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冬天都有被靜電擊到的經歷,比如碰到金屬門把、電燈開關時,會突然感覺到針刺般的麻痛感;脫毛衣時發出噼啪聲,頭髮和汗毛根根豎起;接觸他人身體時,彼此都感覺到被電擊……這類情況讓人又驚又痛又尷尬。

雖然沒有直接的醫學及科學證據,顯示靜電會危害人體健康,但若是電擊的情況頻繁發生,容易影響人們的日常情緒,累積心理壓力。

身體爲什麼會產生靜電?

靜電是因爲電荷在物質系統中分佈不平衡而導致的。物質中的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當正負電荷電量不相等時,物體就會帶電。

生活在現代生活環境中的人們,穿上鞋子,使身體不會直接接觸地面,也就導致體內的正電荷無法與地面的負電荷中和。所以當人體靠近與地面相連的導電物,比如門把手,就會形成一條通路,讓想要回到地面的靜電,一瞬間從人體的尖端跳出,產生微量的電流。這就讓人有了被“電到”的感覺。

冬天之所以產生的靜電更多,情況更嚴重,是由於空氣乾燥,缺乏足夠的水蒸汽來帶走身上的電荷。

一個動作避免再被電到

瞭解上述原理後,生活中只要做好一個動作就可以擺脫靜電的糾纏了。那就是在接觸可能導電的物體前,先用手碰觸牆壁,讓靜電藉由牆壁回到地面。一般牆壁的材質是磚木或水泥,由於牆壁接地,加上這些材質可以慢慢導電,所以只要碰一下牆面,讓靜電“有路可走”,接下來再去碰觸金屬門把,就不會產生電擊的感覺了。

如果擔心與人碰觸會產生靜電,也可以利用同樣方式,先摸一下牆壁再碰對方。如果附近沒有牆壁,例如位於空曠的停車場時,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放電”,就是拿一個可以緩慢導電的物品,例如木製的鑰匙圈,先碰觸一下,也可避免靜電。

這些方法也能有效防靜電

室內如果能保持一定溼度,可以讓空氣中的水分帶走身上的電荷,也可防止靜電產生。使用加溼器、多拖地、擺放盆栽或水族箱,都可以提高室內溼度。

頭髮因爲靜電難以梳理時,可將梳子浸入水中,讓靜電消除,之後便能好好梳頭。合成纖維材質的衣物容易吸附電子,更易產生靜電。相比之下,純棉的纖維性狀更穩定,因而,冬天穿着純棉衣物可避免被靜電擊中。

在有暖氣的室內可以打赤腳,讓皮膚接觸地面,使電荷中和。皮膚乾燥的人還可以擦乳液保溼,讓電荷不會長時間聚集在皮膚表面。

(王祖遠)

【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可關注“大衆衛生報”微信公衆號:dzws001歡迎一起交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