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也就是今天下午,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公司新聞處向外界表示,一架第五代戰鬥機蘇-57在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附近墜毀,飛行員生還。隨後沒多久,就有"消息靈通人士"向俄媒表示,墜毀的蘇-57,是原計劃於12月27日交付俄軍的首架量產型飛機。

蘇-57的平安夜之摔:年底出事,不只是一年白乾

▲雖然目前還沒有該機墜毀的照片,但是大致上,該機的塗裝應該是這樣的

蘇-57的平安夜之摔:年底出事,不只是一年白乾

在這兩則新聞的間隙,施佬作爲喫瓜羣衆,就和揚基就這架飛機是不是首架量產機廣泛交換了意見,結果是我倆都覺得情勢不妙:這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就是蘇-57的生產廠所在地,而俄羅斯空軍預計在今年接受的一架蘇-57到現在還沒"過戶";在此之前蘇-57雖然已經有10架原型機,可這些飛機都隸屬於聯合航空製造集團的試飛中心,都在阿赫圖賓斯克放着,做個檢修啥的也不至於回廠折騰…...算來算去,符合上述兩條的蘇-57,也就只有計劃年內交付的這第一架蘇-57了。

蘇-57的平安夜之摔:年底出事,不只是一年白乾

▲原型蘇-57都在阿赫圖賓斯克負責接待來訪貴賓啥的……

如今事情基本坐實,考慮到不到半個月前俄海軍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剛遭了一場火災,不得不說,這俄軍今年的慘,那是大寫的慘;俄軍今年這個背啊,真的是全方位的背。

蘇-57的平安夜之摔:年底出事,不只是一年白乾

▲年底腦門上連挨兩棒槌……這確實是慘了

蘇-57作爲俄羅斯空天軍下一代裝備中毫無疑問的核心,自2010年首飛以來一直處於一種難以言說的"不順利"當中。說起來吧,俄羅斯能拿到世界上第二個試飛五代機的國家,那名頭就是蘇-57給賺下的;而且前前後後弄了10架原型機,航展參加、紅場閱兵參加、甚至敘利亞戰爭也參加,也給俄軍添了許多面子。

但這些年,蘇-57的意外出得着實也不少:航展上原型機發動機噴火,後來的5號機又發生大火燒了個穿,磕磕絆絆的試飛進程並不順利。其結果就是,晚一年首飛的中國殲-20戰機,反倒率先完成了量產交付入列的流程。雖然俄國人說起殲-20就會復讀"使用了俄製發動機"云云,但暗地裏的不痛快,那是肯定的。

蘇-57的平安夜之摔:年底出事,不只是一年白乾

▲畢竟再過兩年,俄羅斯連這句酸話都不一定有資格說了

按照原本的計劃,俄空天軍今年要接收第一架量產版蘇-57,明年要接收第二架,2021年到2025年要接收13架,後13架中將包括若干架使用"產品30"發動機的蘇-57"B狀態"飛機,之後按照俄羅斯總統普京之前的表態,俄軍將在2028年前簽署合同,再採購76架蘇-57戰機。從今年只交付一架飛機這個規模,也側面證實了共青城並未做好批量生產蘇-57的準備。

之前俄羅斯電視臺拍攝的共青城廠生產線上,依然是大批的蘇-35戰機,僅有一架在進行組裝的蘇-57看起來形單影隻;在一年一架的這個數量限制下,主機廠也好,底下的子系統廠也好,都不可能真的爲了這一臺份的設備就豁出去別的啥也不幹了。

因此雖然名爲"量產",不如說是在製造一架"量產規格的原型機"更加貼切。

蘇-57的平安夜之摔:年底出事,不只是一年白乾

▲12月初紅星電視臺播放的共青城工廠,一水的蘇-35排在生產線上

都享受了原型機的待遇了,自然而然這蘇-57的進度也就快不了了。今年11月上旬俄羅斯媒體公佈這架序列號爲51001的蘇-57量產機生產進度的時候,該機雖然已經塗上了迷彩,但包括多套雷達天線、座艙蓋在內的不少設備還處於缺裝狀態。

熟悉飛機裝配的朋友對於趕生產節點這樣的事情自然不會陌生,一架說好了年內要交付的飛機在11月還是這個樣子,接下來的日子裏不搞"724"工作制估計是很難交差的。按照共青城廠原本的計劃,這架飛機應該在12月27日正式完成交付(這多少有點倉促交貨的意思),今天的飛行應該就是在交付俄軍前最後的檢測性飛行--結果真就落了個"年底出事,一年白乾"。

蘇-57的平安夜之摔:年底出事,不只是一年白乾

▲只有一架蘇-57在角落一點點攢……那可不就是搞原型機麼

如今這首架量產機既然鬧出了二等事故,搞得個機毀人未亡,整個蘇-57的生產和交付節奏必然要打亂了。

這不僅是因爲該機是首架量產機,有個吉利不吉利的問題;考慮到其二號機的進度問題,這次事故還直接打斷了俄軍的接機進程。

即使俄方"大幹快上",在進行事故調查分析的同時加速投產第二架量產機,俄空天軍接收首架蘇-57的時間也要往後推差不多整整一年;

如果俄方來個"小心謹慎",分析完了事故原因再做做試驗,整出一整套整改方案再投料生產,那接機時間還要不止一年;

接機推遲,那麼後續的鑑定、大綱編寫、部隊飛行員培訓自然要全部推遲……近則是2025年前的量產目標無法完成,遠則影響到包括安裝"產品30"的B狀態蘇-57的研製和服役。

蘇-57的平安夜之摔:年底出事,不只是一年白乾

▲殲-20的研製作爲參照,不難想象從交給部隊到部隊戰備之間的繁瑣工作

在俄方公佈蘇-57的最初量產計劃的時候,施佬曾經覺得,俄方是希望能夠儘可能減少A狀態的蘇-57,而等待"產品30"在2025年成熟之後再投入B狀態蘇-57的大批量生產。但從最近一段時間有關"產品30"的關鍵新聞來看,從2017年12月到現在整整兩年,安裝一臺"產品30"發動機的T-50-2原型機只進行了16次試飛,平均一個半月一次,這樣的試飛強度表明該機距離成熟似乎還有相當的距離。

在A狀態肯定要往後推遲,B狀態也不容樂觀的情況下,俄羅斯空天軍是否還會冒險不大規模量產A狀態的蘇-57,顯然也值得繼續觀察。

蘇-57的平安夜之摔:年底出事,不只是一年白乾

▲"產品30"的研製確實算是有條不紊,但是速度顯然……也不是特別快

相比之下,中國航空工業在以殲-20爲代表的第五代戰鬥機的研發過程中,從718工程驗證機和殲-20早期量產型使用的"哲學國發"到後來產量增加後使用的國產增推"太行"版殲-20,雖然都是"不完美"的A狀態,但卻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空軍對於新質戰鬥力的迫切需求--在最終目標的渦扇-15發動機在未來幾年裏還將處於一年5臺左右的小規模試生產狀態,且尚未和殲-20進行大規模的直接結合試驗的情況下,這樣看起來層層備份,交替保障的工作經驗,絕對是值得我們總結和繼續發揚的。

蘇-57的平安夜之摔:年底出事,不只是一年白乾

▲很快,殲-20用國發就不再是個"哲學問題"了

至於倒黴的俄羅斯軍隊明年的運氣如何?施佬覺得,該燒香請祭祀的時候,還是去請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