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宜昌這個村刷屏了!村民攜手演繹勵志大片!

實幹興家業

脫貧靠雙手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鳳凰池村笑臉牆

11月20日上午

宜昌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扶貧辦

在宜都市聶家河鎮鳳凰池村聯合舉辦

“我的脫貧故事”宣講報告會

△“我的脫貧故事”宣講報告會現場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宜都市率先啓動了試點工作。宜都市文明委開展“足跡深深印農家”志願服務活動,推出了10大志願服務項目,助力農村精準扶貧。同時,鳳凰池村也積極響應號召,在宜都市農村率先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試點,成立了志願服務隊。

△鳳凰池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授旗現場

[

報告會現場

]

來自宜都、興山、秭歸、長陽、五峯5個縣市的“脫貧先鋒”代表結合自身實際,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自己自強不息、自力更生,靠毅力和志氣在脫貧路上演繹“變道超車”的勵志大片。

劉中芹

劉中芹因患小兒麻痹症造成肢體殘疾,無法下地行走,過去一家人靠養雞養豬勉強維持生計。但10年前一場禽流感讓全家失去了生活來源,還揹負了十幾萬元的外債。倔強的劉中芹並沒有被災難擊倒,一家人經過總結和思考,轉行製作銷售幹辣椒、幹茄子皮、榨廣椒等土特產。她敏銳抓住“壓白菜”商機,還探索發展電商,巧用網絡平臺銷售自家特製土特產,實現了增收致富。摘掉“貧困帽”的第一年,劉中芹從自家微薄的利潤中擠出5000元錢資助貧困學子。今年,雄心勃勃的劉中芹進一步拓展增收領域,流轉100餘畝土地發展無公害蔬菜,並積極帶動身邊貧困村民脫貧增收,其自強不息精神和感恩反哺行爲受到當地羣衆廣泛讚譽。

張瑋

興山縣水月寺鎮張瑋同志宣講茅草坪村劉道明的脫貧故事!1966年,劉道明出身在一個窮苦家庭,但他自強不息,想靠着一雙手辛勤勞作讓家人過上好的生活,可是因親人先後病倒及其他原因,劉道明一直未實現這個願望。2015年,49歲的劉道明仍然不放棄希望,在村委會的幫助下,努力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脫貧致富,2018年,劉道明被表彰爲全縣脫貧示範戶,終於實現當初的願望。

陳傳宣

2015年的一場意外不幸奪走了陳傳宣的右腿,住院期間,家中養殖的土雞因缺乏專人管理大量死亡,虧損10萬餘元,雞場瀕臨倒閉,加上近20萬元的醫護費用,讓這個家庭舉步維艱。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讓陳傳宣充滿感恩並決心重新振作,他貸款新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雞舍,種植了10畝葡萄、10多畝獼猴桃。陳傳宣還帶領衆志森林土雞養殖合作社的30多個社員銷售土雞8500多隻,實現銷售收入50多萬元,從貧困戶一躍成爲致富帶頭人。2018年,陳傳宣幫扶了5個貧困戶家庭,並帶領9個殘疾人家庭發展土雞養殖。

姜從虎

今年47歲的姜從虎家住秭歸縣泄灘鄉九條嶺村一個深山村落,天生矮小,身高僅1.3米,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爲了改變九條嶺村交通困境,姜從虎帶頭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和鄉親們齊心協力用雙手開鑿出通往大山外面的路,圓了120多人的大夢想。由於傾盡全力修路,加上父親生病去世,家裏一貧如洗。2016年,姜從虎被精準識別爲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自立自強,辦起養豬場,發展80多箱土蜜蜂,種植中藥材和核桃,2017年純收入超過3萬元,實現了脫貧摘帽。他還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主動承擔多項公益任務,先後被評爲“宜昌好人”、宜昌市“扶貧功臣”、秭歸縣“道德模範”等。

覃士富

覃士富,五峯土家族自治縣傅家堰鄉鴨兒坪村村民。覃士富一家務農爲生,家裏還有孩子上學,生活十分困難。2017年鴨兒坪村合作社牽頭髮展蔬菜,覃士富作爲一名老黨員,自告奮勇地當起了發起人,他通過申請扶貧小額貸款率先發展了5畝辣椒,當年增收2萬元,摘下了“貧困帽”。在他的帶領下,焦莊片區44戶共發展辣椒102畝,享受到3萬餘元的補貼。他熱心公益事業,爲了道路硬化和安全飲水等項目的順利實施,他主動參與協調工作,不厭其煩地爲鄉親們解釋政策、做通思想工作,保障了鴨焦公路硬化、安全飲水等項目的順利實施。覃士富用“愚公”的雙手帶領大家揮劍斬棘、深挖窮根,2018年被表彰爲“五峯黨員脫貧先鋒”。

[

“寧可拼命刨,絕不等靠要”

]

扶貧故事感人至深

不少現場觀衆流下了眼淚!

貧窮咱不怕

貧根咱一起拔

衆志成城脫貧困

萬衆一心奔小康

除宣講外

現場節目也是異彩紛呈

楠管說唱《斷窮根》

歌舞《一起過上好日子》

小康路上

不讓一個困難羣衆掉隊!

來源 | 三峽日報微信綜合宜都發布

編輯 | 孫紅亞

長按二維碼關注

一起過上好日子

支持點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