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医给患者开中成药的时候,缺失“望闻问切”四诊过程,无法准确判断患者寒热属性,用药的效果,只能是说全靠患者的运气了。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大多数是OTC(非处方用药)。

此文为个人运用中成药的一点临床心得,为帮助更多人认识辨证用药的重要性而写。希望阅读本文后,今后遇到使用中成药的时候,一定先问问医师药师,是不是辨证用药了?不建议普通老百姓自己看病下药,以免耽误病情,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以下内容约2000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一、风寒风热,傻傻分不清

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大多数是OTC(非处方用药)。不仅医生能在医院给患者处方,而且老百姓在药店都可以自己买得到。现在电子商务发达了,动动手指头,好多非处方药都可以送到家。

但是,药就是药。

尽管老百姓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但是药还是用错了的多。

中成药都有自己的属性,有的治疗风寒感冒,有的治疗风热感冒,有的治疗肺热咳嗽,有的治疗肺寒咳嗽。药用错了,不仅不能缓解症状,反而会出现新的毛病!古人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是体内本身就有热邪,表现为发热,身热,口干,咽痛,大便干结等,这时候还错误地吃了诸如桂枝(肉桂树的树梢)之类热性药物,会加重病情,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老百姓不懂辨证,还情有可原;但是,医师不懂辨证,只会看病下药,结果就糟糕了。难怪现在好多人,反映中成药效果不好。据可靠数据,全国60%以上的中成药,是西医给患者开的!这还是保守的数据!西医给患者开中成药的时候,缺失“望闻问切”四诊过程,无法准确判断患者寒热属性,用药的效果,只能是说全靠患者的运气了。

之前有一个头晕的患者来找我看病,去北京几个最有名的神经专科医院都看过。我问他吃的什么药?他把处方拿给我看。着实令人吃惊。一张处方,4种药物,居然全是中成药!!!而且,里面还有一种是藏药。

现在我给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讲中医课的时候,我就会刻意给他们多讲讲感冒药的问题。通过感冒这个案例,教会他们如何简单准确的判断寒热。只有以后走上临床的大夫,都有辨证用药的意识了,中成药的疗效才会提高。

怎样简单分清寒热呢?

风热:怕热,怕风,身热,口干,唇干,口渴,咽痛,扁桃体肿大,小便黄,大便干。舌边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

风寒:怕冷(比别人多穿衣服还是冷),怕风,身热,口不干,小便白,甚至多。舌苔白。

上面只是说风寒风热。感冒咳嗽怎么分呢?一般白痰有寒,泡沫痰有风,黄痰有热,粘稠痰伤阴。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我有一个患者,风寒感冒,咳嗽,痰白,但是舌苔黄厚腻,脉滑数。在辛温解表时,还需要清热化痰,可以配合复方鲜竹沥口服液。

中医讲宏观,辨属性,求因势属,并不“随便”。中医生中国,同姓中,无本之木,虚假繁荣。

中国教育的错位,导致一代代中国人没有中国文化的根基,谈何容易理解中医的思维?

中医大学教育,因难以培育优秀中医人才,尚如此被人诟病。又凭什么要求普通老百姓,会望闻问切,自己看病下药?面对琳琅满目的药品,缺乏专业知识,加上疾病的折磨,晕头转向的消费者,最后只能乖乖听药店导购了……

所以,中成药就不应该是非处方用药OTC,不能让消费者随便购买。是药三分毒啊!呜呼哀哉!

药品选择权,还是交给专业的中医师,患者才会更受益!

二、感冒药用法用量拘泥于说明书

2009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新浪博客,专门介绍感冒清热颗粒治疗风寒感冒的经验:一次2袋,2~3小时1次。有内热的,需要配合2袋板蓝根颗粒,一起冲服。大多数风寒感冒初起的,就可以被控制住了。

近年来医院相关部门规定,感冒清热颗粒用法只能1袋,1天3次;北京医保还规定,感冒药,只能开3天剂量,否则拒付。拒付金额,由处方医师个人承担!因此,按最新规定,一次只能开1盒感冒清热颗粒。但是,按我的服用方法,1天就吃完了。碰到病情重的,到第二天还无法走医保开药。非常麻烦。所以,后来遇到感冒,我自己都是开汤药,亲自熬。实在不方便,也可以用生姜红枣汤送服感冒清热颗粒,效果比白开水强很多。

跟大家说下,为什么不能死守说明书的用量?

西药的日用量,大多遵循公斤体重来计算。同理,中药、中成药的日用量,也应如此。中成药的说明书只是临床用药的参考。具体如何应用,还需要医师权衡利弊。

在中药用量方面,越来越多中医师反映,中药药效不足的现象。中药温棚种植,化肥催熟,等等,各种因素,使得中药药性变弱,甚至增加毒害。比如,清代医书记载,给患者用生晒参1钱〔3克〕,就有显著的补气功效。但是,现在用9克,仍然不显著。

遗憾的是,现在情况更加不乐观。中成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师必须按照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处方。医师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按章办事,当然显著的疗效也就不容易出现了。

三、感冒期间饮食百无禁忌

感冒期间饮食百无禁忌,使得病情加重,不容易好转。有人说,感冒发烧了,要补充蛋白质,补充能量。殊不知,摄入肉蛋奶过多,难以消化,就会形成湿、痰、热。

我上大学学习中医时,《伤寒论》记载的桂枝汤后调护要点,就明确指出,吃桂枝汤后,喝热稀饭,盖厚棉被,捂出透汗,病就能好。吃药期间,不能吃大鱼大肉,否则病会反复。

调护方面,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感冒期间,我只喝稀粥,吃白水烫蔬菜配小咸菜。如果有发烧,就一床大棉被,连头也盖住,静静躺着,等着汗的到来。捂汗的效果,比吃退烧药好。捂汗时,一般前胸先出汗,直到周身都有微汗,自觉酣畅才行。捂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

总之,最好别生病,生病别自己瞎吃药!要用中成药,请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