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4小時,“幣圈”風聲鶴唳。

昨天下午,比特幣價格接連跌破4800和4700美元兩道關口,最低下探至4694.44美元。7天裏跌幅超22%,今年以來跌幅超65%。

比特幣近期價格走勢(來源:Bitstamp)

看着這“兇殘”的分時圖,就知道幣圈又經歷了血流成河的一天。

其實,比特幣在下行通道已經運行了近一年時間,4694.44美元的價格不僅創下1年多新低,總市值也較今年高點17341.04美元跌去了近七成。(算筆賬,如果去年你擁有50個比特幣,那麼到昨天,你的資產縮水了430多萬元)

受比特幣價格“跳水”影響,包括以太幣、比特幣現金、EOS、萊特幣、門羅幣在內的多個市值排名前十的虛擬幣價格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下跌。

市值前十的虛擬幣價格普跌 (來源:coinmarketcap.com)

不見暴漲“送溫暖”唯見暴跌天際流

以暴漲暴跌聞名的比特幣,如今卻總在暴跌不見暴漲,這是爲啥?

2016年至今比特幣價格走勢

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市場擔憂比特幣“硬分叉”帶來的負面影響,避險性拋售加劇,引發市場悲觀預期,導致大跌。

由於比特幣系統運行速度不高,需要擴容,所以催生出“硬分叉”和“軟分叉”的爭議,目前還沒有得到最終解決方案。其中,硬分叉是指在原有的鏈的基礎上,增加一條新鏈,而軟分叉是指有區塊鏈層面沒有分叉的鏈,只是在新規則下暫時產生不合法的區塊。

此外,目前比特幣的國內交易成本高、難度大。國內的比特幣交易自去年9月4日七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後全面收緊,目前只能在境外網站上進行交易。

比特幣是啥“幣”?反正不是貨幣

比特幣到底是啥?不僅投資者一頭霧水,目前就連各國政府對其定義都存在分歧。

中國將比特幣定義爲特定的虛擬商品;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將比特幣定義爲大宗商品;

菲律賓則認爲比特幣是一種支付系統;

瑞典、德國認爲比特幣是商品……

所以說,不懂啥是比特幣也不能怪您,畢竟各國都沒能形成共識。

但可以確定的是:比特幣是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的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就其本身的設計而言,比特幣是一種總量限定在2100萬個、建立在P2P和密碼學基礎上的去中心化虛擬數字資產,用於完成支付、結算等需求。

在網絡上,比特幣就是一串代碼,在不需要銀行和各類支付機構的情況下,比特幣可以記錄所有的交易,且不需要任何政府或央行做信用背書。

早在2013年,我國央行已經明確了比特幣的4個性質:沒有發行方、總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匿名性。

不僅我國不承認比特幣是貨幣,比特幣在各國實踐中也無法扮演貨幣的角色,就拿它暴漲暴跌的脾氣來講,根本就不具備貨幣流通的穩定性。

之所以比特幣交易火爆、備受關注,還是基於其投機屬性明顯,容易炒作導致。由於比特幣交易市場容量較小,交易24小時連續開放,沒有漲跌幅限制,因此價格容易被資金控制,產生劇烈波動,風險極大!

你以爲你在“炒幣”但卻被幣炒了

近年來除了比特幣,各種虛擬幣層出不窮,以太幣、狗狗幣……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概念讓人眼花繚亂。

我國相關部門對這種“虛擬貨幣”採取了嚴格的監管措施: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曾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曾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風險的提示》。

比特幣等所謂的虛擬幣發行和交易之所以在國內被叫停,主要就是因爲其投機屬性會使投資者遭受重大損失,其交易本身存在一系列重大的風險隱患。

交易風險

由於不同比特幣交易平臺給出的價格不同,比特幣“玩家”則在不同交易平臺上進行比特幣“搬磚”(高賣低買)套利。

此時,交易者不僅需要承擔比特幣“暴漲暴跌”的套利風險,還需要承擔交易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匯兌風險。

部分交易平臺還存在跑路的可能,一旦發生平臺跑路的情況,投資者很有可能血本無歸。

同時,不少圈內大佬還要做空比特幣。比如“澳本聰”澳大利亞人Craig Steven Wright發佈推特稱,他認爲比特幣市場沒有空間了,比特幣將跌至1000美元以下。

制度風險

比特幣等虛擬幣具有高度隱匿的特點,使得政府很難監控比特幣交易。當前,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這一特點,在逃稅、洗錢、走私賣等非法領域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例如,曾在全球肆虐的勒索病毒,黑客就要求受害者用比特幣支付贖金來解除病毒。

欺詐風險

目前,除了比特幣,市面上還有許多打着虛擬貨幣旗號的“假幣”在流通。這些“假幣”以理財投資爲宣傳噱頭,卻行傳銷詐騙之實。投資者往往會被這些“假幣”眼花繚亂的包裝所迷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曾經轟動一時的“萬福幣”,其運作模式就屬於傳銷範疇,即通過發展下線、獲取下線收益的金字塔模式。

技術風險

由於大部分比特幣交易平臺一般爲個人或公司搭建,技術安全往往得不到保證,經常會出現被黑客攻擊導致比特幣被盜的事件。

比特幣下一步何去何從,成爲許多人關心的話題。不過,對於不瞭解比特幣及相關技術、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喫瓜羣衆來說,遠離“炒幣”纔是王道。投資還是應該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對不瞭解且難以瞭解的產品應敬而遠之,這也是避免上當、管控風險的重要方法。

(經濟日報 策劃、文案:李景、李瞳、胡達聞 責編:張葦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