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18年度)》在亞洲金融合作協會主辦的亞洲金融智庫成立大會暨首屆年會上正式發佈。該報告受亞洲金融智庫委託,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香港交易所集團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巴曙松教授擔任課題主持人,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作爲學術支持單位,王志峯擔任課題協調小組組長。

該報告指出,縱觀全球主要灣區的發展,金融無一例外是重要的引擎。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羣和新的全球環境下培育增長新動力的重要空間載體,有條件成爲未來中國乃至亞太經濟金融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其中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發展需要,更是其中面臨的核心任務;粵港澳大灣區所具有的差異化的金融體制,爲下一步的金融創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本報告分別從全球主要灣區對比的角度、與核心區域11個城市、粵港澳三地金融機構和主要金融市場、以及金融監管等不同維度,梳理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與發展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粵港澳大灣區可擔當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試驗田

該報告中提到,粵港澳三地金融機構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深欲金融合作,爲三地金融機構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也爲三地金融機構協同發展開闢了新途徑,三地的金融科技發展優劣勢互補,具有較大的合作空間。

巴曙松在現場演講中提到,從發展的趨勢看,未來趨勢比較有這麼幾個大領域:大灣區居民的跨境配置的需求;企業跨業融資的需求;粵港澳金融機構對接外部市場產品創新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業的合作爲這三地機構的融資提供更好的條件和基礎,三地金融科發展,優勢和劣勢互補性很強,合作空間較大,香港有知識背景,國際化開放,全球領導地位,但是他缺少寬廣有深度的市場,缺少市場創新的意識,形成合力,這是有很大的空間。

“港澳地區關注這麼一個增長前景的領域:如何利用廣州、深圳談交易的產品,通過香港對接海外市場。”他現場談到。對於下一步發揮港資銀行跨境業務的經驗,推動三地銀行的機構發展,將潛力巨大。

港澳地區金融機構在內地准入將更爲寬鬆

巴曙松在現場演講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在監管層面具有一定優勢,大灣區具有有差異化、多元化三個監管具體和監管主體,探索適合粵港澳大灣區協調機制服務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內地體制、香港體制和澳門體制實際上分別服務於不同的實體經濟。

實際上港澳地區金融機構在內地准入方面將更爲寬鬆,金融雙向開放取得了新的進展,在這個背景下,港澳本身也在不斷變化,比如說今年4月份香港推出新經濟上市制度的改革,是香港市場20年幅度最大的制度改革。

對於發揮三地金融監管的差異化的特色,幫助大灣區金融融合,服務於區域一體化和實體經濟巴曙松有幾個方面的建議:穩步提高人民幣在大灣區整個使用比例,特別是發展離岸人民幣產品,以大灣區突破口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從交易制度,監管協同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大灣區跨境監管合作,促進創新;減少金融創新發展障礙以探索金融創新業務,特別金融科技領域監管規則借鑑;完善跨境金融流動的檢測和預警分析機制,強化反洗錢合作,防止跨境風險的傳染,發揮創新優勢,適當的控制風險。

編輯:林蘊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