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院線上新片、

或者快到週末的時候,

條碼君都會盤算着,

約上閨蜜、發小、三五好友,

一起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

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這只是再日常不過的休閒生活,

但對於一些人來說,

去電影院看電影,

也許是一種“奢侈品”……

下午四點,李思靈正忙着整理裝備

音響、屏幕、放映機,

一樣都不能少。

把超過80公斤的裝備

固定在摩托車上,

李思靈手法嫺熟。

四年多來,他每個月都要走遍

翁堵、雞飛和卡斯

三個鄉鎮的28個村寨,

爲鄉親們放電影。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

深山電影放映員李思靈,

走進保山翁堵鎮的山村。

看一看他們一家三代人,

和電影之間的故事。

李思靈家住保山昌寧縣翁堵鎮立桂村,李家三代人都是深山裏的電影放映員。爺爺李尚廷今年89歲,1973年從部隊退伍,就被推舉成昌寧縣第一批山區電影放映員,走村串寨,一干就是二十幾年。

李尚廷:“一開始放是用8.75(毫米膠片放映機), 用騾子馱着,1973年也沒有發電機,就用腳踏發電機。”

四十年前,

文化生活是山區最稀缺的奢侈品。

《地道戰》、《洪湖赤衛隊》……

一部部經典就靠着李尚廷

這樣人挑馬馱地帶進了深山。

李尚廷:“我們去到哪個寨子放,周圍幾十個寨子的人都跑過來看。我們這個村有19個社,最遠那個社的人會騎着近一個小時的摩托趕來看電影。”

李國舉:“我十五、六歲的時候就跟着我家父親到處轉山,他不方便的地方就幫他挑影片(膠片),馬上不好馱的東西,就是我們小孩子幫他挑着拿着。”

老人的三兒子李國舉

是李家第二代電影放映員。

從小跟着父親放電影,

讓他順理成章地

從父親手中接了班。

李國舉:“那個時候還是艱苦的,爬山涉水,有時候冒着大風大雨,趕着馬,打了個滑掉下去,又把東西抬上來,我都幹過的。”

2008年,李家的第三代,李思靈和弟弟李思美,先後成爲了保山市農村數字電影公司的放映員,各自負責幾個鄉鎮的放映。

如今,汽車、摩托車取代了騾馬,

能存儲20部電影的高清數字放映機,

取代了老式膠片機;

鄉間土路,也早就經歷了翻修、硬化。

沒變的,是李家三代人,

40年來山林中的奔走。

李思靈:“我放的片區中,有幾個中學放的是感恩系列的《爸爸媽媽我愛你》, 還有紅軍長征系列的 《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有的影片比較精彩,有些片段比較感動,一部分學生就把眼鏡放下來,擦擦又戴起來,看到他們留下眼淚,我感覺再辛苦也都值得。”

現在的山區,

電視信號基本普及。

但在大屏幕上看場電影,

對於深山裏的村民們來說,

依然十分不易。

立木山村村民:

“沒時間啊,我家裏有老有小,沒時間去其他地方看電影。”

“我們這裏電影院離着很遠,沒機會去那裏看。”

每當李思靈坐在放映機旁,

看着相親們的專注和快樂,

他都有一種感覺,

放電影,早已不止是一份工作。

通過自己的努力,

能帶給鄉親們一段美好的時光,

更讓他倍感享受。

村民打歌

李思靈:“我一般一、兩個月來一次,但他們都覺得太長了,應該十來天就來一次,但這不太可能,因爲我要轉三個鄉鎮。”

也許,“電影”的內容

對於李思靈,對於村民,

已經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

放電影,看電影,

更像是一個儀式,

一個讓勞作的村民

拋開辛苦的日子。

深山裏的村民,

在村口看一場電影,

又或是在放映結束後,

跟隨音樂來一場“打歌”,

告別昨日的疲憊,

迎接明天的生活。

往期好人故事

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

從10月22日起,

2018雲南好人故事

在雲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展播。

敬請關注!

都市頻道在2006年推出大型公益活動"昆明好人",2014年更名爲"雲南好人",歲月長河,好人常在。好人代表來自各行各業,有普通百姓、也有科學家、明星、外國友人、企業家,好人欄目組通過鏡頭還原了好人們的善舉,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堅守着一份善良,帶給我們感動和溫暖。

推出至今的13年裏,雲南好人欄目組共尋訪了350位好人,紅雲紅河集團從2007年開始全程支持雲南好人評選活動,作爲植根雲南的大型國有企業,紅雲紅河集團在爲雲南經濟建設作出貢獻的同時 ,也投身於興邊富民、扶貧、助學等事業,10多年來與都市頻道合作,不忘初心,通過好人評選活動來傳遞凡人善舉。

都市條形碼官方微博,

微信公衆號也在同步推送。

希望通過這一個個故事,

將這份感動和溫暖,

在你我之間流動起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