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著名的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曾經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瞭解歷史,並不是爲了以史爲鑑,因爲時代在發展,過去的經驗不一定能解決當下的問題;瞭解歷史,也不是爲了知“歆懼”,因爲歷史不可能完全是客觀事實,多有推測臆斷;如此這般,爲何要了解歷史,因爲唯有通過歷史,才能知曉我們爲何、如何是今日的我們,國家爲何、如何是今日的國家。

知曉這些重要嗎?

如果你這麼問,我的看法是:不重要。

因爲除了那些研究歷史的學者和對歷史感興趣的人,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包括我,對歷史也只有皮毛的瞭解,然而這並不影響我們熱愛生活,積極進取,追求幸福。

知曉這些不重要嗎?

如果你這麼問,我的看法是:重要。

因爲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自知不自知,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思維模式和文化習慣,已經深深地打上了中國烙印(我指的當然是在中國出土生土長的人,不包括從小生活在西方的人,諸如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或者“香蕉人”)。這一點,年少時鮮有體會,但隨着年歲漸長,見聞越多,就能越來越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在電視上經常看到南方的老華僑晚年常常盼着歸國,非常重視中國傳統節日,一定要在重要節日有儀式:祭祖、團圓等等。在異國他鄉漂泊久了,人們對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需求會非常強烈,這種歸屬和認同就源自於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我們的根。

世界上偉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根:猶太人經歷上千年的漂泊離散,始終沒有被他族同化而消失,並在二戰後於以色列重新建國,因爲他們堅定的信仰——猶太教;歐洲(包括後來的美國)能在近代執世界之牛耳,與其悠久的希臘—基督文化浸潤不無關係。

而中華民族,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文化斷流的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震盪,依然保持着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並深刻地影響着周圍的國家,因爲兩千多年前誕生了一位“天縱之聖”——孔子,發源於他的儒家思想型塑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中國枝繁葉茂的優秀文化,大都源自這深厚寬廣的儒根。

孔子和儒家學說對中國和世界有着廣泛影響,無怪乎孔子的故鄉——曲阜,被人們譽爲世界三大聖城之一(其他兩大是耶路撒冷和麥加,都是宗教聖地)。曲阜的三孔(孔廟、孔府和孔林)也成了各國遊客(除了東亞儒家文化圈的中日韓以外,西方遊客也絡繹不絕)心嚮往之的聖地。

下面請跟我一起看看三孔,感受一下儒家教化。

孔廟

孔廟始建於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是我國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 ,位於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羣。

曲阜每天早晨都有一個開城儀式,就在孔廟的南門舉行。儀式上,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表演,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熱情歡迎,我把整個過程錄了下來, 貼在下面:

曲阜三孔 孔廟南門 開城儀式

開城儀式早上8點舉行,而7點左右,門外已經聚集了不少遊客,爲了不讓遊客乾等着,會有說書人打着快板給大家說一段:

曲阜三孔 孔廟外 老藝人說書表演 鏗鏘有力

開城儀式上載歌載舞:

剛進南門,就看到了這座金聲玉振坊:

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磬(玉振)告終。以此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因此,後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爲“金聲玉振”。

再往前,看到了欞星門:

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爲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內有二坊,南爲太和元氣坊,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爲至聖廟坊。

後人讚頌孔子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因此這裏有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

接下去,來到了聖時門: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意思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

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綠蔭匝地,芳草如茵。院中的古樹是側柏或者圓柏,大都是受保護的古樹名木。

再往北走,就來到了弘道門:

弘道門,是爲了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門下有元碑兩塊,東碑記載了曲阜的變遷沿革,西碑爲“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

過了弘道門,是大中門:

進入大中門後,又是一個院落,裏面有寫着儒家語錄的牌子:

院中還有許多石碑,都是很有歷史價值的:

明成化四年的成化碑,有永樂碑等等

和大中門緊挨着的同文門:

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檐下羣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

“奎”是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魁)星演化爲文官首。後代封建帝王爲讚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爲奎文閣。

現在奎文閣已經用來售賣與孔子有關的書籍,展示孔子的生平的圖畫:

過奎文閣又進入一座庭院,這裏有十三碑亭,南8北5,兩行排列。十三碑亭專爲保存封建皇帝御製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

碰到一羣日本遊客,導遊用日語做講解,他們聽得很認真。同樣受儒家文化影響,來三孔的日本遊客非常多。然而距曲阜不到100公里的臺兒莊,日本人是絕對不敢去的。孔子教導我們“仁義禮智信”,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已是不仁不義,而部分日本人現在不能正視歷史,還做不到“信”,這不是有悖於先聖的教導嗎?

十三碑亭北,是大成門:

“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讚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門前有雕刻精美的石柱,上面的雕飾被遊客摸得光溜溜的。大多數來此的遊客都願意摸摸它,期望沾點聖人之氣。

穿着整齊的小學生也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孔廟:

家長、學生拜孔子,都是抱着“金榜題名、獨佔鰲頭”的美好願望:

大成殿:孔廟的主殿,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並稱爲東方三大殿。建築水準極高,據說帝王來曲阜祭祀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此殿超過皇宮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築藝術,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才華和智慧。

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兩側爲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再外爲十二哲,東位西向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東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

大成殿後面是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

精緻的房頂雕塑:

孔廟內售賣的孔子雕像:

展出的古代棺壁雕刻:

孔廟最北邊的院落,裏面有土地廟(後改爲神庖,爲祭祀時宰殺牲畜的地方)等古蹟。

魯壁:相傳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將《論語》、《尚書》、《禮記》、《春秋》、《孝經》等儒家經書,藏於孔子故宅牆壁中。明代爲紀念孔鮒保藏儒家經書的功績而刻制魯壁碑。

孔廟內還可以身着漢服照相:

據說這棵樹被乾隆爺的龍氣沾染,因而樹形奇異,彷彿上刻龍形。這可不是雕刻,而是實實在在長成了這樣,真是奇,難道真的沾了龍氣?

“龍樹”旁邊還有一顆“鳳樹”,龍鳳呈祥,均被遊人摸得光溜溜。

孔府

孔府本名衍聖公府,離孔廟不遠,位於孔廟東側,爲孔子嫡長孫的衙署。

漢高祖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孔子墓並封孔子九世孫世爲奉祀君,代表國家祭祀孔子。後歷代不斷加封,至宋代封爲衍聖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獨立的衍聖公府。

孔府前爲官衙,後爲內宅,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

進入孔府:

孔府的大門很有講究:門兩邊有對聯一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一點,寓“富貴無頭”,“章”字一豎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聯概括出千百年來“聖人家”的氣派。

孔府的門有好幾道:

聖人之門:門建於明代,門楣高懸明代詩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手書“聖人之門”豎匾。

重光門:此門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門楣懸明世宗親頒“恩賜重光”匾額。

穿過三道門,來到了大堂:這是當年衍聖公(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宣讀聖旨接見官員、申飭家法族規、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方。

堂內兩旁及後部陳列着正一品爵位的儀仗。如金瓜、朝天鐙、曲槍、雀槍、鉤連槍、更鼓、雲牌、龍 旗、鳳旗、虎旗、傘、扇等還有一些象徵其封爵和特權的紅底金字官銜牌,如“襲封衍聖公”、“光祿寺大夫”、“賞戴雙眼花翎”、“紫禁城騎馬”、“奉旨稽查山東全省學務”等,第當衍聖出行時,都有專人執掌,以示威嚴。

大堂之後有一通廊與二堂相連,兩堂呈“工”字形。通廊裏有一條大長紅漆凳,稱“閣老凳”。據傳明代權臣嚴嵩被劾將要治罪時,曾到孔府來託其孫女婿衍聖公向皇帝說情,孔府主人未允。此凳系當年嚴閣老坐候之物。

穿過通廊,來到二堂,也叫後廳,是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的地方。室內正中上、下掛着“欽承聖緒”和“詩書禮樂”的大匾。

二堂兩頭的梢間,東爲啓事廳,西爲伴官廳。

二堂之後有個不大的庭院,兩棵沖天挺拔的蒼檜並列兩旁,6個石雕盆內各立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

庭院北屋即三堂,是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也是他們處理家族內部糾紛和處罰府內僕役的場所。

三堂明間正上方,懸掛着一幅匾額,上書“六代含飴”四字,藍底雕龍金邊。匾正上方鑲金字“乾隆玉璽”大印,此匾爲乾隆御賜。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四次來闕里朝聖,孔子第六十七代孫孔毓圻的夫人黃氏已經八十一歲高齡了,而孔子第七十二代孫孔憲培也已經出世,從黃氏到孔憲培已是六代同堂。乾隆帝看到孔府人丁興旺,家庭和睦,生活像喫了飴糖一樣甘甜,遂賜此“六代含飴”匾。

三堂對面還有這麼一塊壁,上面繪有彩色壁畫“戒貪圖”,圖中這個貌似麒麟的動物叫“犭貪 ”,傳說是龍生九子的第九子,是個貪婪的傢伙,與仁獸麒麟正好相反。途中它佔有了八仙過海中八仙賴以過海的寶貝,還不滿足,兩眼盯着太陽,妄圖把太陽吞入腹中。可謂野心極大,慾壑難填,最後落了個葬身大海的悲慘下場。

衍聖公立此畫與門口,是要提醒自己和子孫後代,爲官要清正廉潔,常懷律己之心,不可貪得無厭。

三堂之後,便是孔府的內宅部分,亦稱內宅院。有道禁門-——內宅門與外界相隔。進入內宅,少了些官家威嚴,裏面有各種珍貴的資料文物,也有古代顯赫人家標配的小園林。

內宅的建築是清淡的灰白色調,與外宅的紅色形成鮮明的對比:

裏面有一個曲阜老照片展,可以一覽古城風貌。

這個老爺子身懷“姓名作詩”的絕技,告訴他你的名字,他立馬用名字做首詩,書法還不賴:

與孔子有關的字畫:

下面的藝術館展出了各種有意思的藝術品:

十八羅漢:

再往前,就來到了孔府的小花園:

奇樹:五柏抱槐

又一顆無名的奇樹:

花園裏有許多荷葉,荷花還沒盛開:

有一個小亭子,地下是池塘,有怪石,有小魚,有假山,有鮮花:

出了孔府,離孔林有1公里左右的距離,好在有免費的遊覽車可以乘坐(有通票纔可以),不一會就來到孔林景區。

孔林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

從子貢爲孔子廬墓植樹起,“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到現在,古樹已達萬餘株。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僅僅是墓地,也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所以遊孔林不會有陰森之感,相反會覺得生機勃勃。

“斷碑深樹裏,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羣,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外,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爲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下了遊覽車,裏孔林入口還有幾百米的距離,要經過一段孔林神道。

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萬古長春坊:

神道兩旁翠木掩映:

途中經過“孔子生跡園”,裏面有孔子石雕:

這是另一個商店裏拍到的孔子木雕:

不一會兒,來到了孔林:

進門後,又是一段不短的小道,聖人之墓果然不是那麼容易觸到的。已經轉了孔廟和孔府的我,腿腳都有點痠痛了。

“至聖林”的門樓正在施工:

終於到達了孔林內部,一看介紹,徒步游完整個園林要2個小時左右,實在走不動了,決計坐個觀光車:

以下是路上拍到的照片:

儒宗在唸牌坊:

孔尚任墓,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名劇《桃花扇》的作者。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昇並論,稱“南洪北孔”。

慶幸自己沒有徒步整個園林,太大了。一路上倒是看到了不少老外,揹着大揹包,穿梭在林木石碑之間,不願意放過他們心中“東方宗教”的任何一處勝景。

遊覽車停在了離入口處不遠的孔子墓外面,下面重頭戲來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洙水橋,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爲二水。春秋時孔子講學洙泗之間,後人以洙泗作爲儒家代稱。但洙水河道久湮,爲紀念孔子,後人將魯國的護城河指爲洙水,並修了精緻的坊和橋。

穿過洙水橋,看到一座高臺大門——擋墓門:

再往前,是一條被高大樹木環繞的甬道:

甬道旁有四對石雕,名曰華表、文豹、甪(lù)端、翁仲。華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稱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溫順善良,用以守墓;甪端,也是一種想象的怪獸,傳說日行1萬8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翁仲,石人像,傳爲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爲對稱,雕文、武兩像,均稱翁仲,用以守墓。

林內古木上的樹瘤:

穿過甬道,來到了享殿:

子貢廬墓處:孔子死後,衆弟子守墓3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3年。後人爲紀念此事,建屋3間,立碑一座,題爲“子貢廬墓處”。享殿之後,另有一座灰瓦攢尖頂的方亭,稱“楷亭”。亭內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念jie,不念kai)樹,即摹自其南側的“子貢手植楷”。相傳子貢奔喪來後,將一棵楷樹苗栽於其師墓旁,後成大樹。清康熙間遭雷火焚死,後人將枯乾圖象刻於石上。

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欞碑亭,爲駐蹕亭:

孔伋墓:孔伋是孔子之孫、孔鯉之子。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四書中的《中庸》即爲孔伋所作。元代,文宗封“沂國述聖公”,後人因此稱孔伋爲“述聖”,與“復聖”顏回、“宗聖”曾參、“亞聖”孟軻並稱。

孔鯉墓:孔鯉是孔子的兒子,享年五十歲,先孔子而死,死後追封泗水侯。據《史記·孔子世家》,周景王十三年,即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爲妻。一年後,亓官氏爲孔子生下一子。孔子當時是管理倉庫的委吏,得到魯昭公賞識。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以國君親自賜物爲莫大的榮幸,因此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爲鯉,字伯魚。後世孔氏子孫以此諱鯉魚而稱之爲“紅魚”,祭祖時不用鯉魚而用鯽花魚。

接下來,就是天縱之聖——孔子的墓地了:

孔子墓像一個隆起的馬背,這是一種非常尊貴的築墓形式,叫 “馬鬣(伯)封”。墓前有兩塊石碑,後面小的一塊是宋代所立,前面大的一塊是明正統八年(1443)立的,上面有幾個篆字“大成至聖文宣王”是黃養正寫的 。

有意思的是,從遠處看,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幹”,只有走到墓前纔會看到下面一橫被石臺擋住。這是因爲皇帝也經常來曲阜祭祀孔子,只有皇帝才能稱王,皇上來曲阜祭孔是拜師不拜王,爲了怕引起皇帝的不滿,黃養正故意寫成這樣的。即便如此,據說康熙皇帝來祭孔時,還是出了麻煩。

相傳康熙來孔林後,站在孔子墓前,看了一下,二話不說,就回到了駐蹕亭。衆人都捉摸不透康熙的意思,只有當時爲康熙講經史的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立刻請示衍聖公,派人騎快馬回孔府,拿了一匹黃綢布回來,用綢布把孔子墓碑包裹起來,寫上“至聖先師之墓”,再去請康熙,康熙過來一看,非常痛快地舉行了祭孔儀式。

現在這塊墓碑是由很多小碎塊拼湊起來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這塊墓碑被砸碎,當地的老百姓冒着危險將碎片收藏起來,文化大革命過後重修孔子墓時,老百姓又把碎片捐獻出來,拼成了這塊完整的墓碑。

可見聖人不容易:生前周遊列國傳播思想不受待見,死後子孫得恭謹謙慎,有時候遇上特殊的歷史時期,還不免會被批判......

然而,偉大的思想是藏不住的,其光芒能穿透一切歷史的障礙,在時間長河中永遠爲人類的前行發亮!

孔子墓前,如果你願意,可以花些錢,由專人指導依禮祭拜孔子:

千年前的那個那個軸心時代,奇蹟般地聖賢輩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釋迦摩尼、老子......而我們今天的世界文化格局基本上就是由這些先賢奠定的。我現在就站在其中之一的孔子墓前,想到面前這片青翠的草甸下埋葬着如此光耀古今的天縱之聖,我心中泛起了無限的尊崇和敬意......

結語

聞名中外的三孔已經帶大家看完了。這裏再告訴大家兩件有意思的事情:

遊覽三孔,如果你可以流利地背30條論語,並解釋其中幾條,就能免門票,對外國朋友這個條件還會適當放寬一點。

曲阜城裏有馬車,坐慣了出租公交,嘗試一下馬車,也是很新奇的:

最後再說一點感想:

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就是孔子之教,不具有迷信色彩。子路曾問孔子關於生死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避談“怪力亂神”的話題,這可能也造成了中國幾千年的統治靠的是教化而不是信仰。

這有優勢:在中國各種宗教可以雜然並行,沒有爭教之禍,文化上寬容大度,漢唐極盛時兼容幷包,這是一神教信仰的西方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所不具備的:不要說不同信仰的互相殺戮——十字軍東征,就是相同的信仰也因內部不同意見常常互相攻訐,不論是歷史還是現今,因宗教問題引發的鬥爭衝突一直都存在着。

這也有劣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容易讓思想單一,容易禁錮封閉,容易自傲自滿,而且以農業文明爲根基的儒家思想,多了些“溫良恭儉讓”,少了些進取闖蕩的冒險基因。另外,文化的約束力量比信仰的約束力量要弱,因爲信仰讓你知道死後的福禍(上天堂還是下地獄),而儒家文化卻沒有,於是有信仰的人生前會總會懷着敬畏,不至於喪盡天良。這就是爲什麼德國人拋棄信仰以後會屠殺猶太人,爲什麼日本人會屠殺中國人。

然而不論怎樣,我很慶幸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爲我們優秀的歷史文化足以讓人自豪,更是因爲我們清楚地認識了文化的侷限,不偏不倚,中庸之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