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天驥見證並助推改革開放以來株洲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 受訪者供圖

人物檔案

姓名:鄧天驥

年齡:54歲

簡介:偉大集團董事局主席,株洲市房地產行業協會會長,見證並助推改革開放以來株洲市房地產行業的飛躍式發展。

時間追溯至1990年,穿過一個狹窄的小巷,經過嘈雜的菜市場,在簡陋的職工樓裏,一套3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衛生間是一層樓共用的。這是鄧天驥的第一套住房。

房間寬敞明亮,品質精良,甚至還有世界級節能舒適的被動房;社區環境幽雅,生活娛樂商業等各種配套設施齊全,在山水田園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是鄧天驥帶領的偉大集團,正在開發的青龍灣田園國際小鎮項目。

住有所居、住有好居,這是每個普通百姓實實在在的夢想。改革開放以來,無數株洲人經歷了一家幾代蝸居、僅僅有房可住,到住得舒適,追求居住品質,追求生活方式的翻天覆地的深刻變革。

鄧天驥,是親歷者與推動者之一。

【蝸居】

一家幾代擠“筒子樓”

單位分房,職工擠破頭

改革開放初期,大多數株洲人的住房,是單位分配的職工宿舍樓。一條長走廊串連着許多個單間,因爲走廊兩端通風,狀如筒子,所以也叫“筒子樓”。

“實行福利分房制度時,房子是稀缺資源。”鄧天驥介紹,當時,大部分廠礦單位職工宿舍樓的房子面積狹小,許多宿舍樓連衛生間、廚房都要共用,外部配套基本爲零,沒有小區的概念,僅僅能滿足住的需求。

但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職工分不到房子。一家幾代人,擠在幾十平方米的小房子裏是常有現象。

“一個分房的名額,往往讓很多人爭破腦袋。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送禮的、遞條子的,甚至是威脅,房管科的門檻都被踩破了。”廠礦退休職工陳嚴仍記得,自己結婚時,單位住房很緊張,即使是雙職工,結婚也分不到房子。他只好跟同宿舍的人商量,然後去找房管部門,多方協調纔有了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單身宿舍。

1992年,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福利分房制度開始鬆動,我市有了濱江一村第一批商品房,後又有了冶煉廠果園小區這個大型國企的房改試點項目。鄧天驥作爲建築公司管理人員,先後參與了這些項目的建設。

其中,濱江一村在當時尚處於零星建樓的階段下,破天荒地將社區配套融入規劃設計。該項目建成後,被當時的建設部評爲“全國優秀試點小區”,獲得多個獎項,鄧天驥本人也獲評“全國優秀項目經理”。

正是這段經歷,讓鄧天驥逐步認識到,房子不光是住,還要住得舒適、住得健康。

【安居】

住房制度改革

房地產市場迎來飛速發展

濱江一村項目實施後,市政府爲改善市民居住條件,又陸續引進了泰華、金錦、合泰幾家外來企業在株洲進行項目開發。

1998年,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我國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全面展開。當年,我市全面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許多人的住房軌跡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也許是看到了房地產行業的商機,在短短的一年內,全市很多大中型廠礦企事業單位都成立了房地產開發企業,很多民營資本陸續轉向房地產開發,株洲正式開始了居住改變城市的大發展,株洲房地產行業迎來了飛速發展。

“市建房地產開發公司成立於1992年,是株洲市最早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之一。”鄧天驥介紹,公司早在改制前,就開發了神農傢俱城、白石港建材市場、建南花園等項目。

2001年5月,公司與上海一家企業簽訂合作開發“明珠花園”協議,被列爲株洲市當時的十大利用外資項目之一。2002年9月12日,偉大集團正式成立後,開發的“惠天然·山水國際”項目,被列爲省重點項目之一。很快,偉大集團便成爲本土房地產業的領軍企業之一。

不少外地房地產開發商看好株洲市場,湧現了九州西子花園、玫瑰名城、尚格名城、旗濱天泉一品等衆多樓盤。

“繁榮的房地產市場,讓市民的居住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房地產企業的開發理念也在逐步提升。光是有房子住,已經逐漸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鄧天驥說。

【宜居】

追求高品質生活方式

從“有房住”到“住得好”

“2001年,我從公司6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搬出,買了一套116平方米的三室兩廳兩衛住房,房型、樓層和位置都很滿意。我當時就想,住進了這樣的房子,這輩子大概不會再搬家了吧。”家住天元區的市民胡擁軍說,連他自己都沒想,後來又搬了兩次家,居住環境一次比一次好。

住房改變了人的生活,人們選房的眼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建築風格、理念、戶型設計等方面精益求精,房屋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個性,出現了不少極具特色的社區,如水景樓盤、節能住宅、文化社區、運動社區、別墅高檔社區等。住房的樣式除了拔地而起的高層之外,還有小高層、多層洋房、花園洋房、別墅等。地下停車場、人車分流、物管服務、安防管理等也日益受到重視。

對此,鄧天驥說,當“有房住”的基本需求滿足後,如何“住得好”開始成爲市民的新要求。打造高品質的生活方式,也成爲開發企業的新理念。

2008年,當絕大部分企業還在重複原來“推倒重建”的城市買地開發模式時,鄧天驥開始帶領偉大集團,推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偉大模式”。

經過近十年開發建設,目前,示範項目8500畝青龍灣田園國際小鎮,已成功構建了一個集居住、旅遊、農業、高爾夫、養生養老、節能房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內循環體系,農業農村興旺,既讓村民安居樂業,也爲都市人締造一座既有美麗田園又有國際配套的現代化小鎮,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田園國際新生活方式。

“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滿滿都是幸福感。”青龍灣一位業主說,自然的迴歸、住房的變化,也是社會變遷、時代進步的縮影,見證着改革開放給市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對話】

記者:您如何看待改革開放以來市民住房的變化?

鄧天驥:感謝這個時代!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到“居者優其屋”,再到“居者樂其屋”;從全家老小一起蝸居,到人均擁有一間房;從低矮老舊的平房到寬敞的電梯房,再到國際標準的被動式節能房;從孤立單一的樓房到配套完善的高檔小區到國際生活小鎮;從最初的單純居住功能,到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文化圈層……老百姓住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每個株洲人都是參與者、貢獻者,更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新聞背景】

株洲房地產“編年史”

國家“一五”計劃期間,株洲市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1955年成立株洲市房地產交易所,1956年成立株洲市房地產管理局。至1957年,城區徵購土地15640畝,新增各類房屋建築面積103.55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20平方米。隨後數十年,株洲城區迅速擴大,人居範圍也不斷擴大。到1990年,株洲城區人均居住面積達到了7.96平方米。經過迅速發展,截至2017年底,株洲市區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43.89平方米,超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居住目標8.89平方米。

鄧天驥見證並助推改革開放以來株洲房地產行業飛躍式發展 受訪者供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