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濮阳南乐人,却用他的音乐,在“全球外交官中国文化之夜”征服了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文化参赞,甚至,就连美国前驻华大使听过他的音乐,也主动要找他交朋友。无数人被他的音乐感动的热泪盈眶,但大家不知道,这种音乐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只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几乎失传……

  

  王又又 | 文

  

  一个靠嘴巴征服百余国外交官的南乐人

  10月24日,第8届马德里诗歌节在马德里Conde Duque文化中心盛大开幕。

  西川,成为首位登上马德里诗歌节舞台的亚洲诗人,而除了西川,同行的人中还有一位来自濮阳南乐县的年轻人——三强。

  三强,身穿一袭飘逸的棉麻长袍,与西班牙弗拉明戈吉他手丹尼尔·雅古儿共同呈现出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即兴表演。

  当驼铃声从遥远的东方传来,三强用嗓子发出埙、唢呐等多种声音,伴随着古琴吟诵,带人仿佛重走了一趟丝绸之路。

  大家分别被这来自中国,由人体发出的声音所震撼,三强结束后,全场热烈的掌声持久不息……

  然而,这并非三强第一次站上世界舞台。

  早在2007年,三强就作为中奥文化交流项目中的一员,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2016年,在“全球外交官中国文化之夜”上,三强用啸乐征服了来自全球100个国家的大使及文化参赞。

  2016“全球外交官中国文化之夜”

  三强演奏啸乐琴歌《竹里馆》

  2017年,在瑞典雷克桑德一场主题为“通往人性的音乐探索之旅”的和平音乐会上,很多人被三强的啸乐感染,热泪盈眶……

  美国前驻华大使博克斯听完三强的音乐会,主动找三强要联系方式;拉脱维亚前总统瓦伊拉·维基耶-弗赖贝加更是对三强说:你的“啸乐狮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图片来自“中国网”

  没错,三强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就是因为他的音乐——啸。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就是啸啊……”

  

  啸,被誉为“音乐的诗经”。古话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啸”便属于这最高级的“肉乐”,人直接利用嗓子、胸腔等部位发出声音。

  这种音乐形式,在魏晋时期十分流行。“竹林七贤”都是“啸”界发烧友,文人阮籍和隐士孙登以啸对话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新乡辉县苏门山境内。小时候我们背的古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里的“啸”,便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啸”。

  可“啸”既然这么出名,为什么今天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种音乐形式了呢?因为,啸几乎失传。

  两年前,我曾在网上搜索“啸”的相关信息。三强,是我搜到唯一一个在做相关艺术表演与传播的人。当时我便想,若有机会采访就好了。没想到两年后,这个愿望在办公室实现了。

  西晋啸台,位于辉县百泉景区内

  那日下午,三强穿着一身黑色棉麻长袍从外面走了进来,一把很具标志性的黑色络腮长胡显得十分艺术范儿。

  老实讲,我很怵遇上这类打扮的人,至于原因,我想大家多少也有点谱,为此我忐忑不安。可真正交谈起来,却发现他十分质朴谦逊,我顿时放心许多。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就是啸啊……” 三强摊摊手。直到2013年他才知道,原来自己演绎的音乐就是“啸”。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竟是一台收音机。

  靠一台收音机完成音乐启蒙的他

  杀入了维也纳

  1978年,三强出生于濮阳南乐县的一个小乡村。乡村教育落后,直到高考前夕,三强才去外地上了人生中第一节音乐课。在此之前,他所有的音乐启蒙全得赖于姥爷和一台收音机。

  三强姥爷是村里第一任支书,很会唱戏讲故事,平日家里总聚集着一大帮人。三强打小儿跟着姥爷生活,耳濡目染,对文艺活动很感兴趣。

  姥爷还有一台收音机,里面经常播放一些国内外名曲。三强没事儿就抱着收音机听,听多了就学着唱。

  那些音乐都是小号、萨克斯演奏的纯音乐,而三强连什么是萨克斯都不知道,他天真地用嘴模仿。

  

  三强上初中,每天骑自行车往来家里与学校两个村庄,一天四趟。上下学之路,就是他练习音乐的时间。别的小伙伴还停留在“流氓哨”阶段时,他已经能用口哨吹“少年壮志不言愁”了。

  “我还是中国口哨协会的会员呢!”说起这段初学口哨的时光,三强笑道。

  三强喜欢音乐,喜欢文艺表演,高中时,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我的梦想是舞台”。

  由于所接触的音乐教育实在有限,高考失利,三强没考上音乐学院。于是,1997年,三强无奈之下到郑州学服装设计。

  三强的心一直在音乐上。

  有次,三强吹着口哨骑车走在纬二路上,一辆摩托车一直跟着他,直到路口等红绿灯,摩托车上的俩人才好意思过来打招呼:“哥们,你这口哨吹得太好了!我一直跟着你……”

  音乐才华第一次被认可,这给了三强很大信心。于是,三强决心系统地学习音乐。

  毕业以后,三强在服装公司当销售。但挣钱了的三强生活并未比之前好多少,因为,他把挣来的钱都拿去交学费了。

  “一节课就几百块,学音乐很费钱的……”学过音乐的人应该对此话都深有体会,最普通的老师,一节课也要两三百。生活上没有什么起色,手里也谈不上存款,但三强乐在其中。

  落到父母眼里,这都是“搞斜篇儿”。家人极其反对,经常打电话劝阻三强。

  三强也曾犹豫过,毕竟家里没一个搞音乐的,他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走得通。但很快,事情便迎来了转机。

  2007年,他被一个朋友推荐给了“中奥文化交流协会”。而在此之前,他已经陆续参加了一些音乐比赛,小有名气。至少小圈子里都知道,有个经常穿着藏袍的歌手叫三强,民族、口哨通吃。

  通过层层选拔,三强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在异国演绎了一曲藏族歌曲。

  2017年,三强赴瑞典演出

  2009年,三强被一家新加坡的唱片公司签下,开始北漂,频繁奔波于各种综艺节目,大秀自己的模仿能力和口哨天赋。

  不上节目时,三强苦练技艺,用嗓子、嘴巴、牙齿甚至鼻子,模仿乐器。“肉声”不比乐器,在发声时总会有舌音。要模仿的像,必须要消除这种舌音才行。为了能发出如乐器般纯粹的声音,三强把嗓子都练出了血。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表演的确很受欢迎,而三强,也因此被当年喜欢他的朋友称为“河南洛桑”。

  乡下的父母,时常被人夸赞:“你儿子上电视啦”,渐渐转变了对三强搞音乐的态度。

  这时的三强凭借对音乐的喜欢,在娱乐圈里摸爬滚打,他并不知道自己表演的就是“啸”。

  “啸”助他找到自我,收获爱情

  摸爬滚打几年后,三强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样浮华的生活。他与原唱片公司解约,并将大部分精力投注于自己喜欢的“人体音乐”。

  说起这些,三强笑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有些音乐表现形式是我自创的,很多需要用到鼻子,我还给自己这种音乐起名叫‘鼻技’,但‘鼻技’太不好听了,后来,我看到一个外国艺术家表演‘人体音乐艺术’,很受尊重,那我就叫‘人体音乐’吧……”

  2013年的一天,三强在翻看一些“口技”相关的专业书籍,书中蹦出一个陌生名词“啸”,这个陌生名词使三强产生很大兴趣。于是,他开始查找有关“啸”的信息。

  通过论文、各种书籍的介绍,三强恍然大悟:“原来我所表演的是“啸”啊,我国几千年前就有这样的音乐形式了!”

  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传统文化的加持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底气。自此,三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以“啸者”自居。

  为了对得起我国的传统艺术,三强比之前练的更刻苦。除了模仿埙、小号、萨克斯等乐器,还琢磨唇哨、齿哨、喉哨,呼麦、狮吼等形式。

  后来,三强经常受邀参加一些艺术文化交流会或民间雅集,常常有人被他的啸乐感动得热泪盈眶。

  同时,也因为“啸”,三强还收获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三强的妻子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两人相见于一个电影节。当时,三强在台上表演了一段“啸乐”,引起了台下一位姑娘的关注。两人后来又相识于朋友聚会时,姑娘被三强的质朴和才华打动,渐渐地,便走到了一起。

  “我在以啸载道,传递先贤的智慧”

  随着三强在“啸乐”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三强。

  “既然‘啸’已失传,那你怎么知道你的‘啸’就是历史上的‘啸’呢?”

  三强认为:“每个人的传承都有独立性与个性,都有变化,但啸所表达的根本道理是不会变的……我现在是‘以啸载道’,传递古代先贤的智慧,通过典籍的记载,还原他们所表达的意境和状态。”

  为了实现自己“以啸载道”的初愿,三强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啸”的产生,跟先秦时期的巫术文化密不可分;在汉文化当中,“啸”又是道家方外人士的必修功课。

  三强说:“我没有宗教派别之分,我都学,我都信,我把它当作智慧的载体,不同的哲学体系但都是殊途同归,最终都是‘道’。”

  2013年,三强皈依了佛门;2017年,在宜兴大觉寺短期出家。

  前不久,他还去了印度、斯里兰卡朝圣。不仅跟着法显大师的足迹漫游印度,还到了玄奘当初学习的地方那烂陀大学游学。

  当走到斯里兰卡的阿贝雅吉利释迦牟尼佛托钵舍利塔前时,已近暮色。大家席地而坐,三强为大家表演了一段梵音,众人闭目陶醉于音乐中,竟不知天边都被红霞浸染,升起彩虹……

  “有人围观吗?”一同采访的小伙伴问。

  “两个小孩,一条狗。”三强皮了一下,很开心。

  世相迷离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谁来守候?

  三强说,他现在致力于“啸文化”的教学与传承工作,在将来,他要更深入的探索啸文化,希望“啸”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重新让社会认识、接纳、学习和受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啸,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天边的七色彩虹,天外的狮啸吟唱,需要砥砺前行的三强,也需要我辈来继承。

  如今,我经常从朋友圈中看到三强分享的有关“啸乐”的表演或报道,当然,从这些报道也不难探究出三强的足迹,他依然是穿着略带汉服元素的袍子,留着半长不短的胡子,唱着他准备奉献一生的音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林州是怎么富起来的?

  焦作下岗工复活失传八百年的中华绝技,再也不怕被日本人看扁了

  豫记荐物,甄选河南好物

  

  继方言文化衫、河阴石榴后

  豫记推出第三款河南好物产品

  来自太行山的洞藏好酒【老周的酒】

  

  与飞天茅台同时获得

  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的大金牌奖

  浓香型,52°,真正的5年恒温洞藏

  点击上方链接,了解【老周的酒】详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