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作为我国高发疾病之一,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癌症之首。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肺癌新发病例达78.1万例,相当于平均每10分钟就有15人罹患疾病。这一数字还在上升,预计到2020年,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将分别超过80万和70万。

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与诊断时肿瘤的分期和组织学类型高度相关。由于肺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我国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如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肺癌月到来之际,福建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黄诚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陈椿教授接受了采访,就患者关注的肺癌免疫肿瘤治疗做了详细介绍。

免疫肿瘤治疗: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

在中国,有近七成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近年来,尽管肺癌在治疗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对于晚期患者,特别是鳞癌及无驱动基因的患者而言,目前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需要创新治疗方式来改善现状和延长生存期。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除了现有的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之外,免疫肿瘤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式备受关注。

与现有治疗方式相比,免疫肿瘤治疗有何特点?

据福建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黄诚教授介绍,与传统治疗方式不同,免疫肿瘤治疗并不直接攻击癌细胞,而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抗击肿瘤,在一些瘤种治疗上已显示出长期生存获益的特点,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现阶段,免疫肿瘤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两位癌症免疫治疗研究的科学家,以表彰其在发现免疫检查点PD-1和CTLA-4中的重要贡献。可见免疫肿瘤治疗在推动癌症治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陈椿教授表示。

延长生存期:肺癌或成为“慢性病”

当前,肺癌防治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因此,改善患者治疗现状、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肺癌免疫治疗领域,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Nivolumab)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PD-1抑制剂,目前已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作为中国首个获批用于肺癌治疗的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为晚期二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开创了国内肿瘤免疫治疗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陈椿教授表示。

过往数据表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到5%。通过一项晚期二线NSCLC临床研究(CA209-003),纳武利尤单抗带来了免疫治疗研究中随访时间最长的PD-1抑制剂临床研究数据,证实了其将晚期NSCLC患者五年生存期从过去的不到5%提高到了16%,大大改善了患者对癌症的生存预期。

“以前我们临床用药都要从国外进口,国内上市后就方便了许多。一般情况下,患者自身的状况越好,免疫治疗效果越好。未来免疫治疗的方向将会前移,包括针对早期的患者。”黄诚教授表示,“通过免疫治疗,晚期肺癌患者有望实现长期生存,肺癌甚至以后可能作为慢性病进行管理。”

目前,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既往接受过含铂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专家:免疫治疗药物并非“万能神药”

对于肺癌患者而言,PD-1抑制剂是“神药”吗?

对“治疗癌症的万能神药”这一说法,陈椿、黄诚两位教授均表示反对:PD-1抑制剂为医生及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鉴于肿瘤的复杂性,其治疗仍然有赖于多种技术、策略与经验的综合运用。

“药物的本质是一种生物制剂,患者使用PD-1抑制剂进行免疫治疗,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副反应,如皮肤不良反应、免疫性肺炎等等。但毒副作用都在医生的可控范围内,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与放化疗相比,免疫治疗副作用相对比较小。”黄诚教授解释道,“新药刚刚获批上市,具体的治疗情况还是要看研究和临床数据。从目前现有的临床案例来看,二线肺癌患者生存率可以提高一倍左右。”

陈椿教授表示,对于早期的肺癌患者来说,只要符合指征,手术依旧是第一选择。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丹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