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青島一商場內,一名女子接受拔罐治療。因操作不當,身上的罐體取不下來了。無奈之下只得求助消防員。消防員趕到現場時,火罐吸在女子腰上已達一個小時。消防員將罐體切碎後才拔下罐來。

近年來,隨着拔火罐走入家庭、走進百姓生活,這種因爲拔火罐求助消防員的新聞在網上並不少見。其實,拔火罐也是有技術含量和禁忌的,如果未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最好到專業的醫療機構接受拔火罐治療。

留罐時間不是越長越好

很多患者有這樣的誤區,認爲拔火罐時間越長越好,罐子吸附越緊越好,這其實是錯誤的。此外,很多人自己拔火罐時往往憑感覺操作。比如腰部受涼了,就只在腰部最疼的地方拔一個罐兒,但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要根據穴位、經絡等來確定拔罐的位置,不是簡單的哪裏不舒服就拔哪兒。

拔火罐雖然是一種簡單便捷的保健方法,但在使用時同樣有相對應的禁忌人羣。

1.體質過於虛弱、皮膚過敏或有潰瘍、全身劇烈抽搐、情緒煩躁,以及婦女月經期、妊娠期、肺部基礎病者都應慎用。2.拔罐時間不宜太長,留罐時間以5~15分鐘爲宜,兩次拔罐之間應間隔2~5天。3.不能直上直下拔取火罐,可先用一隻手將火罐向一面稍微傾斜,另一隻手的指尖部位向下按壓與火罐接觸的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分開。4.拔罐後不可立即洗澡,因爲拔罐後皮膚敏感脆弱,此時洗澡易受風着涼,甚至導致皮膚破損、發炎等。5.拔罐後若局部皮膚有癢感,切不可搔抓,以免皮膚破損感染。6.拔罐後應飲一杯溫開水並注意休息。秋冬季節尤其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冷風直吹。

拔罐能驅寒還能調理腸胃

中醫認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拔罐療法能激發經絡之氣,振奮衰弱的臟腑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同時通過吸拔作用,排吸出風、寒、溼邪及瘀血,發揮扶正祛邪的作用。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使人體各部分的功能保持相對的平衡與協調。如果經絡氣血功能失調,會出現氣滯血瘀、經絡阻隔、不通則痛等病理改變。拔罐能激發和調整經氣,疏通經絡,並通過經絡系統而影響其所絡屬的臟腑、組織的功能,使百脈疏通,五臟安和,達到“通則不痛”的療效。

人體的一切組織都需要氣血的供養和調節才能發揮功能,拔罐療法具有調和氣血,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拔罐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能使局部的淺層組織發生被動充血,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局部血液循環的改善,可迅速帶走局部堆積的炎性滲出物及致痛物質,從而消除腫脹和疼痛。

拔罐還有調理腸胃的作用。拔罐吸拔腹部穴位能加強和調整胃液分泌功能,並能促進腹腔血液循環,從而增強消化和吸收功能。對於便祕、腹瀉等疾患都有較好的療效。

火罐療法擅治“寒涼病”

隨着溫度的下降,落枕、頸椎病、咽喉炎症等疾病又到了高發季節,火罐療法可以幫助患者迅速康復。

落枕

眼下正是寒性落枕頻發時節,輕者可自行痊癒,重者能遷延數週。對於風寒阻絡證型的落枕,使用火罐療法較好。這類落枕患者的主要特點是:晨起出現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轉側受限,尤以旋轉後仰爲甚,頭歪向健側,肌肉痙攣酸脹。可以採用在頸部及落枕周邊部位的走罐、留罐和艾灸綜合療法來進行。先在疼痛部位採用走罐的方法,走罐前在局部均勻塗抹上紅花油,走罐以皮膚紅暈爲度;再在風門、風池、大椎穴位上留罐15分鐘;起罐後再用艾條溫灸所有穴位10分鐘。每日1次,2次爲一療程。

頸椎病

因頸部肌肉暴露在外,受到寒風的刺激,使局部肌肉保護性收縮,從而導致頸部張力增高,頸部力量失衡,頸部肌肉緊張痙攣,進而壓迫到神經、血管,則發生頸部疼痛不適。寒溼阻絡型頸椎病患者比較適合火罐療法。這類患者的主要症狀是頭痛、後枕部疼痛、頸項強硬,轉側不利,或頭痛牽涉至上背痛,頸肩部畏寒喜熱,頸椎旁有時可觸及腫脹結節。可以採用在頸部進行叩刺、走罐、艾灸等綜合療法。先用梅花針輕叩疼痛部位,以微出血爲度;血止後走罐,走罐前在罐口和走罐部位均勻塗抹紅花油,走至皮膚潮紅爲止;起罐後再用艾條溫灸l0分鐘,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急性咽喉腫痛

由於氣候比較乾燥,咽喉炎的發病率比較高,火罐放血療法簡便易行。大椎穴放血加拔火罐治療咽喉腫痛,能泄實熱、降急火。患者經過一次放血治療後,往往感覺咽痛減輕,很少再度出現高熱症狀,病程明顯縮短。一週一次。

放血拔罐療法可開竅泄熱、通經活絡,特別適用於起病急驟,以高熱、腫痛等不適症狀表現爲主的中醫實熱證。像患者高熱、便祕、咽喉腫痛劇烈,甚至出現膿點等熱毒症狀比較明顯時,位於脖子後面的大椎穴放血,效果較好。而且在這個部位可拔罐治療,有助退熱下火、扶正祛邪,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但是,虛寒體質的患者不適用這種療法。

文/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鍼灸推拿科

主任 戴奇斌

整理/楊璞

原創聲明:以上爲《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愛心,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