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年,中央芭蕾舞團首次創作中國版《胡桃夾子》,嘗試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西方古典芭蕾的音樂裏,講述了一箇中國家庭歡度春節的故事。中央芭蕾舞團非常巧妙地將聖誕夜改成除夕夜,講述了一個老北京家庭“過大年”的故事:女孩在聖誕夜的噩夢變成了除夕夜的暢遊,歐式庭院變成了北京胡同,鼠王搖身一變成了中國民間傳說裏的年獸,男演員穿上了長袍大褂,女演員換上了青花瓷裙。

首演於1892年的《胡桃夾子》是柴可夫斯基三大經典芭蕾舞劇之一,由於故事發生在聖誕前夜,百年來,它以“聖誕芭蕾”的美名常演不衰,甚至越演越旺,不僅爲成年觀衆帶來童年回憶,也爲少兒觀衆帶來幸福的期待。

百年來,西方國家上演過無數版本的《胡桃夾子》,但由於歐美國家文化背景差異不大,各個版本也大同小異。

2000年,中央芭蕾舞團首次創作中國版《胡桃夾子》,嘗試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西方古典芭蕾的音樂裏,講述了一箇中國家庭歡度春節的故事。2010年,在10年前創作的基礎上,舞團重新改版並重新命名,在《過年》裏展開了一幅更爲豐富多彩的中國民俗風情長卷。

又過了10年,2020年1月8日-9日,中央芭蕾舞團將攜這部賀歲大作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這是《過年》首次亮相上海,也是舞團繼《敦煌》《紅色娘子軍》後,第三部到訪東藝的中國題材芭蕾舞劇。

《胡桃夾子》的故事發生在聖誕前夜:少女克拉拉與家人歡度佳節,收到玩具兵胡桃夾子後,她抱着玩具進入夢鄉,夢中,成羣結隊的玩具兵與老鼠們展開了激戰,胡桃夾子成了威風凜凜的指揮官,又搖身一變成了英俊瀟灑的王子,與克拉拉共舞並邀請她去糖果王國做客。

中央芭蕾舞團非常巧妙地將聖誕夜改成除夕夜,講述了一個老北京家庭“過大年”的故事:女孩在聖誕夜的噩夢變成了除夕夜的暢遊,歐式庭院變成了北京胡同,鼠王搖身一變成了中國民間傳說裏的年獸,男演員穿上了長袍大褂,女演員換上了青花瓷裙。

舞劇裏還融入了廟會、年夜飯、放鞭炮等中國傳統民間文化元素,編創了仙鶴舞、瓷器舞、糖葫蘆舞、風箏舞、絲綢舞,展示了衆多貼有中國標籤的民俗風情,洋溢着濃郁的賀歲氣氛。

爲了更形象地講故事,舞團先後到天津楊柳青等地實地採風。而爲了排練“擊退年獸”段落,舞團請來了專業的雙截棍教練做指導,雙截棍對手上動作的要求很高,芭蕾舞演員比較注重腳下動作,手上動作是隨腳下動作而變化的,所以這段舞蹈難度很大。劇中最有代表性的還有仙鶴舞,仙鶴們的紗裙後襬做了加長處理,舞蹈難度與形式美感渾然一體,深受觀衆喜愛。

在歐洲演出時,《過年》往往會給歐洲觀衆帶來別樣的衝擊,對他們來說,柴可夫斯基熱烈歡快的音樂是耳熟能詳的,但畫面是煥然一新的,那些中國文化符號更是耳目一新。

“這一版《胡桃夾子》裏有很多中國文化符號,比如松鶴,還有十二生肖、青花瓷、絲綢、鞭炮。我們過年,‘年’是什麼?我們以我們的理解,以芭蕾的藝術形式把它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介紹,劇中的鞭炮和青花瓷,借鑑了古典芭蕾TuTu裙的形象,紅色的糖葫蘆裝也有自己的形象,這些都和傳統服裝不一樣,可以讓觀衆展開豐富的聯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