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黑白影像和短片似乎一直處在一個很邊緣的位置。相比於劇情緊湊、畫面刺激的商業片,它們過於安靜,也過於晦澀。但是我相信,思想最清晰的痕跡往往流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希望這五部短片,能讓你們度過不一樣的週末時光。

  1.

  堤(The Pier)

  導演:克里斯·馬克編劇:克里斯·馬克主演:Hélène Chatelain/Davos Hanich/讓·內格羅尼/雅克·勒杜

  上映日期:1962-02-16

  片長:28分鐘

  豆瓣評分:8.9

  全片以800多幅靜照組成,只有一個約5秒的動態鏡頭,極簡的形式卻傳達了驚人的科幻想像與複雜內涵。

  《堤》這部精巧又悽美的科幻寓言影響了無數影人的創作,鬼才導演特瑞·吉列姆的《十二猴子》正是由其改編而成。

  《堤》的故事設定於第三次世界大戰後滿目瘡痍的巴黎,彼時由於核彈浩劫,地面已不宜居住,淪爲奴隸的人類,如今只能屈身地底世界的集中營,高度受制於掌控著有限資源的獨裁政府。

  男主角由於在戰前童年時代,曾經擁有一個強烈的腦海意象——巴黎機場一名女子的面孔。

  因此被挑選爲時空旅行的實驗對象,希冀他能重返“過去”並前進“未來”,藉由朝向兩個不同的時間面向尋求援助,能夠拯救不堪聞問的“當下”。

  男主角成功回到過去,在一次次的“重返過去”的旅行中,他與女孩相識、相戀,漫步於戰前的和平時光,一切平靜而悠揚。女孩鮮活,和煦,讓他沉醉其中,是愛情,給他的意識洞開了裂縫。

  由於任務的完成,他和女孩卻面臨被拆散的命運,最後他選擇回到過去見女孩一面,卻迎接了早已註定的死亡——記憶裏被槍殺的男人正是他自己。

  那個宿命般牽引着男主角命運的女性意象,最終象徵的,是人類無法超越時間的綿密網羅。

  或許,一如片尾昭示,人,終究不可能完全地活在時間之外,然而,在現代性綿密無瑕的紋理內,人卻能夠把握這樣一種自由——如獨行者般遊走於過去、當下與未來之間,於那短暫的破綻或隱蔽的負像中,用記憶與想象拼貼出動人的烏托邦遠景。

  

  2.

  複印店(Copy Shop)

  導演:維吉爾·維德里希編劇:維吉爾·維德里希主演:約翰內斯·西爾貝施奈德/Elisabeth Ebner-Haid

  上映日期:2001-10-14

  片長:12分鐘

  豆瓣評分:8.2

  短片《複印店》模擬了複印機的光亮掃過畫面的效果,模擬出主人公不斷“複製”生活。巧妙地利用了複印機這一隱喻,來表現主人公不斷重複的生活。

  陰鬱的清晨,機械枯燥的一天再次開始,在複印店工作的男主角起牀、洗臉、梳頭、上班,每天重複着同樣的事情。

  這讓我記起《赫索格》當中的一段,“早晨的天氣灰濛濛的,暖和,潮溼,新鮮,有着河水的氣味。赫索格立在人行道旁那架電梯的鐵門前,透過自己那薄薄的鞋底,他感受到了電梯上升時的情況,就像盲人摸盲文一樣。可他並沒有從中得到什麼信息。魚被冰在冒着白沫的白色碎冰裏,可看上去仍栩栩如生。”

  我想,《複印店》的主人公從按下鬧鐘、洗臉到把紙張放到複印機上,整個過程,他和困在碎冰中的魚並沒有什麼不同。

  這一天,他偶然將手放在複印機上,手掌的圖案被影印下來,接着出紙口源源不斷送出凱格爾日常生活的畫面。

  他以爲機器出了什麼問題,立刻拔掉插頭,下班回家。 第二天他如往常一樣醒來,梳洗過後竟發現牀上躺着另一個自己。

  主人公起初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切並不害怕,只是略微驚奇,最終等到自己完全被複制的一切所包圍、吞噬時才感到害怕,他撕裂複印紙,拆掉複印機,最後爬上煙囪。

  《複印店》中的主人公自己撕裂複印紙,其實是他自我迷失的表現。

  當主人公回到複印店時, 他發現複印店裏和他一模一樣的“副本們”正在影印。有幾個副本正在興高采烈地重複着昨天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意外,還有幾個副本在影印自己的手,樂此不疲。主人公無奈下將“複印件”撕碎——將自己撕碎。

  《複印店》的最後一個鏡頭值得一提,被拷貝的男人上了煙囪頂後,向下一望,看到了一堆漆黑的人頭,像黑色的蠕蟲。

  突兀的畫面形成了驚人的衝擊效果,像希區柯克的《鳥》裏女主人公忽然回頭時望見的遮天鳥羣。

  《複印機》講述的是一個海德格爾意義上的“常人”的故事——當“此在”徹底地沉沒在世界之中,那麼一切“非我”都將具有宰制“自我”的力量,現實和歷史也無從區隔。

  正如結局所示,讓“自我”的地平線消隱的,不是“我”和“自我”的對峙,而是“他者”密密麻麻的眼光。

  3.

  紅氣球(The Red Balloon)

  導演:艾爾伯特·拉摩里斯編劇:艾爾伯特·拉摩里斯主演:Pascal Lamorisse/喬治·塞利耶/Vladimir Popov/Paul Perey/Sabine Lamorisse

  上映日期:1956-10-15

  片長:34分鐘

  豆瓣評分:8.8

  紅色,蒙馬特高地,這兩個名詞對於法國人來說,具有與衆不同的意義。紅,與愛,激情、革命息息相關;而蒙馬特高地的聖心教堂、愛牆與紅磨坊,承載了巴黎最動人的歷史。

  《紅氣球》拍攝於1956的巴黎,拍攝地點大多集中在蒙馬特區,那是戰後不久的冬季,灰色是這個城市的主色調。然而,片中的小男孩和紅氣球,卻象徵着蕭條中的新生力量。

  導演拉摩里斯的處理手法非常清新脫俗,最可愛的就是把氣球擬人化,使得全片充滿了童話般的趣味和魅力。

  片中有趣的片段相當多,例如小男孩的祖母把紅氣球扔出窗外,那個氣球就在陽臺周圍徘徊流連不去,等待小男孩開窗把它收進屋裏。

  還有小男孩去逛舊貨市場,駐足在一幅油畫前欣賞畫中的小女孩,紅氣球則發現了一面穿衣鏡,興奮地在鏡前起起落落自我陶醉。

  有時候氣球還會重色輕友,跑去跟小女孩手上的藍氣球耳鬢廝磨。

  結尾的段落更是充滿夢幻色彩,當小男孩的紅氣球被一羣頑童射破之後,全巴黎五顏六色的氣球都飛來安慰他,然後載着小男孩冉冉上升,飄過巴黎的街道和屋頂,飄向遙遠無際的廣闊天空……

  五十年後,侯孝賢導演所拍攝的《紅氣球之旅》,正是向此片致敬。

  

  4.

  午後的迷惘(Meshes of The Afternoon)

  導演:梅雅·黛倫/亞歷山大·罕密德編劇:梅雅·黛倫主演:梅雅·黛倫/亞歷山大·罕密德

  上映日期: 1943

  片長:14分鐘

  豆瓣評分:8.6

  梅雅.黛倫是“電影史”上的茨維塔耶娃。她一生都在進行生猛、激進的自我革命和影像試探,企圖以實驗精神與手法,對藝術做更多面向的討論。

  在她的電影中,時常有幻覺般的夢境出現,但我認爲這是變形、增強的意念驅使了破碎、超現實的情境無限衍生,在重複的結構中,毀滅或重生。此外,她的電影看似割裂、抽去時間感,但其實是在渾厚一體中,形成另一種真實的時間。

  在《午後的迷惘》裏,分不清現實和幻夢的烈日下,女人不斷追逐自己。她在夢中無聲走路,或站在窗邊看着自己跟隨一個鏡面黑衣人。

  片中鑰匙、麪包、刀子、留聲機、電話、鏡子,反覆出現、畸變、失蹤和再現。

  女人看着桌上的一把鑰匙,它赫然變成閃亮的匕首。持起匕首,她走向搖椅上睡着的另一名女人,那正是自己,但她不認識眼前的自己。她走進女人的意識,不知道在意識的哪一層,刺向沉睡中的自己。

  我想,這是人在空間裏的塌陷,也是女人在兩性關係中自我的塌陷。

  片中,花的意象反覆出現,它曾握在女人的手中,被她從水泥臺上拾起;它也出現在代表着命運或死亡的黑衣人和男人手裏。花在這裏,恰恰象徵的是女人不斷抓取又不斷移交、盛放又無處安放的慾望。

  因此,與其將影片中超現實的情境理解爲夢,不如將其理解爲意識在細枝末節處的變形與增生。

  5.

  沉睡的巴黎(Paris Asleep)

  導演:雷內·克萊爾編劇:雷內·克萊爾主演:亨利·羅蘭/Charles Martinelli/Louis Pré Fils

  上映日期:1925-02-06

  片長:35分鐘

  豆瓣評分:8.0

  世界的運行是一種納入所有人的秩序,但是當這種秩序被控制而遭到停滯的時候,世界又以怎樣的方式存在?1925年,當雷內·克萊爾用35分鐘的時間虛構了巴黎的沉睡,他其實就是用影像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當城市進入沉睡模式的時候,一切的運行似乎都停止了,但其實停止的只是人的活動。

  在街道上,那輛車還在路上,車上的司機卻不再駕駛,於是連同車,都變成了一種靜止的物。在廣場上,躺在椅子上的人進入沉睡狀態,於是連同椅子,彷彿都凝固了。在河邊,留下遺書準備自殺的男人不再活動,於是,連同河流,似乎都不再流動。街上的警察正在追逐着小偷,當沉睡開始之後,警察和小偷保持着固有的姿勢,像一尊雕像。

  當一部分沉睡另一部分人清醒,城市其實走向了它荒誕的一面,管理員在高高的鐵塔上,他俯瞰巴黎的時候,他並沒有發現巴黎的沉睡狀態,而當他走下來進入城市的時候,才發現了怪異的一面。那些人保持着原來的姿勢,提供了城市靜態的景觀,所以在他面前,城市是寂靜的,而這也正是他作爲一個旁觀者第一次發現一個沉睡的城市。

  當世界靜止,他便是他者,不僅是沉睡之外的他者,而且是城市之外的他者,這種他者身份讓他可以爲所欲爲,可以自由行動,而沒有了所謂的約束。而當飛機上的乘客下來進入城市,發現這一怪異現象之後,他們也成爲了他者,甚至毫無顧忌地開始對這個城市動手動腳。

  他們走到了銀行的門前,其中有人用特殊手段打開了鎖,然後大家進入其中,在工作人員沉睡狀態中拿走了錢;在餐館裏,看到所有人都保持靜止,他們拿了那裏的酒開始尋歡作樂,他們站在凳子上大聲演講,他們甚至拿了女士的衣服和項鍊佔爲己有,而當他們大搖大擺走出去的時候,也沒有人阻攔。我想,每個人都曾設想過這樣的無所顧忌的自由和放縱。

  顯然,導演對於這種“巴黎在沉睡”的無政府狀態並不滿意。在影片的最後,科學家將世界恢復了原狀,城市車水馬龍,埃菲爾鐵塔依然挺立,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但對於主角們來說,之前發生的事情,爲他們的人生打開了一種可能性——身體力行去探索自由的邊界的可能性。

  來源 |慢書房

  文丨楚塵文化

  圖片丨殷德鼐

  排版丨慢師傅

  編輯丨WEY LEAN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