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1月20日參考消息網瞭解到, 美國《華爾街日報》11月18日以《中國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爲標題,報道了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張鳳霞的動人事蹟,稱讚她通過土地使用權的租賃將8200英畝的小麥和玉米耕種經營整合在了一起,作物產量在過去4年裏增加了43%,規模擴大使她得以投資於現代農業設備,包括播種機和噴灑殺蟲劑的無人機等等,將一部分利潤分配給提供土地的農民。

一個小縣城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公司經理何以能引起美國媒體的高度關注?11月21日,記者驅車10公里,來到位於陽信縣河流鎮的山東陽信潤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採訪了總經理張鳳霞。

她的奮鬥歷程,充滿了艱辛,她的輝煌成就,給迷茫的人指明瞭方向,她常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如今她依然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張鳳霞的山東陽信潤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陽信縣農業領域規模較大的一家專業化經營實體,公司擁有大型糧食烘乾塔2臺,大型收割機26臺,大型拖拉機38臺、大型小麥播種機31臺,玉米播種機36臺,土地深松機5臺,大型打藥機6臺,農業飛防無人機30臺。目前,她流轉土地3萬多畝,託管土地2萬多畝,成爲山東省爲數不多的土地超5萬畝的管理大戶。她對這些土地全部開展農機化訂單作業,保姆式服務,成爲濱州市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排頭兵,助推了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成爲陽信鄉村振興的先行者、領跑者,公司先後被評爲濱州市重點龍頭企業、濱州市優秀農資營業企業、濱州市放心農資經營企業、濱州市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等榮譽稱號。

張鳳霞告訴記者,從創業初期兩三個人的團隊,屈指可數的業務訂單,發展到今天公司佔地面積達29000平方米,倉儲面積8000多平方米,配送服務車輛16輛,下設直營店、加盟店15家,村級服務網點80餘家,糧食回收更是增加了農民糧食的銷售渠道,使種糧大戶的糧食銷售得到了保障,大大助推了陽信的鄉村振興工程。

張鳳霞常年深入農村和農業生產第一線,每到一處,親自向農民宣傳農機技術和機具,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毫不保留傳授給農民。她經常說,要提高農機科技水平,引導農民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關鍵是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這就要靠我們廣泛宣傳,不斷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她經常組織科技人員利用科技之冬、科普大集、現場會等時機,深入到鄉鎮農村,對農民進行培訓。每年組織的送科技下鄉活動都在40次以上,技術講座30場次以上,發放資料2萬餘份,受教育人數近萬人次。

在談起自己的創業經歷時,張鳳霞用一句話給自己做了總結,那就是“選擇大於努力。”這也正契合了她的企業經營理念,一旦做了決定,不管千難萬險,也要堅持走下去。對創業者來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多數人在後天到來前就放棄了。面對創業路上的艱難險阻,張鳳霞從未動過放棄的念頭,靠着不屈的堅強意志,始終如一的走下去。

企業發展的同時,不忘回饋社會。張鳳霞作爲企業負責人,深知農民耕種的艱辛,以及當下部分貧困戶亟需脫貧扶持的現狀。她結合中央文件要求,推出新模式幫助糧農脫貧,同時爲破解三農新難題提供了好的借鑑。張鳳霞說:“我們現在重點推廣的是土地託管模式,主要是幫助廣大種植散戶,與他們合作,給他們提供穩定的收入,有種植經驗的人也可以到我們公司來工作,再多一份收入,這樣我們公司和種植散戶都能實現互利共贏,這也是我們公司積極響應扶貧號召的一項新模式”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張鳳霞對未來有很多新的想法,同時她也希望能夠帶動更多人,一起投身創業浪潮,幫助有夢想的同行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張鳳霞經常說:在創業路上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希望廣大婦女姐妹們克服困難,用心堅持,繼續努力,下一步,我們公司將發展更多的蔬菜訂單,提供更多適合婦女 老人從事的工作崗位,爲她們增加家庭收入,和大家一同發展致富。

公司目前與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項目合作關係,成爲了他們的試驗示範基地,同時與中國種子集團、中國農資集團、登海種業等國內外農資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爲服務三農奠定了基礎。 2015年5月與國內最大的農藥上市公司深圳諾普信合資組建了田田圈互聯網,公司採取統一進貨,統一價格,統一配送,統一標示,統一服務,統一質量的六統一模式,嚴把進貨質量,公司銷售的農用物資部全部經過市、縣農業監管部門的資格審覈,登記備案。2016年10月與中國農業銀行合作,爲方便農戶、購買農資、與回收糧食,保證資金安全,從源頭上保障了農民的利益,帶動1200多農戶脫貧致富。

張鳳霞與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了項目合作關係,成爲他們在山東的實驗示範基地,同時與農業銀行,保險公司合作,推出高產套餐,降低農戶風險,保證資金安全的發展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在土地託管創新上,真正的做到了從種到收一條龍服務,與六和飼料,和美飼料等大型飼料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真正解決了農戶賣糧難問題,得到農民朋友的高度讚揚。(翟成新 蘇維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