、改造,設施漸趨完備。1958年開始,鐵路部門將原先老舊的火車站拆除,在原址興建了一座比較先進的火車站,該站也成爲淮南線南下終點站。

裕溪口火車站先後建成調車線、裝卸線14股,長3494米;其它鐵道線8條,長3235米;倉庫5243米;站臺1602平方米;貨運室及其它建築603平方米。1977年蕪湖北站建成之前,裕溪口火車站是蕪湖在江北唯一的火車站,該站主要承接裕溪口煤碼頭的煤炭運輸,以及整車路用貨物的到發。客運業務只經營旅客乘運業務,不辦理行李、包裹託運等。此外,當時蕪湖港鐵路和水路聯運也在裕溪口站換裝。

據新裕路社區黨總支書記肖靜介紹,當時從蕪湖出發的旅客想要到合肥、蚌埠等北方城市,必須在蕪湖長江南岸的八號碼頭先乘渡輪到達江北的裕溪口,再從裕溪口火車站乘火車北上。而從北方回蕪湖也樣如此,必須先達到裕溪口火車站,再乘過江渡輪到達蕪湖市區。從這裏可看出,當時蕪湖人的跨江之路是非常繁瑣的。即使後來的蕪湖北站建成以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依然保持這種“渡輪+火車”的出行模式。直到2000年蕪湖長江大橋建成以後,才天塹變通途,真正實現了南北交通的快速通暢。因此,從這點就不難理解,爲什麼蕪湖人對“大橋夢”始終是那麼的執着,那麼的熱烈。

1977年6月1日,裕溪口站改爲貨運站,客運業務交新落成的二壩蕪湖北站經營。1995年時有職工552名。

現在,這裏有回憶

50歲的巡道工張劍在裕溪口生活了40多年。他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末,他跟隨同是鐵路工人的父親來到裕溪口。那時,裕溪口、裕溪口車站都是非常熱鬧而繁忙的。“當年裕溪口那個熱鬧啊,老人們都說長江有‘三口’漢口、浦口、裕溪口。”

張劍回憶,因爲要將淮南運來的煤炭通過長江水運運出,裕溪口一度匯聚大量的運輸工人,工人們將煤炭在此處卸下,再將煤鏟至江中的運煤船上。作爲客運站,裕溪口火車站也是旅客過江之地,他們下了火車,乘輪渡到長江對岸的蕪湖。

張劍說,隨着1977年鐵路輪渡改線至無爲二壩,加上2000年蕪湖長江大橋的開通,裕溪口車站才漸漸地走向清冷。“雖然長江邊老淮南線鐵路線還在使用,但如今這裏列車少得可憐,一個星期能來一列就不錯了。”他指着停在身旁的一列火車說,如今裕溪口站的客運業務已經停止,只有零星的貨運運輸,主要是給附近農村運送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由於尚未完全停用,所以裕溪口站的設備也保存得比較齊全,不僅站房、月臺、水塔、民警值班室、售票處全在,就連車站的退休工人活動室也完好如初。

由於裕溪口地處長江水網地帶,附近河流衆多,這是修建鐵路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特別是裕溪河更是無法繞過。因此,早於1933年淮南鐵路建成之初,作爲裕溪口火車站的配套設施,裕溪口鐵路大橋就已同步建成。只是最初的大橋比較簡易,爲鐵木混合結構。1956年在原橋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兩年後竣工。其後,隨着淮南鐵路客貨運運量的快速增加,該橋原先設計的載重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運輸的需要,於是在1960年拆除原橋,新建成現今這座鋼筋水泥結構鐵路大橋。此橋在建成之際,是我省第二大鐵路跨河大橋。大橋北起裕黃大堤,南至無爲大堤,全長287米,北岸引橋166米,南岸引橋57米,鐵橋64米,寬9米。設計載重量爲650噸。

站在鐵橋之上,看着腳下裕溪河的滔滔江水,讓人心有餘悸。這座大鐵橋從外觀上看,與市區當年那座橫跨青弋江的大鐵橋是那般的相似,走在大鐵橋上,場景、環境,乃至微風中的感覺,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似曾相識。市區的大鐵橋已經拆掉了,而裕溪口的這座大鐵橋依然挺拔地站立着。輕輕撫摸橋身,一種名曰鄉愁的情愫悄然爬上心頭。

記者 郭青 文 鄭遠 攝

"儒林街"大江晚報每週一出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