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譚海燕 實習生鄭銘茵  廣州報道

2月25日,南珠(中)城際項目舉行五臺盾構集中始發儀式,離項目建成又近一步。長遠來看,南珠(中)城際項目完工後,還將會與深南中城際貫通運行,屆時廣州市區到中山市中心、珠海市中心、深圳市中心的運行時間分別是50分鐘、60分鐘、75分鐘左右。

這也意味着,未來,珠三角大部分城市或將實現地鐵通行,一體化的大灣區呼之欲出。目前在珠海工作的王子琦十分期待廣州與珠海未來能夠實現地鐵通行,“我的愛人在廣州工作,我們每次見面都要花上3個小時,如果城軌建好了,以後往返廣珠就可以節省下很多時間”。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越織越密。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與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鐵路通道等,將共同架起粵港澳大灣區橫向“交通走廊”,形成聯繫大灣區內地經濟最爲發達的4個萬億級城市的黃金“產業連廊”。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沒有軌道交通的鋪設就沒有大灣區的一體化。“我們如今正在從汽車時代邁向軌道交通時代,大灣區的交通網越織越密,不僅有效加強了城市羣的聯通,還彌合了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經濟發展差距。通過交通互聯,不同城市產業有效協同互補,粵東西北‘融灣’也將進入快車道。”

打通大灣區城市羣新格局

2023年,大灣區內運營和在建的軌道交通里程就已經超過5400公里,遠期規劃總里程將逾1萬公里。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軌道上的大灣區”用交通骨架將整個區域連接起來,宜居宜業宜遊的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加快形成。

城際軌道建設不斷加速,帶動了跨城通勤的“日常化”。根據《2022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2022年大灣區跨城通勤人口總量達到118萬人,其中廣州在大灣區的跨城通勤人口54萬人,遍佈佛山、東莞、深圳、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佔大灣區跨城總通勤人口的45%。

跨珠江口通道不足是制約大灣區東西兩岸高效流動的短板之一。因此,加快珠江東西兩岸的通道建設顯得尤爲迫切。

2023年,南珠(中)城際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被寄予厚望。一方面,這是廣州第一條與珠江口西岸城市“心連心”的城際線路,所謂“心連心”指的是將廣州市中心與中山市中心相連。另一方面,南珠(中)城際項目還是第一條可實現大灣區城際與廣州地鐵網互聯互通的軌道交通項目,待2027年建成後,該城際軌道將無縫接入廣州地鐵網,真正實現換乘零障礙。

如果說南珠(中)城際爲珠江兩岸加速融合拉開框架,那麼高鐵變地鐵、城軌公交化、票制互聯互通等“軟連接”不斷提級,系列措施更是模糊了大灣區城市羣之間的邊界,使要素流動更高效。

大灣區城市羣的進一步聯通還體現在交通體制機制的一體化。今年初,廣州地鐵集團下屬的廣東城際鐵路運營有限公司正式接管佛莞城際、莞惠城際。根據廣州地鐵消息,以“公交化”運營爲導向,致力在今年實現佛莞、廣佛南環城際運營通車,實現“四線”貫通,即莞惠城際、佛肇城際、廣佛南環、佛莞城際將實現互聯互通。3月1日,佛肇、莞惠城際鐵路啓用新版列車運行圖,“站站停+大站快車”公交化運營模式進一步提升這幾個城市居民通行的便捷度。

在2月28日的“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鐵路局局長費東斌提到,下一步準備在大灣區等重點地區進行試點,大力推動軌道交通的設施互聯、票制互通、安檢互信、信息共享,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軌道交通融合發展模式,打造軌道上的城市羣都市圈,更好服務區域一體化。

立體交通網絡重構灣區產業空間

爲什麼大灣區要不斷織密交通網?在胡剛看來,粵港澳大灣區面積超過5萬平方公里,如果沒有軌道交通的連接,城市與城市之間相對獨立、聯繫鬆散,而軌道交通將9+2個城市有效聯通,這是大灣區一體化的基礎所在。

看經濟數據,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從超10萬億元上升至超13萬億元,以不到全國1%的國土面積、6%的人口總量,創造出全國11%的GDP,成爲我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數據反映的是大灣區要素流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水平,也是“流動的大灣區”帶來的澎湃活力。“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特點,在自然空間上9+2個城市緊密相連,同時經濟活躍度從非常高,民營企業衆多,建設軌道交通的效益明顯。”胡剛說。

擁有超過總量超過1800萬戶經營主體的廣東,是全國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做好城市交通規劃,關乎促進市場要素有序流動,最後的落腳點是城市羣內部的協調發展。

以廣佛爲例,兩地在自然空間上相近,2022年兩地之間跨城通勤人口達32萬,在大灣區內排名第一。邊界的模糊讓廣佛“同頻共生”,去年底發佈的《廣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將以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爲引領,共建國際化都會區,實現兩市全面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羣核心區和全國同城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帶動都市圈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除了讓廣佛實現“強強聯合”,還能有效彌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內部發展的差距。2023年,深圳與中山兩市首次聯手面向全球開展產業鏈招商,翠亨深中經濟合作區正式亮相。今年,中山翠亨新區在招商引資上邁步更大,重大項目陸續開工。深中兩地的產業密切交融,離不開深中通道的建設突破——這條架起珠江口東西兩岸經濟合作的大橋將於今年正式通車。

綜合立體交通網絡不僅僅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協調發展,還改變城市結構。

胡剛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在軌道交通時代,城市圍繞交通站點進行建設,交通樞紐可能成爲新的市中心。在城市規劃和發展上,TOD模式爲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新思路,即通過實施TOD綜合開發,構建起以軌道交通爲鏈條的多中心城市發展新格局。

去年正式運營的廣州白雲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TOD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打造一體化交通樞紐野心龐大,如今,廣州白雲區正在佈局化樞紐流量爲經濟增量,廣州白雲站聯動廣州火車站、白雲新城打造“黃金三角”商圈。依託臨空經濟示範區、全球跨境電商中心等載體,白雲區打造“樞紐+”產業集羣,今年計劃推動航空業增長15%以上、空鐵物流與商貿會展產業規模超1900億元。

(作者:譚海燕,實習生鄭銘茵 編輯:喻淑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