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改革开放40年

40名党报记者40天接力报道⑨

烟 台 山 作 证

YMG记者 王小丹

风从海上来,潮涌烟台山。

经历了烽火硝烟、沉淀了和平岁月、伫立在发展时代——烟台山与熠熠发光的灯塔一起,见证了烟台的历史和现在、往昔与未来,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伴随着烟台山下的潮起潮落,成就着一座城的逐梦而行。

40载过去,烟台山没变、灯塔没变,而烟台,迎来了巨变。

站在烟台山山顶,以烟台山灯塔为“摄影机”,我可以为你拍下这样一组长镜头——

在东南麓,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芝罘俱乐部已焕发出新的生机。大半个世纪里,这座古老的建筑经历了烟台开埠、中英《烟台条约》签署、中日《马关条约》换约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烟台解放、阻止美军登陆、“杨禄奎事件”等重大历史时刻,在它的旧址上建成的胶东革命纪念馆,向半个世纪后的人们展示着民族从屈辱到复兴、革命从苦难到辉煌的“烟台版中国复兴之路”。

海岸街上的克利顿饭店,在1912年8月迎来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孙中山。在这里,他为张裕葡萄酒公司写下了“品重醴泉”,也让革命的薪火燃烧在这座城市。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40年后的今天,每一次历史的巨变都让烟台人民更坚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跟随党的领导,才能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曾经,烟台山下的每一条老街都沉淀着历史的回响,如今,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激荡着时代的潮鸣。

将镜头拉远,是那条镶嵌在碧波之上的黄金海岸。以往人们只能看到低洼破旧的“红顶屋”,那时的烟台,是小渔村、大集镇,1984年兴建的烟台劳动大厦(今中心大酒店)就是市区的制高点。被称为“烟台第一街”的南大街,自行车上路就可以拥挤得“车水马龙”,一辆“老1路”跑遍整条街……

如今,站在这里极目远眺,数不尽的高楼大厦林立,323米高的世贸海湾1号在滨海广场的夜景中缤纷绚烂,成为国际范儿十足的烟台新地标。宽敞的双向八车道让“烟台第一街”迎来真正的车水马龙,拔地而起的烟台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在夜晚的星空下为南大街画上一道旖旎的霓虹,也成为感受魅力烟台的好去处……

发展提升视野,视野决定格局。今天,祖辈的老烟台人挂在嘴边的那一句“到烟台去”早已消失不见,改革开放让昔日巴掌大的“烟台”变成了六区融合“大烟台”。

在我的镜头里,还有沐浴晨辉的所城里、朝阳街。它们曾经只能望着外面的喧嚣独守寂静,如今,胜利区片改造,所城里、朝阳街完成搬迁,这里珍贵的历史建筑将“修旧如旧”,烟台最悠久的老街将真正焕发出“新颜”。

在我的镜头里,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便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让出行变成了一种体验和享受。今年,贯穿烟台市区东西两侧的交通大动脉——塔山南路部分路段已经正式通车,两年后,贯穿南北两侧塔山北路也将具备通车条件。

在我的镜头里,低矮的红屋顶早已被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小区取代。从1986年在全国率先打响“房改”第一枪,到1993年经济适用房建设起步,从2002年对市中心区最低收入居民家庭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到2015年全市 456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再到2018年,芝罘区列入三年棚改计划的59个项目全部启动——改革开放40年间,烟台中心区城市建设迎来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宜居烟台,人们不仅居者有其屋,更居者乐其屋。

建筑的高度,就是现代化的高度;道路的宽度,就是发展的宽度;房子的品质,就是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是改革开放,让烟台这个小渔村站在了开放发展的最前沿,触摸着改革的脉搏,抓住每一个历史时机,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发展之路。

摄影/孙波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改革开放40年,属于烟台人的“中国梦”如烟台山上的常青松柏,茁壮成行,如烟台海上的奔涌巨浪,一刻不停。烟台山作证,励精图治的40载桑田沧海,奔向未来我们有无限期待。

来源:烟台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