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结果世人皆知,起因似乎也十分清楚。上党太守冯亭献地赵国,秦国到嘴的“鸭子”飞了,迁怒于赵,开始了惨烈的长平之战。

(图片来自网络)

当一块石头被搬起来,不知道会砸到谁的脚,最终也会遗忘为什么会搬起石头。如果细致地分析长平之战起点和终点,就会发现两个疑问。一是冯亭献地是执行谁的命令?二是冯亭的后来“华阳君”封号是谁给的,他的后代为什么在秦国受到重用?

根据史料记载,冯亭担任上党太守的时间非常短,短到仅仅一个月。公元前262年,白起率秦军大举进攻,占领了韩国重镇野王,沿黄河将韩国分为南北两部,韩之上党孤悬。弱者没有太多选择余地,丢车保帅是无奈之举,韩国决定主动放弃上党,以求喘息之安。但是,当时上党太守靳黈不认同、也没执行韩王的决定,执意要死守到底。于是,韩王临阵换将,派遣冯亭替换靳黈,以落实献地计划。此献地非彼献地,韩王是让冯亭献地于秦。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冯亭以“民皆不欲为秦”为由,将上党十七城献于赵,成为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图片来自网络)

冯亭不仅是“两面人”,还有可能有“三重身份”,是韩、赵、秦之间的关键人物。谁是长平之战的最大受益者?冯亭执行的可能就是受益者的命令。《史记》称冯亭因献上党,被赵国封为“华阳君”,但《史记·赵世家》、《史记·韩世家》、《战国策·赵策》都未记载此事,反而是《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此事。“华阳君”向来是秦国的重要封号,冯亭的“华阳君”是不是来自秦国的奖赏,作为对向赵国“诈献”上党、将赵军引入对秦有利战场的丰厚回报呢?历史还在迷雾之中,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冯亭的后人在秦国受到重用,成为显赫的政治家族。秦灭六国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先后成为秦国将相。秦法严厉,非军功无以授官爵,但冯去疾作为比李斯更为尊贵的右丞相,他有什么重要功绩,史料皆无所言。大功不言,反倒说明冯氏家族的巨大作用。

上党被称为天下之脊,秦对此志在必得。上党分属韩、赵,既有韩之南上党,难免不对赵之北上党起觊觎之心。争夺上党,韩国不足为虑,而秦赵对决,必是生死之斗,也很有可能是持久战,后勤补给尤为重要。上党地理复杂,群山将其分为众多的地理单元,彼此相隔相连。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保障大兵团的后勤补给,对于战国时期任何强国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秦曾在阏与之战中败于赵国,深知在上党腹地作战的艰难。如果能把赵军主力吸引到南上党,秦军只要掌握南北走向的“太行径”和东西走向的黄河沿线,可以大大减战略补给的压力。

(图片来自网络)

秦国顺利攻占野王后,关于完全吃掉上党的战略构想逐步清晰起来,这个时候秦国缺少一位“潜伏者”来点燃导火索,实施宏大计划,冯亭在关键时刻登上舞台。

长平之战还有一个重大疑点,战役初期,率先攻克野王的白起去哪里了?既然秦试图要和赵进行一次战略对决,那么秦在战役初期最大的目标就不是打垮赵军,而是吸引更多的赵军进入南上党地区,择机打歼灭战。“战神”白起显然不适合打头阵,将其雪藏,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此后,赵军换将,赵括带来了赵国几乎全部的精锐机动兵团,白起也就随之现身了。

长平的疑云不只有冯亭,但从冯亭之谜可知,兵乃凶器,不可妄动。动必辅以奇正,以正守,以奇胜,守则藏于九地之下,攻则动于九天之上。秦深谋其道,故大获其利。

(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