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形勢非常複雜,不僅有國內外的,還包括房地產行業內外的,哪怕就是一個房地產行業都有諸多問題需要慢慢解決。當有一絲風吹草動,都會被人解讀成草木皆兵。這恰恰是內心的一種恐懼和害怕,他們在怕什麼?怕房價穩定,因爲房價一旦穩定,過去房價上漲衝動下的投機炒房將難有生存空間,怕的是很難再有躺着賺錢的好事。他們不想讓房地產越來越好,因爲大家的好就意味着他不好。

  最近的經濟形勢面臨着巨大的挑戰,於是不少人又開始拉起房地產作爲支柱產業的這杆大旗,甚至再次喊出買房愛國的口號。最近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炒房基本消失,所以沒必要再採取限購限價限貸等調控措施了,沒有房地產就無法拉動內需,從而影響經濟的增長。

  這樣的觀點對嗎?如果放在過去,現實確實如此,包括現在也有其幾分道理。但我們總是犯一個毛病,那就是把本不合理的東西給習慣性合理化。就好比一個人犯了毒癮,你不去制止,反而說風涼話。

  我們不能總是把問題合理化。曾國藩曾說:(市場)大亂之前,必有徵兆:無論何事,均黑白不分。問題到了嚴重程度之後,凡事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認不痛不癢、莫名其妙的虛應一番。難道房地產不應該吸取教訓嗎?

  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不可忽視,但是對其他實體經濟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所以我們早就幾次三番提到不可能再走房地產化經濟老路,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必須減輕,這是個陣痛的過程,但不能因爲痛就不變,長痛不如短痛。

  國家政策真的很難,在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下,政策緊一點你說打擊面大,松一點你們又開始忽悠說經濟發展還得依靠房地產,沒有誰說不需要房地產,但是過去那種思路過時了。

  這不,又開始有人對政策的風吹草動而過度解讀了。11月9日,央行發佈2018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明確了“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在多目標中把握好綜合平衡,根據形勢變化及時動態預調微調。”

  大家都看到了,與此前二季報相比,三季報有些新的表述,特別是刪去了“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於是有人開始解讀,央行貨幣政策又要寬鬆了,房價又要上漲了?有人解讀稱,“現在很多地方的財政已經比較緊張了,而我們房地產行業就是夜壺,夜壺總是在尿急的時候才用,不用夜壺時就把它丟在很遠。”

  如何客觀理解當前的經濟形勢和房地產狀態?我認爲,國家的態度早已明確,最近樓市各種雜音很多,有人認爲樓市要怎樣怎樣了,也有人認爲樓市要放鬆限購放開調控了,這是新華社評論文章提到的,爲此,新華社和住建部不斷強調當前樓市的主基調,調控不僅不會放鬆,而且還會嚴厲執行,因城施策,當然調控也不是要讓樓市怎樣怎樣,而是穩定爲本。

  所以,無論怎樣調控,會不會強調大水漫灌,都應當以穩爲本,政策不可能一成不變,應該與時俱進,政策適度鬆緊也是正常的。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當前經濟運行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貨幣政策有必要適度向偏松方向調節,以支撐實體經濟運行企穩,但這絕非是“大水漫灌”,而是把重心放在優化結構和提升政策效果方面,政策的基調並未改變。

  11月20日,在一場主題爲“複雜內外形勢下的中國房地產走勢”的“隆中對”沙龍上,諸葛找房副總裁苑承建表示,複雜內外形勢自不待言,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歷來與宏觀經濟走勢息息相關,房地產市場經過前幾年狂飆猛進,在全國各地調控政策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房地產市場纔剛剛開始降溫,很多地方房價依然在上漲。買房子其實買的是預期,調控房地產也應該從調控預期着力,這是我們最近一段時間看到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上的一個轉變。但經濟未來是否是一定要靠房地產來拉動呢?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期待房地產政策放鬆不太現實,更加現實的是當前市場情況下,面對即將來臨的市場下行狀況,我們該怎麼辦。以後還會就此話題一直聊下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