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天河工程”的反對者衆,且是一批權威的氣象學家,這樣的“反對聲”理應得到尊重。

  ▲圖文無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於平

  22日,中國科學網的一篇《氣象學家實名批“天河工程”不顧質疑倉促上馬》引起公衆輿論關注。所謂“天河工程”,就是採用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長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誘導到黃河流域,實現空中調水。有消息稱,這一工程被列入了青海省的“十三五”規劃,確定爲重點創新項目,獲得大量財政資金支持。

  但一些氣象學家對“天河工程”的可行性存疑慮。有觀點認爲,“天河”並非新概念,且缺乏科學內涵;也有觀點認爲,水汽輸送屬自然現象,難以人工控制。還有的認爲,人工降雨技術不成熟,只能在局部地區進行少量試驗,大規模造福於人類是不現實的。這些質疑,可能也有失偏頗,但卻說明,“天河工程”尚存爭議。

  如果是一個純學術項目,即便存在爭議,也沒有必要輕易否定。畢竟學術研究要鼓勵創新,不斷探索未知的領域,而且純學術項目耗費的資金也不大,不會給現實社會造成衝擊。但“天河工程”並不是這樣,若該工程真被列入青海省的重點項目,前後將耗費大量資金。尤其是,如果星箭研製正式啓動,2022年實現六顆衛星組網,這將花費更多資金。

  因此,“天河工程”在上馬之前,理應進行更爲科學、嚴謹的論證,允許學術界展開爭辯,讓反對聲得到充分地表達。遺憾的是,在氣象領域工作了50多年的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教授陸漢城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個項目本身是屬於大氣科學、地球科學,卻繞開了大氣專家。項目是河道專家組織的。”

  而作爲“天河工程”的重要當事方,公衆從頭至尾也基本矇在鼓裏。包括“天河工程”是否有嚴謹的理論支撐,是否有客觀的參考實驗數據,其論證的過程是怎樣安排的,對於學術界反對意見有沒有相應的說法,以及工程所需資金的投入等,這些信息幾乎沒有對外公開過,直到星箭研製消息的曝出,“天河工程”才揭開神祕面紗。

  一項重大工程在爭議聲中上馬,可能將付出沉重代價,這方面有過先例。例如,上世紀50年代的某水利樞紐在進行論證時,有一位水利專家極力反對,他提出,該水利工程築壩後,下游的洪水危害將移到上游,出庫清水將危害下游堤防。但遺憾的是,他的意見並未被採納,結果該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不到兩年,水庫淤積嚴重,後來雖經兩次改建,上游河流匯流區的淤積困境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在該水利樞紐工程中,反對者雖然只有一人,但他所反對的卻被現實證實了其合理性。如今對“天河工程”的反對者衆,且是一批權威的氣象學家,這樣的“反對聲”顯然更不容忽視。正如有氣象專家所說,國家的投入要爲納稅人負責,要研究這些錢是不是值得花。

  科學當然可以造福人類,造福社會,但有個前提,那就是這樣的“科學”是經得起檢驗,經得起質疑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科學”就可能淪爲蠻幹,就可能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於平(媒體人)

  編輯:林鑫

  親屬不遷祖墳就調崗,搞親情綁架真的合適嗎丨新京報快評

  寫耽美小說賣錢獲刑10年,是否判重了丨新京報專欄

  踹當衆猥褻者一腳被罰200元,究竟合不合適? | 新京報快評

  沈夢辰在閒魚被騙,平臺有風險提示也未必無責丨新京報快評

  “與沙特同在”:特朗普對記者遇害案表態“理太偏”丨 新京報專欄

  1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