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辖区高校内对大学生宣读防骗防盗信息

李丹亲手布局的社区视频网打造无院墙的智慧小区

青龙山社区实现“视频一网看、人像一网通、报警一键式” 记者史伟 摄

11月3日是周六,江夏公安分局纸坊派出所女警李丹却无暇顾及两个宝贝儿子,一头扎进青龙山社区警务室。

这几年,李丹借助“互联网+”和科技智能手段,不断深化“三微警务(微警情、微互动、微服务)”,通过升级一群(QQ微信群)两网(视频网、情报网),实现三控(控人、控物、控组织),做到四联(联勤、联动、联助、联防),治安警情逐年下降。

目前,青龙山社区已初步变成了一个无院墙的互联网智慧社区。社区由“乱”到“治”,作为社区治安第一责任民警,被誉为“微警务女神”的李丹深刻体会到不“破”不立,“穷”则思“变”。

丹姐 街头扑倒壮汉小偷

扬名社区

李丹是江夏家喻户晓的女警,她的出名,源于她抓小偷。

2014年5月10日上午,李丹利用周末巡查到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现改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西门前的一家服装店时,突然看到男子王某伺机盗窃一名学生的手机。

李丹当即一个鱼跃将身高1.8米的壮汉王某扑倒在地,身材高大王某倒地后和她打斗,身高不到一米七的她始终坚持把王某按住。

多名目击者将当时的场面拍了下来,这一幕后来上了央视新闻。

此后,社区居民不分老幼,都喊她“丹姐”。李丹出名了,但社区的破、治安的乱、街道人流的杂,让她并不觉得轻松。

纸坊青龙山社区1.8平方公里,有大专院校2所,商业门点646家,实有人口3万余人,在校师生2.4万人,出租屋多、在校学生多、外来人口多。老城区小区都属于开放式的,没有院墙,仅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门口的美食街每天人流量就达2万。

由于治安环境复杂,扒窃、电动车被盗事件屡屡发生,吸毒人员也多。2013年,李丹调到青龙山社区的当年,辖区发案228起。

每天忙着抓小偷、压发案、搞防范,疲于奔命的李丹明白了一个道理,警力有限,智慧无穷,社区警务非变不可。

创新2万元打造“智慧小区雏形”

2014年,大家对智慧小区还没有什么概念。但在李丹心中,却有这样一个愿景:足不出户,可将整个社区的主要路段、社区出口的人员车辆动静,通过视频监控探头,增加社区的巡控覆盖度。

2014年,李丹筹集经费近2万余元,买光纤、牵网线,并将收缴的打鱼机的电子显示屏废物利用,用于社区警务室内的视频监控平台建设。

她通过低价回收网吧的旧交换机,回收修理旧的监控探头,给两台办公电脑换上大容量硬盘和显卡充当主服务器,节省了服务器、加装探头、人工等费用。

李丹将学校、快递、网吧、小区、旅店等11类场所以及路面的596个视频监控探头全部接入社区警务室监控平台,形成“596社区视频网”,实现了对每个主要道路、重点路段的无死角监控。

随后的几年,利用这个“596社区视频网”和不断发展的微信、QQ等现代通讯技术,李丹先后建立微信、QQ服务群6个,征集网上信息员426名。

随着视频监控和微信QQ技术为依托的网上警务室逐渐搭建完毕,青龙山社区智慧小区初现“雏形”,并在社区警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青龙山社区刑事警情急剧下降。2017年辖区入室盗窃警情同比下降84.6%。

升级 “596社区视频网”到微警务

2017年开始,伴随着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风起云涌,四十不惑的李丹要创新,她要打造远城区第一个智慧小区。

辖区里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生态学院有2.4万学生,学生的治安管理服务是社区警务的难点。李丹建立“丹姐”微信公众号,还在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西门口设置WIFI自动关注,学生从此经过后,立即自动关注丹姐微信公众号,成为其粉丝。

在596个监控形成的社区视频网基础上,李丹将一些已经落后的视频监控替换,将辖区内高清晰视频监控增加到2000个,增补32处光源,减少监控盲区,这些视频全部通过光纤接入互联网,强化日常巡控。

同时,李丹利用在人民公安大学学习的机会,引进清华博士团队作技术指导并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微警务创新。

9月初,记者对青龙山社区进行了探访。社区警务室没有豪华气派的装修,最显眼处的大屏幕也显得极为普通,左侧二块九宫格的大显示屏将社区旅馆、酒店、网吧、高校和街面井然有序的人流、车流、物流尽收眼底。依靠这块大屏,青龙山社区已实现了“视频一网看、人像一网通、报警一键式”的多功能。

涅槃高发案小区实现了零发案

借用人工智能的应用,从2017年开始,李丹琢磨起了微警务在社区治安“防”字上的应用。

即加强开放式“城中村”的动态管理,将辖区建成一个大型智能信息化采集中心,通过设置电动车充电扫码、烟感报警器数据、小区出入口汽车道闸扫描、门禁刷卡智能识别等科技手段,实现车过留痕、人过留迹。

社区民警工作方式由此发生了颠覆式改变,过去走家串户主动采集,现在直接通过智能技术采集,同时将市公安局人口管理系统、城市视频监控三期、车控网全部接入,实施大数据联通共享。

通过覆盖全小区的高清视频、门禁系统可自动搜集信息、自动预警提示,自动整理归档,自动分析研判,发现问题及时提示民警处置。

学府华庭物业经理刘贤刚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小区无院墙,无监控,经常发生被盗警情,曾经一晚被偷了10多家。李丹警官在楼栋出入口架设监控视频10个,现在她又想办法为小区22栋单元楼装了门禁识别系统,一旦有生面孔进入小区,门禁系统就会自动识别采集,并将采集的信息实时传给社区警务室后台供研判,如今小区实现了零发案。”

李丹通过移动手机客户端,还可24小时监控路面治安警情,接受各条线路传来的信息,然后她再通过微信及时发布警情和指令。

求变微警务功能向社区关爱延伸

社区警务,历来不是单纯的治安防控和抓小偷,李丹充分利用微警务,将智慧小区的功能从社会管理到社区关爱延伸。

长期在社区上门入户的过程中,李丹发现,现在很多老人与子女处于分居和独居状态。加之年轻人平时忙于工作,探视父母的时间不多。这些行走不便的空巢、独居老人、重度残疾人有110余人,他们的日常安全更需关注。

能不能设计一款智能床垫,适时监测老人心跳、呼吸、血压、脉搏,并标注他们所在的门栋、房号,发现异常后及时通过手机客户端提示,并及时上门查看?

李丹与科研团队一起研发了这种床垫。对登记的110名空巢、独居、行动不便的人员智能床垫与手机绑定,所有的数据可进入社区警务室大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判断,如发现异常,及时提醒社区网格员、物业和小区志愿者上门探视。

目前,平台已经搭建完毕,智能床垫还申请了专利。江夏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刘伯骅说:“江夏分局将以青龙山社区为样板,开展全区6个“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开展“五无”社区创建,深入推进“一标三实”采集”。

长江日报记者万勤 通讯员李鹏程 杨槐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