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长江新城(区)规划情况的报告

——2018年9月28日在黄陂区

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黄陂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周少敏

尊敬的陈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2017年9月,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长江新城党工委、管委会,这标志着武汉长江新城(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到现在正好一周年。26日,市长江新城管委会有关领导带队,专门赴我区征求对《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的意见,区人大有关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今天,区人大常委会在这一关键时刻听取长江新城规划工作等有关情况报告,并就长江新城规划和我区长江新城区域建设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这充分体现了区人大常委会对长江新城(区)规划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我们工作也是一次全面检阅,对参与和关心新城(新区)规划建设的广大干部更是鼓舞和鞭策。一年来,市区两级分别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抓紧长江新区申报,创新长江新城规划建设,抓紧做好征地拆迁前期工作,切实搞好区域管控,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江新城(区)基本情况

长江新区是正在申报的国家级新区,是国家以城市新区建设发展为目标批准的最高级别的开发区。长江新城则是在国家未正式批准长江新区前,武汉市经过人大决议,自己规划建设的城市拓展区。长江新城与长江新区高度重合,其目的就是在新区批准前,先行规划和建设,为新区建设打好基础。长江新城起止范围为南抵长江、北至318国道、西至滠水河(府河、张公堤路)、东至倒水河,面积约554.6平方公里,其中黄陂区313.75K㎡,占56.57%。涵盖武湖、三里、大潭全部和滠口、前川、六指部分区域,共109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22万人。其中起步区29.24K㎡,黄陂16.68K㎡,占57.05%,涉及滠口街大小南湖及武湖江北铁路以南、泵站河以西区域;中期发展区面积100K㎡,黄陂87K㎡,占87%,涵盖武湖全部和三里、大潭部分区域。

根据国家关于东中西部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的不同条件,上述长江新城范围内人口,经济指标有所不足,据此,申报的长江新区适当增加了部分区域,即将黄陂腾龙大道(滨湖路)以南、府河以北、机场高速以东的滠口、盘龙城部分区域,以及新洲双柳的沿江区域纳入了长江新区的范畴。

二、关于设立长江新城及国家级长江新区申报工作

规划建设长江新城、设立国家级长江新区意义重大。市委市政府站在复兴大武汉的历史维度,作出了建设长江新城、申报国家级长江新区的战略决策。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规划建设长江新区是贯彻决策层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把中国梦细化为武汉发展蓝图的具体体现,是百年大计、武汉大业、湖北大事。一是有利于承接国家战略,体现武汉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责任担当和重要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新的增长极、“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要支点。二是有利于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新模式,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融合共赢,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创建武汉样板。三是有利于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武汉地区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核心要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有利于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为武汉未来30-50年发展预留空间,并通过新区建设带动老城区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新区并得到国务院批准之前,2017年元月市委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代会,正式作出了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的决定,2月,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明确提出围绕包括长江新城在内的“一城一轴一心”,规划建设世界亮点区块,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之后,我区站在未来和全局角度,积极提出以武湖、谌家矶板块为核心作为长江新城选址的建议,得到了包括区人大在内的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最后,2017年7月17日,长江新城落子谌家矶—武湖—阳逻片区,我区作为主体板块占长江新城(区)规划面积的57%以上。2017年8月23日,市政府作出对长江新城实施五管控的临时性行政措施。之后,市长江新城管理机构正式设立,各项工作就此紧锣密鼓展开。我区也为此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协调服务长江新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抽调专人专班具体负责,在搞好协调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放大黄陂利益。目前起步区滠口街南湖片区前期测量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即将转入征地拆迁阶段;武湖片区调查测量工作已全面展开,其军运会保障项目江北快速路沿线综合整治十大项16亿多的投资项目由长江新城管委会兜底,已经启动前期工作。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创新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

自199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到2017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国家已批复设立了19家新区,其中长江经济带11省市除安徽、湖北外已有9个省市设有国家级新区。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办理的有广西五象新区、安徽滨湖新区、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和武汉长江新区等4个新区的申报工作。当前,长江新区申报工作得到国家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批示和支持,申报工作目前正在进一步抓紧推进。

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新城建设和长江新区申报。省委纳入了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市委书记马国强、市长周先旺就任后均在第一时间进行调研指导。

8月21日,长江新城管委会会同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分管负责人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主管司局汇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对长江新区总体方案的修改和工作进展予以肯定,并表示将争取近期启动长江新区总体方案征求部委意见工作。水利部国家防办表示,积极支持长江新区涉及的蓄滞洪区调整。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随时做好国家部委对长江新区设立审查的衔接工作。

三、关于长江新城规划进展情况

目前,长江新城规划编制进入收官阶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领衔编制的总体规划,已于7月20日通过全国专家评审。由法国阿海普公司编制的长江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方案已于9月11日通过全国专家评审。各专项规划已形成规划成果。下一步,将会同市国土规划局和编制单位对新城总体规划、起步区城市设计方案(深化)进行修改完善,及时报市规委会研究并报市人大通过后,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各专项规划也将陆续组织专家评审。

关于本次规划编制工作,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是创新规划编制方式。这次长江新城规划编制,市里注重开门编规划,强调优中选优。通过国际征集,吸引162家(次)国际国内一流设计机构参与总体规划和起步区城市设计,成为武汉有史以来参与面最广、规格最高、影响最大、国际范最足的一次规划征集活动。坚持发挥专家作用,多位院士领衔,十多位全国知名专家深度参与规划的评选、咨询、编制等全过程,确保最佳机构编制规划,确保规划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注重线上线下互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规划工作,在规划的每个重要节点、每个重大活动,市领导都亲自出席并研究部署下步工作。

二是创新空间规划体系。规划的编制严格对标借鉴雄安新区规划新理念新思路,立足长江新城实际,率先实施“多规合一”,注重规划创新与空间重构,科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以总体规划为基础,同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总规环评报告,配套开展水系统、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综合能源、地下空间、智慧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专项规划,注重规划之间的深度对接和相互支撑。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有序组织开展起步区城市设计和起步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等将长江新城纳入全省自然资源改革等试点,在“多规合一”试点、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住房制度改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建设标准建立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三是高起点谋划长江科学城和长江金融城。为补齐武汉科研资源集中度不高、重大创新缺乏等方面短板,全面提升武汉的全球科技要素集聚能力,市委将规划建设长江科学城列为市委年度重点任务。长江科学城将对标国内外知名科创高地,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重大需要,突出原始创新和颠覆式重大科技攻关,突出科技创新集中度和显示度,突出国际科技交流功能,集中建设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布局一批顶级科研机构,创建一批创新型大学,培育引进一批科创企业,吸引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实现“人、创、产、城”融合发展。同时,抓紧规划长江金融城,发展以智慧金融、绿色金融、国际金融等为特色的金融产业,激活碳金融要素市场,打造绿色资本谷,打造国家中部金融中心核心区。下一步,积极争取省里支持,明确长江科学城为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布局若干国家大科学装置,在长江金融城布局全国碳交易市场注册登记中心(“中碳登”)。作为长江新城重要功能板块的长江金融城和长江科学城分别位于我区武湖、三里大潭地区,这对我区未来全域发展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拉动作用。

四、关于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和起步区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

1.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

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新城。长江新城积极融入武汉市“1331”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环射互通,促进空、铁、水、公联运、江海直达,复合高效的交通新格局。

长江新城以“理水、融绿、营城”为原则,构建城市有机生命体。

理水:构筑长效水安全格局,依托武湖、草湖核心水体构建城市水库,实施上、下湖隔堤工程。构建完善的河道河湖体生态系统,打造融入景观的生态雨水管理体系。

融绿:营造共生绿楔,实施大别山—木兰山—长江的山湖林田河整体涵养与保护,建构自然本底托盘,蓝绿比例达到65%,实现水融城、风润城、林养城,构筑十字生态轴、环城七彩森林带、纵横蓝绿网、两级通风廊道。

营城:传承山水文脉,融汇未来模式,创新科技应用,依托“一湖八湾、内岛外城”,形成“滨江商务轴、科技创新带、文化创意带、生态服务带”四大发展轴带;采用“台架建城、高地建城、特地特用”方式,形成组团化开发模式;在空间上构建营造功能高度混合的城市社区,打造人性化交流空间,构建活力绿道,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网络空间。

围绕长江新城的建设,开展交通方式研究,打造适应未来出行的城市交通样板,构筑空中、地面、地下一体化交通结构;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功能形式多样化、空间环境人性化”的地下空间开发体系,建立安全高效、低碳智慧的能源体系,构筑韧性支撑系统。

2.长江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

与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同步,贯彻“融合、快慢、立体、智慧”四大理念,在尊重原有生态水网、构建蓝绿格局、优化现有路网格局的基础上,形成“一轴、一带、两核、三廊道、多片区多中心”的整体空间结构,打造“活力彰显、魅力凸显、城水共生”的长江新城示范片区。

五、关于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方案的简要介绍

这次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对我区而言有五大的亮点:一是把武湖、南湖片区纳入起步区;二是以武湖区域为长江新城的核心;三是在三里、大潭区域建设长江科学城;四是在大潭区域预留市级行政中心;五是打造与黄陂南部连通,与318国道北部及木兰生态旅游区衔接的立体复合交通,并在鲁台附近预留高铁长江新城站。

根据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征求意见)方案,未来长江新城的发展目标是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中国特色,将长江新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新城,形成1+5+1的发展目标体系。“1”指未来之城,建设成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5”是指创新名城、生态绿城、现代智城、国际友城,创富民城,“1”指典范新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

从空间结构上将围绕“一湖八湾、内岛外城、一轴三带、一心(八组团)十区”进行建设。以武湖为绿心,打造城市水库,总体水域面积增加至100K㎡;在武湖绿心外,建设8个滨水湾岛;在武湖绿心5公里之外,建设功能互补的城市组团。一轴是谌家矶(含南湖)—武湖—阳逻的滨江商务轴,三带一是临滠水的武湖—三里—大潭—鲁台的科技创新带,二是临倒水的阳逻—施岗—仓埠文化创意带;三是临318国道的鲁台—仓埠生态服务带。计划建成一心(八组团)十区,即:武湖核心(武湖国际合作和金融服务区)、谌家矶—南湖组团(谌家矶商务总部区)、三里组团(三里基础科研区)、大潭组团(大潭科技转化区)、鲁台组团(鲁台科教融合区)、柴泊湖组团(柴泊湖临港新城区)、朱家湖组团(朱家湖智造创新区)、仓埠组团(仓埠文化旅游区),另设立阳逻国际航运区和六指甘棠生态田园区。

分区域建设要求是:谌家矶商务总部区以商业休闲、商务金融、教育培训、居住等为主导功能,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2.4K㎡,容纳常住人口15万;武湖国际合作和金融服务区以商务金融、总部办公、创新孵化、教育培训、国际文化交流、文化创意、涉外服务为主导功能,塑造城市标志性空间,重点建设新民营经济创新区、长江金融城,规划26.6K㎡,人口35万;三里基础科研区对标国内外知名科学城,融合教育科研、生产、生活等各种功能,打造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包括武汉科技大学新校区、中科院恒大科技创新园等,规划15.6K㎡,人口22万;大潭科技转化区以行政办公、创新研发、绿色人居等为主导功能,打造国家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预留市级行政中心,规划16.2K㎡,人口20万;鲁台科教融合区以交通枢纽、教学科研、创新孵化、商务配套、居住生活、公共服务等为主导功能,形成高校与创新基地的联动发展,规划15.3K㎡,人口10万(另规划战略预备用地约10K㎡左右,作为国际或者国家级赛事、国际或国家级博览会用地);六指甘棠生态田园区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开发模式,以古镇体验、田园养生、运动康体、文化体验、创新总部、滨水休闲为特色的生态休闲与示范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K㎡,人口3万,另整合4K㎡村庄建设用地,农村人口5万人。

构建复合高效的交通新局面,未来长江新城区域交通对外实现通达全球各大洲及主要国际城市,3小时可达国家城市群或战略功能区、1小时可达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30分钟可达武汉城市圈城市,1小时可覆盖武汉市域重点区域。形成立体交通体系。空中交通:空轨+空中步道+低空通用航空;地面交通:智慧公交+无人驾驶道+绿道;轨道交通网+快速道路网为骨架;地下交通:地下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地下物流。

在高速路网方面,局部破环成网,形成“四横四纵两环”的格网开放式骨架道路网络,另构建“三横六纵”的网格式主干网。

四环线往东延伸,绕城高速甘棠处北延南下东进,武英大道连通机场,在前川以北新增高速外环,武麻高速调线作为武麻大道在天兴洲和青山大桥之内直穿天兴洲,另临滠水西岸从三环线原接口处新建武麻联络线。

城市轨道方面,共布局11条轨道交通线路,远景总里程186km。新建轨道交通14号线、25号线、20号线与21号线,其中25号线连接武汉站和长江新城站(鲁台)。

铁路方面,结合武汉大都市区城际铁路环线(长江新城站—孝感常福—顺风机场—团风—长江新城站),预留沿江高铁长江新城站(新城北,鲁台—驼驼铺区间),至天河北站。江北货运铁路保留原线改走地下。

计划2025年沿江、2035年环湖北拓、2050年点晴的建设发展时序。2025年基本形成典范城市的建设框架,常住人口达到约110万,其中城镇人口约100万;2035年基本建成创新引领的现代化典范城市,常住人口达到205万,其中城镇人口约200万;205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满足人口容量300万功能需求。

9月26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四大家”分管领导及区直相关部门、长江新城区域所属街道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征求意见会,会上我区对总体规划主要涉及我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主要是对周边区域的关联性分析考虑和对接不足;与前川新城包括华夏幸福项目、长江非遗小镇项目衔接不够;与滠水河以西黄陂南部地区及318国道以北区域的整体对接尤其是交通衔接有缺失,包括六指、甘棠地区城市功能考虑不足;滠水河两岸南北向交通包括武麻高速的改线缺乏城市上下互通;智造产业布局空间缺失等等。

今天的会议后,区政府将对各位主任、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并整理成文,在进行认真学习消化的同时,积极向长江新城管委会及规划编制单位反馈,力争将合理中肯的建议切实体现在规划成果中。

长江新城建设是全市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黄陂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随时接受区人大的监督指导,并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使长江新城建设为黄陂的发展增添强劲动力,结出丰硕果实,成为黄陂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谢谢!

关于《关于武汉长江新城(区)规划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会议认为,建设长江新城是在决策层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下,市委、市政府谋划武汉新一轮发展的生动实践,是重大战略决策,是百年大计、武汉大业、湖北大事,长江新城起步区落位谌家矶-武湖片区更是黄陂幸事。

会议指出,长江新城起步区实施“五管控”措施以来,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降低了规划建设成本,有效遏止住了投机性违建问题,但也面临一些民生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房屋征收补偿问题。这是起步区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二是政策不确性问题。起步区现有企业对未来产业政策持观望态度,不敢加大投资。三是失地农民安置及市民化问题。起步区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及市民转换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系统民生问题。四是武湖农场可持续发展问题。武湖农场未来如何参与长江新城建设,分享发展红利,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迫切的问题。五是过渡期民生保障问题。起步区公共基础建设投入减少,道路破损修复放缓,房屋改善需求被抑制,过渡期民生保障呼吁较高。

会议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起步区征地拆迁方案。充分考虑起步区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统一制定征地拆迁方案。

二是提高政策的衔接性及明晰度。在“五管控”、“六不准”临时行政举措基础上,必须提前研究谋划后续政策导向,增强政策的确定性和明晰度。

三是加强基础民生保障。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公共基础设施修复及新建,推进民生工程,兼顾武湖地区属滞蓄洪区,加强“四水共治”,保证起步区建设初期居民的基本民生需求。

源:黄陂人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