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半年加快有效基建项目投资建设已是板上钉钉,当然更是预料之中。

7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提出,要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解读起来就是,别看上半年一些地方因债务率过高被叫停了一些大基建项目,但不能因噎废食,一些利用率高、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基建项目还是要支持。

会议之后的第二天,各部门对会议精神进行落实。

首先是交通部,7月26日,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副巡视员毛健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下半年要继续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着力服务打好三大攻坚战,切实推动交通运输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后,总理亲临拉萨,考察西南地区铁路建设情况。据中国政务网消息,7月26日,总理飞抵拉萨贡嘎机场后,直奔山南市川藏铁路拉林段施工现场,考察勘探设计和施工进度。

过程中,总理强调,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的重要一段,川藏铁路建成后将成为继青藏铁路之后世界屋脊通往内地的又一条大动脉。它不仅会拉近西藏与内地的空间和发展距离,也会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交通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再到总理亲自考察西南,所有的信号再明确不过,新一轮大基建潮将被掀起。

早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举行之前,先知先觉的广东省就发布了一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重大项目2018年投资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强调未来6年,广东省将重点打造高速公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港航工程、普通公路工程,尤其是19条高铁与城际铁路建设,补齐广东省铁路运营里程短板。

02

除了广东,交通“十三五”规划中的“八纵八横”高铁网,以及各地方项目,包括上半年山东、河北、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一些新增项目。

有人对此存疑,发改委不是才以GDP3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亿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债务率正常,为城市申报地铁设立四大门槛,并以此驳回了南宁、呼和浩特、包头、昆明、西安、兰州、沈阳、哈尔滨、贵阳、太原、乌鲁木齐、包头、兰州、洛阳、南通、福州14个城市地铁申报,为何政策突然转向,大力支持大基建了呢?

针对这个问题,有两点解释:

1、本周三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达得很清楚,一些利用率不高、财政负担较重的项目当然要停,而另外更多的利用率高、能带动经济效应的项目,仍需大力支持。

比如昨天总理在拉萨考察的川藏铁路,意义就非常重大。它起于成都西站终于西藏首府拉萨,是进藏的五大路线之一,另外四条分别是青藏铁路(2006年已开通)、滇藏铁路(规划建设中)、新藏铁路(规划勘测中)、甘藏铁路(设计规划中)。

目前五条进藏铁路仅青藏铁路通车,如此就更显川藏铁路加快建设的重要性。建成后,成都与拉萨通勤时间可缩短至13个小时,可以促进内地与西藏更好的连接,同时也方便内地游客入藏朝圣。

2、经济发展需要。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因债务压力,政府对各地基建项目收紧了不少,数据上也能体现出来。

2018年全国半年报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3%,尽管高于经济增速,但比去年同期低13.8个百分点。

其中,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动力不足。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8年1-6月份,基础设施新增意向投资项目数同比下降了9.81%,低于制造业42.9%和房地产24.8%的增速。从投资额看,增速为-33.5%,也大幅低于制造业23.7%、房地产38.6%的增速。

上半年铁路运输业投资额增速为-10.3%,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速为10.9%,分别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1.9%、23.2%增速。

从数据可以看到,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幅度在收缩。

大基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如今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大基建的急速收缩对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二季度全国GDP增速为6.7%,相比于一季度的6.8%,有所回调。

有鉴于此,在楼市调控导致成交活跃度萎靡、外贸和消费压力加大等情况下,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大基建必须得搞起来,以活跃经济。

03

那钱谁来出?

上半年一些交通项目叫停,就是因为地方债务率过高所致。如今,政策转向,支持有效交通项目建设,那资金从何而来?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表示,可以从各地卖地收入中获得。

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刘慧勇则指出,目前很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缺钱,可以适当拿出财政资金,或者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投资完成后会形成资产,这部分资产可以出售,或者财政资金投资进入后可以占股份。这需要编制好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资金流量表,确保有投资回报。

也就是说,解决资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发行地方债。这一点在周三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提出,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二是卖地收入。搞大基建需要资金,资金依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依靠卖地收入。说到这不得不感慨,绕来绕去,最终还是绕不开房地产。

文章来源:财经观潮,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