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年度)》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主办的亚洲金融智库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上正式发布。该报告受亚洲金融智库委托,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集团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王志峰担任课题协调小组组长。

该报告指出,纵观全球主要湾区的发展,金融无一例外是重要的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新的全球环境下培育增长新动力的重要空间载体,有条件成为未来中国乃至亚太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中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更是其中面临的核心任务;粤港澳大湾区所具有的差异化的金融体制,为下一步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本报告分别从全球主要湾区对比的角度、与核心区域11个城市、粤港澳三地金融机构和主要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等不同维度,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可担当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试验田

该报告中提到,粤港澳三地金融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深欲金融合作,为三地金融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三地金融机构协同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三地的金融科技发展优劣势互补,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巴曙松在现场演讲中提到,从发展的趋势看,未来趋势比较有这么几个大领域:大湾区居民的跨境配置的需求;企业跨业融资的需求;粤港澳金融机构对接外部市场产品创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的合作为这三地机构的融资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基础,三地金融科发展,优势和劣势互补性很强,合作空间较大,香港有知识背景,国际化开放,全球领导地位,但是他缺少宽广有深度的市场,缺少市场创新的意识,形成合力,这是有很大的空间。

“港澳地区关注这么一个增长前景的领域:如何利用广州、深圳谈交易的产品,通过香港对接海外市场。”他现场谈到。对于下一步发挥港资银行跨境业务的经验,推动三地银行的机构发展,将潜力巨大。

港澳地区金融机构在内地准入将更为宽松

巴曙松在现场演讲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在监管层面具有一定优势,大湾区具有有差异化、多元化三个监管具体和监管主体,探索适合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机制服务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内地体制、香港体制和澳门体制实际上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实体经济。

实际上港澳地区金融机构在内地准入方面将更为宽松,金融双向开放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这个背景下,港澳本身也在不断变化,比如说今年4月份香港推出新经济上市制度的改革,是香港市场20年幅度最大的制度改革。

对于发挥三地金融监管的差异化的特色,帮助大湾区金融融合,服务于区域一体化和实体经济巴曙松有几个方面的建议:稳步提高人民币在大湾区整个使用比例,特别是发展离岸人民币产品,以大湾区突破口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从交易制度,监管协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大湾区跨境监管合作,促进创新;减少金融创新发展障碍以探索金融创新业务,特别金融科技领域监管规则借鉴;完善跨境金融流动的检测和预警分析机制,强化反洗钱合作,防止跨境风险的传染,发挥创新优势,适当的控制风险。

编辑:林蕴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