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春雷 高樹灼 劉雲芳

一位百歲老人,逢過壽就要請醫生王焱參加。老人在院子裏自由走動,開心問王焱,我現在精神吧?

7年前,老人心血管堵塞很厲害,每天臥牀,生活都要兒女照顧。王焱爲她做了複雜的心臟左主幹介入手術,很成功,突破了左主幹高齡患者不能進行介入手術的禁區。

王焱從不參加患者出院後的感謝宴,但這位老人的壽席,只要有空他都會去,不忍心讓老人失望。

香港學成之後,擅長心臟介入手術的王焱來到廈門,一呆18年。把初成立不久、技術力量薄弱、僅三四名醫生的廈門市心臟中心,發展成中國東南沿海實力強大的國家重點大學研究型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醫學基礎薄弱的廈門,也一躍走在了全國冠心病急救領域的前列。   

箇中艱辛,不一而足。

初到時,人們滿是疑惑,這年輕的醫學博士,不開刀,用一根細細導管就能疏通堵塞的心臟血管?有位美國外商,到廈門考察時突發急性心肌梗塞,開始還執意要回香港找自己的私人醫生,等王焱爲他做完手術,第二天就能下牀,這位外商頗驚訝——廈門也有這麼發達的技術!他對當初自己的懷疑感到抱歉。越來越多病人,廈門的,福建的,東南亞的,慕名前來求診,醫院七成患者來自外地,許多命懸一線的心血管病危重患者被他與團隊救回。

對於心血管專科醫生,射線是最大敵人。心臟介入性治療手術,須在放射線下才能進行。放射線對人體損害很大,不僅殺傷白細胞,還降低人體免疫能力。普通人談輻射就害怕,照一次X光都緊張,但心血管醫生們常年在高輻射環境下做手術,每天好幾十臺手術下來,儀器釋放的輻射劑量相當於照上千張X光片。

爲減少放射線的損害,王焱每次手術都得穿上20多公斤重的鉛衣,就像套在一個悶罐子裏。有時一天要連續做多例手術,連站八九小時是常態。即使這樣,鉛衣也只能擋住一部分射線,胳膊、臉、眼睛和小腿,沒有遮擋,依然會受射線影響。

朋友說王焱,你這簡直是拿自己的命換病人的命。但這位爲了醫療事業殫精竭慮的心血管病醫院院長,有他的夢想——

作爲學科帶頭人,王焱對臨牀高新技術的開展情有獨鍾。不僅提升自我業務水平,更能爲患者帶去更多實惠、更好療效。十幾年來,他開展、引進的新技術,填補了廈門市、福建省乃至國內及亞太地區專業領域的多項空白。    在他帶領下,醫院多項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實現與國際接軌,陸續完成了歐洲以外地區首例微創心室摺疊減容術及微創二尖瓣環成形術、全國首例可吸收支架植入術、福建省首例頸動脈保護傘下支架植入術、福建省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簡稱TAVI手術)、福建省首例經皮室壁瘤降落傘封堵術等。    這十多年,醫院實現跨越,完成華麗蛻變:從開始的單一學科到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再到完全獨立,成爲福建唯一的心血管病專科醫院。

明年上半年,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五緣灣新址將正式投用。新址設計上全面汲取國際前沿理念,頂樓設有直升機停機坪,打造立體式急救體系;在全省率先實行全院無陪護管理,減輕患者及家屬的負擔;將擁有10間導管介入手術室(其中2間爲雜交手術室)、6間層流心外科手術室,是海西規模最大的心血管專科手術室;還將引入恆溫新風系統,全院區全年恆溫,建設成爲一所先進性與人性化兼顧的現代化心血管病專科醫院。

王焱的新夢想是,將其打造爲中國東南區域,能與北京、上海、廣州心血管病中心鼎足而立的國際化心血管病醫院。

人物名片

王焱,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廈門市心臟中心)院長,香港大學醫學院博士,美國心臟病學院會員(FACC),歐洲心臟病學會會員(FESC)、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農工黨中央委員、福建省委副主委、廈門市委主委,福建省政協常委,廈門市政協副主席。

獲評中國醫生行業最高獎——中國醫師獎,榮獲廈門獎勵科技人員的最高榮譽——廈門市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週年傑出建設者等。

作爲大會執行主席,王焱組織召開多屆“海峽心血管病高峯論壇”,首次實現港澳臺地區及新加坡的現場實時手術轉播,建立起兩岸常態化的高端心血管病學術交流平臺,是我國心血管領域的最大規模的學術盛會之一。

對話(記:記者  王:王焱)

1,關鍵詞:改革開放

記: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您作爲改革開放的建設者,爲廈門、福建、甚至全國的醫療事業都作出了貢獻。這40年裏,您在醫療事業方面的最大感受是什麼?

王:最大感受是,我國的醫療事業發展速度太快了,可以說是全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拿我自己的專業來說,近20年前我從香港到廈門時,這裏的心臟醫療水準還較落後。改革開放這些年,特別是近十幾、二十年的發展,現在廈門各行各業都有了跨越式發展,心血管醫療技術水準也大幅提高。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手段,幫助了嚴重心臟疾病的患者延長了壽命,提高了生活質量。十幾二十年前,覺得活不到兩三年的,現在的醫療技術,可以讓他多活五年、十年。

除了醫療技術本身的飛速發展,我另一個切身體會是,改革開放這麼多年,確實讓老百姓大大獲益。

剛到廈門不久,碰到一位福建務農患者,心跳每分鐘只有30-40次,經常突然暈厥。我們打算給他安裝一個心臟起搏器,所有費用加起來差不多兩萬,若手術至少能再活七八年,沒電了還可以換一個起搏器。結果,因爲家庭貧困,患者和家屬對手術猶豫不決。我當時很喫驚,廈門在全國來說算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但兩萬塊的費用還是承擔不起,那時農村醫保還沒覆蓋到。後來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們盡力幫他解決了費用問題。

如今,隨着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報銷比例不斷提高,還有很多愛心救助,至少在廈門、福建,幾乎碰不到這樣的困難患者了。醫療事業的進步,人均壽命的明顯上升,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成就。

記:經過40年的飛速發展,和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比,我們的醫療技術現在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王:實際上,在應用方面,我們國家的醫療水平已逐漸跟國際接軌。但是,在一些原創方面,比如藥物、醫療器械設備的研發能力,還比較落後。不過這些年,我們已經越來越重視這個問題,中國很多醫藥企業在大力開展自主研發,越來越多的中國醫生在努力往這方面攻關。

2,關鍵詞:醫患關係

記:今年8月19號,中國首次設立醫師節。曾有人開玩笑說,只有弱勢羣體纔有節日,這句玩笑話後面隱藏的是這些年越來越緊張的醫患關係,醫生護士被打的消息頻頻傳出。您對醫患關係有什麼看法?

王: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現在中國面臨的這種醫患關係,在任何國家發展到這個階段,都可能出現。

表層看,大多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但從深層次看,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活水準、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綜合導致的矛盾,是羣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有些年輕醫生,讀了很多年書,讀到博士,滿腔熱血進了醫院,看到一些醫患衝突、看到一些患者對醫生惡言中傷甚至暴力,很沮喪。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我特別不希望我們年輕的醫生由於這樣的打擊,改變他對醫學的熱愛。

我經常跟他們說,醫生是個非常偉大的職業,他在拯救生命,他的意義遠遠超過人們想像。一名優秀醫生,心理承受能力要非常大,要能承受困難和矛盾。如果一些病人的言語刺激都讓你沒辦法接受的話,你怎麼在搶救危重病人的關鍵時刻去面對不是生、就是死的壓力?如何去保持良好心態積極搶救,達到最佳效果?

目前,我們國家這方面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漸健全,尤其是保護醫生權利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醫生這個職業,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受人尊重。

記:有位患者對您就特別尊重,他在網上發帖說,幾年前在醫院做手術,看到您查房時,不是直接推門進去的,而是先敲門。雖然是個小細節,但他覺得很暖心。

王:在心血管病醫院,醫生護士見慣了太多生死,但我總跟他們說,還是要保有一顆悲憫心,要有人情味,要尊重病人。

因爲患者沒錢而拒絕醫治這種事,在我們醫院沒有的。遇到緊急情況,都是先治病再結算,救完再談費用。我們想辦法爲一些貧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申請愛心基金和國家資助基金,免除他的診療材料費和手術費。並開闢了貧困先心患兒救助渠道,現在已經救助了1400多名貧困先心患兒,最小的患兒出生僅40多天,救助善款達到1300萬餘元。    

事實上,醫患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們在醫療服務方面儘可能做好,將心比心,多爲患者着想,矛盾可以化解很多。在我們醫院,經常進行一些人文培訓,醫務工作者的語言技巧、溝通技巧,甚至包括患者心理學。

我們即將搬遷的新醫院裏,設計、服務理念上,都突出了“溫馨”兩字。屆時,新院將在全省率先實行全院無陪護管理,患者所有的醫療護理和生活護理由醫院承擔,家屬陪而不護,大大減輕負擔。

這樣患者們將接受規範而貼心的標準化護理,醫院環境更寧靜,患者和家屬也省心了,真正有“在院如在家”的感受。從我們自己先做起,和患者、全社會一起,共同來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醫患關係。

3,關鍵詞:人才培養

記:您剛提到,醫患關係從深層次來說,是羣衆需求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確實是,我們現在的醫療資源還是非常緊張,醫生看門診跟打仗一樣,幾分鐘看一個號是常態,醫患關係不暢,導致了許多矛盾。

王:雖然這40年,醫療衛生事業飛速發展,但相對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們國家醫生護士的比例還是遠遠不夠的,心血管病醫生很缺。一個現實問題是,這些年高考填報志願,大家發現,年輕人對醫科院校的興趣不濃,導致我們優秀醫科生的比例不多。

在醫科生裏面,選擇心血管專業的又更少。前些年,我給廈門大學醫學院的學生講課,我問他們,你們畢業以後有多少人願意從事心血管專業?我當時有些失望,全班沒一個人舉手。我問爲什麼,學生說,心血管專業難度高,急危重症多,經常有突發搶救,工作壓力很大。

其實,做醫生的初衷是什麼呢?就是爲了救人。一名合格的醫生應該熱愛自己的專業,更應有擔當,對患者有責任心。而且,這種責任往往也含着挑戰,當你有能力搶救一個生命,這就是對自己職業的最大認可,這比任何力量都能夠堅定自己做好一名心血管病醫生的決心。後來和很多學生成了朋友,得知他們中的許多人也從事了這個專業。

記:這就涉及到醫學人才的培養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僅廈門,全國許多一二線城市都大量興建了醫院,但許多院長的苦衷就是人才難找、好醫生難招。

王:醫療人才是個最複雜的問題。蓋病房、建醫院,提高硬件條件都比較容易,但醫療人才培養卻難,因爲週期很漫長。五年本科、三年碩士、三年博士畢業,很多醫生接近30歲了,雖然已經具備了合格醫生的潛能,但他的臨牀實踐經驗基本還是一張白紙,沒看過多少病人,還不能算是一名合格醫生。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30多歲成爲一名優秀企業家,賺了很多錢,但30多歲的醫生是幾乎不可能有非常大的成就的,他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臨牀實踐去磨練,一天一天的付出積累,一步一步的成長。

這個過程中是很艱苦的。比如我們醫院心血管病醫生,經常連續上了24小時班,一晚沒閤眼,第二天又開始去做手術、去上門診。手機24小時不能關機,因爲心血管的病情都是突如其來的,一旦有患者,分秒都不能耽誤,隨時要待命。基本沒節假日,週末也要去查房,做培訓、講課、教學。不是博士畢業了就算到頭,醫療技術的發展之快超出想象,在臨牀實踐的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否則就會跟不上。

所以,醫療人才的培養,需要梯隊建設,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需要每個醫護人員對自己的職業有由衷的認同感和敬畏感,還需要爲人才打造一個能持續成長、充分施展才華的平臺。

正是有着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人才理念,我們醫院的人才隊伍纔會充滿活力。如今,隨着我院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在業界的影響力日益深遠,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加強大,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心血管專業人才加盟到我們的團隊中,我們也有信心打造一支國際化的醫療團隊。

4,關鍵詞:地方醫療

記:當時您作爲人才被廈門從香港引進,在您帶領下,廈門有了自己的心血管醫院。在您身上,可以看到改革開放這些年中國醫療領軍人才的成長曆程和爲地方醫療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

王:事實上,我的父母都是援疆醫療工作者,他們從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後,服從國家號召,投身到祖國邊疆的大力建設中。我在新疆出生,從小就在醫院看着父母半夜搶救病人,體會到了醫生這個職業的重要性,這也堅定了我要做一名醫生的決心。

從西安醫科大學畢業,再到新疆醫科大學工作6年後,我到香港大學研讀醫學博士,期間收穫良多。後來經患者朋友牽線搭橋,我得知廈門要建一個心血管病專科醫院,正需要心血管領域的醫生,而且市政府對人才的高度重視也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博士畢業後,在其邀請下我便來到了廈門。

那時,在全國範圍,心臟專科醫院都不多,廈門這家醫院的基礎也很薄弱,我們幾乎是從零做起,一步步積累,發展到今天陸續取得了些成績。近年來,更積極從歐美引進很多先進的、高精尖技術進行改良,比如率先在歐洲以外地區開展微創左心室摺疊減容術等。我們醫院是全省唯一的心血管內科國家臨牀重點專科,是國家首批心血管病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衛生部首批心血管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美國心臟學會專業示範中心、國家胸痛中心四家區域認證中心之一等等。

這十多年,我所負責的廈門這家心血管專科醫院,從當時的一層科室,到兩層三層再到整棟樓,規模迅速擴大。很快,我們就要搬到新址,成爲福建最大規模的心血管病醫院,體量是現在的七倍。

從新醫院背後,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發展醫療事業方面的努力。隨着醫院發展,我們現址越來越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很快就開始爲新醫院規劃選址,並作爲一項爲民辦實事的重要民生工程。

記:在您身上,也可以看到中國地方政府在留住醫療人才方面的努力。引進和留住人才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一大考驗,事實上,廈門的醫療基礎曾經是比較薄弱的,這十多年間,您沒有考慮過離開嗎?

王:我曾考慮過,我爲什麼要呆在廈門?的確,廈門的醫學曾是非常薄弱的。但這將近20年時間,我親身感受也親眼見證了這座特區城市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努力和飛速發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量投入,吸納了全國各地的人才,整個醫學界,各領域、各醫院,發展都非常迅猛,使得這個地區在短短時間裏整體醫療水平有了非常大進步。

還有在情感上,很多病人已經離不開這個醫院了,自己也跟越來越多的病人有了感情。

記:我看到有位患者在網上留言,說他父親心血管堵塞非常嚴重,您爲他做的手術,動作快、時間短,讓他父親在手術檯上沒有遭太多苦。第二次手術的時候,您正出差,他父親堅持要等到你出差回來,還要讓您做。

王:醫生這個職業,很辛苦,沒日沒夜,但往往就是因爲與病人的這些情感,讓醫生再苦再累都覺得值得。爲了和死神搶時間,醫護人員都隨叫隨到,時常加班到凌晨,沒有抱怨。

5,關鍵詞:胸痛中心

記:在我國,每5例因病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於心血管病,遠高於腫瘤。十多年前,大家對胸痛還比較陌生的時候,您就提出要和死神賽跑,去縮短搶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時間。

王:心血管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他的救治必須分秒必爭。因爲心血管突然堵了,最佳的治療方法就是迅速疏通,能明顯降低死亡率。拖延一分鐘,都會導致大量心肌細胞死亡。

我剛從香港到廈門時,提出一個理念:醫院向社會承諾,24小時開展急診冠狀動脈開通的微創介入治療。我們在福建省最先開通了胸痛急救綠色通道,只要有病人,醫生就馬上衝進手術室做手術。這十多年,救了無數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

在胸痛綠色通道成功運行的基礎上,我們又啓動了 “全市覆蓋區域協同胸痛急救網絡”,就是把與死神搶時間的主戰場,放到院前急救。這是個信息化、網絡化、分級救治與協同救治並舉的新型醫療模式,簡單說就是遠程診療、智能交通等各種力量通力合作,一起和時間賽跑。我們最短的一次搶救,患者從抵達醫院到開通堵塞血管僅耗時7分多鐘。

我們不斷對標美國的標準,在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成爲全國四家“中國胸痛中心區域認證中心”之一。

此外,國際頂尖的高級生命支持技術——體外膜肺氧合(ECMO)技術也已在醫院常規24小時開展。ECMO能臨時代替心肺工作,爲部分瀕臨死亡的重症患者贏得救治機會,但技術複雜,是衡量一個醫院危重急症水平的硬指標。我們正積極將這項技術與胸痛急救網絡深入對接,力爭由院內推向院前,挽救更多患者。

記:和十多年前的陌生相比,這兩年,建設胸痛中心成爲國內很多醫院的熱門話題,今年又有一大批醫院在排隊申請胸痛中心。作爲認證中心,您怎麼看?

王:肯定是越多越好,全國目前有600多家醫院通過中國胸痛中心的認證,這數字還遠遠不夠的。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承擔着上海、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江蘇、安徽等華東各省市的胸痛中心認證重任,持續推動全國胸痛急救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完善。

我們給申請的醫院進行評審,這是個標準化、規範化的急救流程,心臟突發疾病的患者,要以最快速度搶救成功,需要有非常好的團隊、就診能力、搶救設備。我們胸痛區域認證中心的工作人員奔赴華東六省一市的各級醫院,開展培訓指導及覈查認證工作,工作量極爲繁重。在他們的努力下,目前已認證通過100餘家單位,讓胸痛急救網絡在華東地區持續築牢織密。

現在,全國有3500多家醫院報名參加,國家衛生部門希望是,未來幾年,全國力爭建成1000或者2000家通過認證的中國胸痛中心。我們將不遺餘力發揮我們的作用,推動這件事,相信未來在這幾千家胸痛中心的帶動下,整個中國的心血管病急救能力和水平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2019年上半年,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將整體搬遷至五緣灣新址。

爲了不在茫茫人海中走失

趕快【星標】醫師報吧~

往期回顧

醫師報|第四屆《醫師報》醫學家峯會(2019) 邀約函

▶ 來參加|2018“中國醫界好書”評選活動啓動啦!

▶權威|28部門祭出醫鬧殺手鐧:16項聯合懲戒措施讓暴力傷醫者無處可逃!

關注|北大醫院醫生被打的背後:中國24%醫生遭遇身體攻擊,醫院暴力將進一步惡化醫患關係

▶ 北大醫院事件追蹤|“被迫還擊”是一種進步!韓紅慰問當事醫生!

▶ 跟蹤報道|有結果了!警方通報北大醫院醫生被打事件!

▶ 【視頻】醫師報:爲夢插翅 化繭成

編輯: 畢雪立   審覈:宗俊琳 黃玲玲

目前300000+醫生已關注加入我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