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院线上新片、

或者快到周末的时候,

条码君都会盘算着,

约上闺蜜、发小、三五好友,

一起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这只是再日常不过的休闲生活,

但对于一些人来说,

去电影院看电影,

也许是一种“奢侈品”……

下午四点,李思灵正忙着整理装备

音响、屏幕、放映机,

一样都不能少。

把超过80公斤的装备

固定在摩托车上,

李思灵手法娴熟。

四年多来,他每个月都要走遍

翁堵、鸡飞和卡斯

三个乡镇的28个村寨,

为乡亲们放电影。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

深山电影放映员李思灵,

走进保山翁堵镇的山村。

看一看他们一家三代人,

和电影之间的故事。

李思灵家住保山昌宁县翁堵镇立桂村,李家三代人都是深山里的电影放映员。爷爷李尚廷今年89岁,1973年从部队退伍,就被推举成昌宁县第一批山区电影放映员,走村串寨,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李尚廷:“一开始放是用8.75(毫米胶片放映机), 用骡子驮着,1973年也没有发电机,就用脚踏发电机。”

四十年前,

文化生活是山区最稀缺的奢侈品。

《地道战》、《洪湖赤卫队》……

一部部经典就靠着李尚廷

这样人挑马驮地带进了深山。

李尚廷:“我们去到哪个寨子放,周围几十个寨子的人都跑过来看。我们这个村有19个社,最远那个社的人会骑着近一个小时的摩托赶来看电影。”

李国举:“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跟着我家父亲到处转山,他不方便的地方就帮他挑影片(胶片),马上不好驮的东西,就是我们小孩子帮他挑着拿着。”

老人的三儿子李国举

是李家第二代电影放映员。

从小跟着父亲放电影,

让他顺理成章地

从父亲手中接了班。

李国举:“那个时候还是艰苦的,爬山涉水,有时候冒着大风大雨,赶着马,打了个滑掉下去,又把东西抬上来,我都干过的。”

2008年,李家的第三代,李思灵和弟弟李思美,先后成为了保山市农村数字电影公司的放映员,各自负责几个乡镇的放映。

如今,汽车、摩托车取代了骡马,

能存储20部电影的高清数字放映机,

取代了老式胶片机;

乡间土路,也早就经历了翻修、硬化。

没变的,是李家三代人,

40年来山林中的奔走。

李思灵:“我放的片区中,有几个中学放的是感恩系列的《爸爸妈妈我爱你》, 还有红军长征系列的 《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有的影片比较精彩,有些片段比较感动,一部分学生就把眼镜放下来,擦擦又戴起来,看到他们留下眼泪,我感觉再辛苦也都值得。”

现在的山区,

电视信号基本普及。

但在大屏幕上看场电影,

对于深山里的村民们来说,

依然十分不易。

立木山村村民:

“没时间啊,我家里有老有小,没时间去其他地方看电影。”

“我们这里电影院离着很远,没机会去那里看。”

每当李思灵坐在放映机旁,

看着相亲们的专注和快乐,

他都有一种感觉,

放电影,早已不止是一份工作。

通过自己的努力,

能带给乡亲们一段美好的时光,

更让他倍感享受。

村民打歌

李思灵:“我一般一、两个月来一次,但他们都觉得太长了,应该十来天就来一次,但这不太可能,因为我要转三个乡镇。”

也许,“电影”的内容

对于李思灵,对于村民,

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

放电影,看电影,

更像是一个仪式,

一个让劳作的村民

抛开辛苦的日子。

深山里的村民,

在村口看一场电影,

又或是在放映结束后,

跟随音乐来一场“打歌”,

告别昨日的疲惫,

迎接明天的生活。

往期好人故事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从10月22日起,

2018云南好人故事

在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展播。

敬请关注!

都市频道在2006年推出大型公益活动"昆明好人",2014年更名为"云南好人",岁月长河,好人常在。好人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有普通百姓、也有科学家、明星、外国友人、企业家,好人栏目组通过镜头还原了好人们的善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一份善良,带给我们感动和温暖。

推出至今的13年里,云南好人栏目组共寻访了350位好人,红云红河集团从2007年开始全程支持云南好人评选活动,作为植根云南的大型国有企业,红云红河集团在为云南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 ,也投身于兴边富民、扶贫、助学等事业,10多年来与都市频道合作,不忘初心,通过好人评选活动来传递凡人善举。

都市条形码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也在同步推送。

希望通过这一个个故事,

将这份感动和温暖,

在你我之间流动起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