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沒那麼多朋友

張韶涵在吐槽大會上,講到了自己“朋友少”。

但她不覺得這是一種遺憾。

因爲,“我對朋友的定義不一樣,雖然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也不需要給我修路的朋友,我自己有翅膀。”

圖片來自吐槽大會官方微博

簡直想舉雙手雙腳爲她鼓掌。

許多人都以“朋友多”,作爲一種成就。但越到後來,越發現,我們的生活裏,熱鬧很多,溫暖很少。

這也是我2018年最大的認知——

衡量朋友的,從來不是數量,不是點贊多少,而是是否有真心。

前不久有一個爆紅的視頻,叫《你手機裏的常用聯繫人有幾個?》

有人說幾千個,有人說幾百個。

圖片來自視頻《你手機裏的常用聯繫人有幾個?》

是的,每個人都很多。

誰能拒絕暖烘烘的羣體感呢?

人是羣居動物,本能地嚮往人多勢衆的安全感,恐懼被排斥孤立。

一個人,沒有同類,放在聶隱娘身上,是美與詩;放在自己身上,是窘境與敗局。

所以大家營營於社交,逐逐於交友,恨不得天天跟一堆人聯絡。

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熟人麼?

主持人說,現在請刪掉已經不聯繫、半年都沒聯繫過的人,大概要刪多少?

“一半以上吧。”

“這工程量太大了。”

主持人繼續提議,現在如果讓你刪除應酬關係、工作關係的人,看看能說真心話的,還剩下多少?

有人只剩下兩三個。

有人則說,“沒有。”

大家開始感慨:“真失敗啊!”

其實這不是一個人的失敗。這是我們的時代症候。

我們把熱鬧,當成了一種價值。

把點贊、吹捧、圍觀,當成了一種親密。

但這些東西,其實如浮沫,太輕,太淺,很可能一個變故,一切就會化爲烏有。昔日“朋友”一如猢猻散,往日“交情”一如鳥獸亡,到頭來你會發現,真朋友,不過那麼兩三個而已。

甚至,一個都沒有。

接着主持人說:“那現在給這僅剩下的朋友打個電話吧。”

電話通了。

但對方掛了。

打電話的人滿臉悵然,久久無法自拔。

這就是我們的困境——最後的朋友,竟然也逐漸疏遠。

多數人幸運一些,接通以後,無間隙、無障礙地聊了起來,感情好像從來沒有淡過。

“時間會留下最值得的人。”

那個最值得的人,會永遠存在生命裏。

不論你們有沒有加微信,是不是常聯絡,不論你發生了什麼,是飛上枝頭做鳳凰,還是成爲喪家之犬,只要你召喚,他都會一直在。

拒絕無意義的“朋友”

專注於重要他人

錢峯曾在《火星情報局》裏,抱怨汪涵拉黑了自己。

汪涵回應:“陳坤範冰冰我都刪掉了。”

圖片來自《火星情報局》

他說,“朋友圈人數達到一百多時,我就覺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沒有意義的,全都刪掉。”

這實在是出人意料。

我們本以爲,娛樂圈呼朋引伴,出入成羣,前呼後擁,是爲一種風氣。

沒想到依然有人保持清醒,認清社交的真相,以及生活的本質。

汪涵說,刪除了一幫人的微信後,“這樣的生活非常非常輕鬆,所有時間都是你的,自在得一塌糊塗。你會突然覺得,整個人生都發生了變化。而且我們彼此沒有微信,但感情根本不會因爲長期不聯絡就變得不好。”

他之所以輕鬆,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擺脫了關係的綁架。

朋友多,是一把雙刃劍。

它會帶來生活豐富的假象,但也會讓你無法連接真實的他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重要他人,指在社會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那個對你產生重要影響的人。

比如父母,影響深遠的老師,相濡以沫的戀人,真心相待的同伴。

汪涵有一個老師,對他幫助特別大。

平時每次做完節目,感到非常累時,他就會去先生家坐一坐。就坐在他身邊,聽他說說話,也能受益匪淺。

這個先生,就是汪涵的“重要他人”。

而學習他,與他溝通,思想撞擊,獲得啓示,深入連接,也成了汪涵生命中重要的事。

但,我們呢?

我們的“朋友”太多了,多到沒有一種關係能深入下去。

一個做新媒體的人說,他有十幾個微信,每個微信都加了幾千人,但是他從來不會產生妄想,覺得能找到知己。

交友的門檻低,必導致“好友”的關係淺。

斷交的代價低,必導致雙方投入的情感少而廉價。

也不能怪別人。

你只有1的精力,分給1000個朋友,每個只有1/100,這樣草率敷衍,誰會與你真誠相交?

就這樣,那個重要他人,在我們的生命裏越來越遠,甚至永不會到來。

不要爲了社交

變成另一個人

記得一個視頻,是測試每個人到底有多少真心朋友的。

一個人站在臺上,挨個問臺下的熟人們,如:“半年沒聯繫的,請坐下。”

坐下一大批。

“一個月沒有一起喫過飯的,請坐下。”

又坐下幾個。

接着他又繼續了幾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應聲坐下一批人。

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沒看過我哭的,請坐下。”

爲什麼要看到自己哭?

因爲,當我裸露我的一切,疑惑與問題,狼藉與潰敗,困窘與病症,你不審判,不評價,不指責,只是說:“我懂你,正如你懂我!”人與人就會開始靠近。

而在接納之上,又投注了大量時間,與大量自我完善,真正的親密,就會開始發生。

當然,這並不容易。

更多的我們,因爲不被接納,所以一直不敢袒露內心。

甚至還學會遮掩,越來越假。

比如你會在朋友圈裏扮演一個溫和的知心大姐,因爲你知道這樣的人設受歡迎;

你會在朋友圈不斷髮PS得爆美的自拍,以爲這樣會吸引人。

可是真實的你需要什麼?

你沒空去想。

Jim Morrison 說:

在所有的自由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成爲你自己。

你放棄你的現實換取了一個角色。你放棄你的感覺換取了某種行動。

你放棄了感受自己的能力,帶上了一個面具。

這種代價是沉重的——

你用真實,換來了一堆虛假。

而虛假的人,更不會被接納。就這樣,你離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

要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先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

TED有一個演講,想必大家也聽過,講社交時代的孤獨。裏面有一個觀念:若學不會獨處,那麼,越關係,越孤獨。

因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喪失認識自己的機會。

舉個例子。

如果你內心是焦慮的、充滿攻擊的。你毫無覺察。

你將這種緊張投射出去,覺得人人是惡魔,人人有敵意,對你充滿挑剔,充滿非議。

這樣一來,你就會陷入防禦狀態,與他人的關係出現問題。

出現問題後,你無法自省。反而以爲,這是他人的錯,不是你的錯。

於是又急慌慌地開始一段關係,繼續問題,繼續挫敗,繼續喪氣,最終累而無所得。

怎麼辦呢?

只有停下來,看見自己,讓自己豐盈、快樂,不恐慌,不控制,每一種關係,纔會成爲一種滋養。

斯坦福大學教授歐文·亞隆說得好: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聯,人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聯。你與自己內在連結的方式,正是你與他人連結的方式。

也就是說,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前提是能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

可你有機會與自己相處麼?

你知道自己的匱乏、不足與毛病麼?你有努力去療愈,並能努力修正自己麼?

你忙於點贊,忙於發表情包,忙於在羣聊中插科打諢,實在沒有空。

太多的“朋友”,佔據了你的注意力,瓜分了你遇見重要他人的機會,也搶奪了你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張韶涵不遺憾於“朋友少”是對的。

她的逆境讓她明白,真正的成熟,是懂得爲生命做減法。

當年她衆叛親離,父親、母親、朋友,一個個離開她的生活。

她兩個月沒有出門,關在家裏,思考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然後她逐漸明白,生命很短暫,不要爲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徒然消耗心神。該把時間省下來,去對待那些重要他人。

一個人一生中,會認識23000多人。

但人一生中,只會與2、3個人成爲至交。

這2、3個重要他人,纔是上帝賜予你的禮物。

所以學會刪減,學會拒絕,學會清空。

不要讓無關的人,佔用你遇見真朋友的份額和機會,像汪涵一樣,拉黑無意義的,專注於有意義的,活得輕鬆無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