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黑白影像和短片似乎一直处在一个很边缘的位置。相比于剧情紧凑、画面刺激的商业片,它们过于安静,也过于晦涩。但是我相信,思想最清晰的痕迹往往流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希望这五部短片,能让你们度过不一样的周末时光。

  1.

  堤(The Pier)

  导演:克里斯·马克编剧:克里斯·马克主演:Hélène Chatelain/Davos Hanich/让·内格罗尼/雅克·勒杜

  上映日期:1962-02-16

  片长:28分钟

  豆瓣评分:8.9

  全片以800多幅静照组成,只有一个约5秒的动态镜头,极简的形式却传达了惊人的科幻想像与复杂内涵。

  《堤》这部精巧又凄美的科幻寓言影响了无数影人的创作,鬼才导演特瑞·吉列姆的《十二猴子》正是由其改编而成。

  《堤》的故事设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满目疮痍的巴黎,彼时由于核弹浩劫,地面已不宜居住,沦为奴隶的人类,如今只能屈身地底世界的集中营,高度受制于掌控著有限资源的独裁政府。

  男主角由于在战前童年时代,曾经拥有一个强烈的脑海意象——巴黎机场一名女子的面孔。

  因此被挑选为时空旅行的实验对象,希冀他能重返“过去”并前进“未来”,借由朝向两个不同的时间面向寻求援助,能够拯救不堪闻问的“当下”。

  男主角成功回到过去,在一次次的“重返过去”的旅行中,他与女孩相识、相恋,漫步于战前的和平时光,一切平静而悠扬。女孩鲜活,和煦,让他沉醉其中,是爱情,给他的意识洞开了裂缝。

  由于任务的完成,他和女孩却面临被拆散的命运,最后他选择回到过去见女孩一面,却迎接了早已注定的死亡——记忆里被枪杀的男人正是他自己。

  那个宿命般牵引着男主角命运的女性意象,最终象征的,是人类无法超越时间的绵密网罗。

  或许,一如片尾昭示,人,终究不可能完全地活在时间之外,然而,在现代性绵密无瑕的纹理内,人却能够把握这样一种自由——如独行者般游走于过去、当下与未来之间,于那短暂的破绽或隐蔽的负像中,用记忆与想象拼贴出动人的乌托邦远景。

  

  2.

  复印店(Copy Shop)

  导演:维吉尔·维德里希编剧:维吉尔·维德里希主演:约翰内斯·西尔贝施奈德/Elisabeth Ebner-Haid

  上映日期:2001-10-14

  片长:12分钟

  豆瓣评分:8.2

  短片《复印店》模拟了复印机的光亮扫过画面的效果,模拟出主人公不断“复制”生活。巧妙地利用了复印机这一隐喻,来表现主人公不断重复的生活。

  阴郁的清晨,机械枯燥的一天再次开始,在复印店工作的男主角起床、洗脸、梳头、上班,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这让我记起《赫索格》当中的一段,“早晨的天气灰蒙蒙的,暖和,潮湿,新鲜,有着河水的气味。赫索格立在人行道旁那架电梯的铁门前,透过自己那薄薄的鞋底,他感受到了电梯上升时的情况,就像盲人摸盲文一样。可他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信息。鱼被冰在冒着白沫的白色碎冰里,可看上去仍栩栩如生。”

  我想,《复印店》的主人公从按下闹钟、洗脸到把纸张放到复印机上,整个过程,他和困在碎冰中的鱼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一天,他偶然将手放在复印机上,手掌的图案被影印下来,接着出纸口源源不断送出凯格尔日常生活的画面。

  他以为机器出了什么问题,立刻拔掉插头,下班回家。 第二天他如往常一样醒来,梳洗过后竟发现床上躺着另一个自己。

  主人公起初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并不害怕,只是略微惊奇,最终等到自己完全被复制的一切所包围、吞噬时才感到害怕,他撕裂复印纸,拆掉复印机,最后爬上烟囱。

  《复印店》中的主人公自己撕裂复印纸,其实是他自我迷失的表现。

  当主人公回到复印店时, 他发现复印店里和他一模一样的“副本们”正在影印。有几个副本正在兴高采烈地重复着昨天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意外,还有几个副本在影印自己的手,乐此不疲。主人公无奈下将“复印件”撕碎——将自己撕碎。

  《复印店》的最后一个镜头值得一提,被拷贝的男人上了烟囱顶后,向下一望,看到了一堆漆黑的人头,像黑色的蠕虫。

  突兀的画面形成了惊人的冲击效果,像希区柯克的《鸟》里女主人公忽然回头时望见的遮天鸟群。

  《复印机》讲述的是一个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常人”的故事——当“此在”彻底地沉没在世界之中,那么一切“非我”都将具有宰制“自我”的力量,现实和历史也无从区隔。

  正如结局所示,让“自我”的地平线消隐的,不是“我”和“自我”的对峙,而是“他者”密密麻麻的眼光。

  3.

  红气球(The Red Balloon)

  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编剧:艾尔伯特·拉摩里斯主演:Pascal Lamorisse/乔治·塞利耶/Vladimir Popov/Paul Perey/Sabine Lamorisse

  上映日期:1956-10-15

  片长:34分钟

  豆瓣评分:8.8

  红色,蒙马特高地,这两个名词对于法国人来说,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红,与爱,激情、革命息息相关;而蒙马特高地的圣心教堂、爱墙与红磨坊,承载了巴黎最动人的历史。

  《红气球》拍摄于1956的巴黎,拍摄地点大多集中在蒙马特区,那是战后不久的冬季,灰色是这个城市的主色调。然而,片中的小男孩和红气球,却象征着萧条中的新生力量。

  导演拉摩里斯的处理手法非常清新脱俗,最可爱的就是把气球拟人化,使得全片充满了童话般的趣味和魅力。

  片中有趣的片段相当多,例如小男孩的祖母把红气球扔出窗外,那个气球就在阳台周围徘徊流连不去,等待小男孩开窗把它收进屋里。

  还有小男孩去逛旧货市场,驻足在一幅油画前欣赏画中的小女孩,红气球则发现了一面穿衣镜,兴奋地在镜前起起落落自我陶醉。

  有时候气球还会重色轻友,跑去跟小女孩手上的蓝气球耳鬓厮磨。

  结尾的段落更是充满梦幻色彩,当小男孩的红气球被一群顽童射破之后,全巴黎五颜六色的气球都飞来安慰他,然后载着小男孩冉冉上升,飘过巴黎的街道和屋顶,飘向遥远无际的广阔天空……

  五十年后,侯孝贤导演所拍摄的《红气球之旅》,正是向此片致敬。

  

  4.

  午后的迷惘(Meshes of The Afternoon)

  导演:梅雅·黛伦/亚历山大·罕密德编剧:梅雅·黛伦主演:梅雅·黛伦/亚历山大·罕密德

  上映日期: 1943

  片长:14分钟

  豆瓣评分:8.6

  梅雅.黛伦是“电影史”上的茨维塔耶娃。她一生都在进行生猛、激进的自我革命和影像试探,企图以实验精神与手法,对艺术做更多面向的讨论。

  在她的电影中,时常有幻觉般的梦境出现,但我认为这是变形、增强的意念驱使了破碎、超现实的情境无限衍生,在重复的结构中,毁灭或重生。此外,她的电影看似割裂、抽去时间感,但其实是在浑厚一体中,形成另一种真实的时间。

  在《午后的迷惘》里,分不清现实和幻梦的烈日下,女人不断追逐自己。她在梦中无声走路,或站在窗边看着自己跟随一个镜面黑衣人。

  片中钥匙、面包、刀子、留声机、电话、镜子,反覆出现、畸变、失踪和再现。

  女人看着桌上的一把钥匙,它赫然变成闪亮的匕首。持起匕首,她走向摇椅上睡着的另一名女人,那正是自己,但她不认识眼前的自己。她走进女人的意识,不知道在意识的哪一层,刺向沉睡中的自己。

  我想,这是人在空间里的塌陷,也是女人在两性关系中自我的塌陷。

  片中,花的意象反复出现,它曾握在女人的手中,被她从水泥台上拾起;它也出现在代表着命运或死亡的黑衣人和男人手里。花在这里,恰恰象征的是女人不断抓取又不断移交、盛放又无处安放的欲望。

  因此,与其将影片中超现实的情境理解为梦,不如将其理解为意识在细枝末节处的变形与增生。

  5.

  沉睡的巴黎(Paris Asleep)

  导演:雷内·克莱尔编剧:雷内·克莱尔主演:亨利·罗兰/Charles Martinelli/Louis Pré Fils

  上映日期:1925-02-06

  片长:35分钟

  豆瓣评分:8.0

  世界的运行是一种纳入所有人的秩序,但是当这种秩序被控制而遭到停滞的时候,世界又以怎样的方式存在?1925年,当雷内·克莱尔用35分钟的时间虚构了巴黎的沉睡,他其实就是用影像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城市进入沉睡模式的时候,一切的运行似乎都停止了,但其实停止的只是人的活动。

  在街道上,那辆车还在路上,车上的司机却不再驾驶,于是连同车,都变成了一种静止的物。在广场上,躺在椅子上的人进入沉睡状态,于是连同椅子,仿佛都凝固了。在河边,留下遗书准备自杀的男人不再活动,于是,连同河流,似乎都不再流动。街上的警察正在追逐着小偷,当沉睡开始之后,警察和小偷保持着固有的姿势,像一尊雕像。

  当一部分沉睡另一部分人清醒,城市其实走向了它荒诞的一面,管理员在高高的铁塔上,他俯瞰巴黎的时候,他并没有发现巴黎的沉睡状态,而当他走下来进入城市的时候,才发现了怪异的一面。那些人保持着原来的姿势,提供了城市静态的景观,所以在他面前,城市是寂静的,而这也正是他作为一个旁观者第一次发现一个沉睡的城市。

  当世界静止,他便是他者,不仅是沉睡之外的他者,而且是城市之外的他者,这种他者身份让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自由行动,而没有了所谓的约束。而当飞机上的乘客下来进入城市,发现这一怪异现象之后,他们也成为了他者,甚至毫无顾忌地开始对这个城市动手动脚。

  他们走到了银行的门前,其中有人用特殊手段打开了锁,然后大家进入其中,在工作人员沉睡状态中拿走了钱;在餐馆里,看到所有人都保持静止,他们拿了那里的酒开始寻欢作乐,他们站在凳子上大声演讲,他们甚至拿了女士的衣服和项链占为己有,而当他们大摇大摆走出去的时候,也没有人阻拦。我想,每个人都曾设想过这样的无所顾忌的自由和放纵。

  显然,导演对于这种“巴黎在沉睡”的无政府状态并不满意。在影片的最后,科学家将世界恢复了原状,城市车水马龙,埃菲尔铁塔依然挺立,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对于主角们来说,之前发生的事情,为他们的人生打开了一种可能性——身体力行去探索自由的边界的可能性。

  来源 |慢书房

  文丨楚尘文化

  图片丨殷德鼐

  排版丨慢师傅

  编辑丨WEY LEAN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