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学生”来胶学秧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市文化馆文艺部主任贾培莉正在给学生们示范胶州秧歌“扇女”的动作,“扇子落下去动作要轻,手绢在斜上方……”她悉心指导着学生们的动作。而最惹人注意的是跟着贾老师学扭秧歌的人群里,竟然有好几个金发碧眼的“洋学生”。虽然他们的动作略显笨拙,但仍然认真地听着讲解,跟着老师有板有眼地学习摆扇、扭腰、抬腿的动作。

这些学胶州秧歌的“洋学生”来自德国、韩国、土库曼斯坦、津巴布韦等国家的留学生,是“讲故事 识山东”电视大赛晋级队伍中的人员,前来我市进行采风,调研胶州大秧歌。他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文化馆展厅陈列的秧歌服饰、道具等展品,随后又从纪录片中了解了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的区别。该纪录片是由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拍摄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观看纪录片之后,留学生们对胶州秧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场提出要学习胶州秧歌。贾培莉看到他们如此热情好学,舞蹈服都没来得及换,直接带领他们来到排练厅,认真教授他们胶州秧歌几个比较简单的动作,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来自德国的一位女留学生右手拿舞扇,左手攥彩巾,学得特别认真。她看到贾老师表演扇女时动作流畅,非常羡慕。她非常喜欢扇女的动作,并表示一定要将胶州秧歌的动作学好,达到舒缓从容的标准,努力做到身材婀娜多姿、扇子上下翻飞,如同蝴蝶般优雅。她的话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贾培莉告诉记者,胶州秧歌的律动特点在扇女这个角色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拾重、落轻、走飘”的风格韵味也体现的恰到好处,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加之身体律动和扇花的配合,表现出齐鲁女性柔媚的一面。正因如此,教留学生们学习扇女的经典动作,不仅学起来简单、舞得好看,更能通过这些简单的动作,让胶州秧歌通过留学生们传播到世界各地。

音乐和舞蹈是世界共通的语言,通过音乐和舞蹈,即使语言不通,也能产生共鸣,让人们同喝彩,共欢乐。采风结束后,贾老师向留学生们赠送了四套扇子、手绢和五首秧歌音乐光盘留作纪念,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学习胶州秧歌,感受秧歌的魅力。留学生们手捧这些特殊的礼物,格外开心,纷纷表示一定要学会胶州秧歌,把胶州秧歌带到自己的国家去。

“做演员的时候,我只是想着能把节目表演好就行。从事文化工作后,每次向老艺人、秧歌传承人学习,我都倍感珍惜,感受到通过几辈秧歌人传承下来的胶州秧歌。”贾培莉深情地说,“她的美,她的韵律和她的精气神,一定要保留传承好,同时不断为胶州秧歌注入新的元素,创新发展,发扬光大,这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