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強,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濮陽南樂人,卻用他的音樂,在“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之夜”征服了來自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的文化參贊,甚至,就連美國前駐華大使聽過他的音樂,也主動要找他交朋友。無數人被他的音樂感動的熱淚盈眶,但大家不知道,這種音樂幾千年前就已經存在,只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幾乎失傳……

  

  王又又 | 文

  

  一個靠嘴巴征服百餘國外交官的南樂人

  10月24日,第8屆馬德里詩歌節在馬德里Conde Duque文化中心盛大開幕。

  西川,成爲首位登上馬德里詩歌節舞臺的亞洲詩人,而除了西川,同行的人中還有一位來自濮陽南樂縣的年輕人——三強。

  三強,身穿一襲飄逸的棉麻長袍,與西班牙弗拉明戈吉他手丹尼爾·雅古兒共同呈現出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即興表演。

  當駝鈴聲從遙遠的東方傳來,三強用嗓子發出壎、嗩吶等多種聲音,伴隨着古琴吟誦,帶人彷彿重走了一趟絲綢之路。

  大家分別被這來自中國,由人體發出的聲音所震撼,三強結束後,全場熱烈的掌聲持久不息……

  然而,這並非三強第一次站上世界舞臺。

  早在2007年,三強就作爲中奧文化交流項目中的一員,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臺。2016年,在“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之夜”上,三強用嘯樂征服了來自全球100個國家的大使及文化參贊。

  2016“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之夜”

  三強演奏嘯樂琴歌《竹裏館》

  2017年,在瑞典雷克桑德一場主題爲“通往人性的音樂探索之旅”的和平音樂會上,很多人被三強的嘯樂感染,熱淚盈眶……

  美國前駐華大使博克斯聽完三強的音樂會,主動找三強要聯繫方式;拉脫維亞前總統瓦伊拉·維基耶-弗賴貝加更是對三強說:你的“嘯樂獅吼”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圖片來自“中國網”

  沒錯,三強之所以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和追捧,就是因爲他的音樂——嘯。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這就是嘯啊……”

  

  嘯,被譽爲“音樂的詩經”。古話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嘯”便屬於這最高級的“肉樂”,人直接利用嗓子、胸腔等部位發出聲音。

  這種音樂形式,在魏晉時期十分流行。“竹林七賢”都是“嘯”界發燒友,文人阮籍和隱士孫登以嘯對話的傳奇故事就發生在新鄉輝縣蘇門山境內。小時候我們背的古詩“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詩裏的“嘯”,便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嘯”。

  可“嘯”既然這麼出名,爲什麼今天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種音樂形式了呢?因爲,嘯幾乎失傳。

  兩年前,我曾在網上搜索“嘯”的相關信息。三強,是我搜到唯一一個在做相關藝術表演與傳播的人。當時我便想,若有機會採訪就好了。沒想到兩年後,這個願望在辦公室實現了。

  西晉嘯臺,位於輝縣百泉景區內

  那日下午,三強穿着一身黑色棉麻長袍從外面走了進來,一把很具標誌性的黑色絡腮長鬍顯得十分藝術範兒。

  老實講,我很怵遇上這類打扮的人,至於原因,我想大家多少也有點譜,爲此我忐忑不安。可真正交談起來,卻發現他十分質樸謙遜,我頓時放心許多。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這就是嘯啊……” 三強攤攤手。直到2013年他才知道,原來自己演繹的音樂就是“嘯”。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音樂啓蒙老師,竟是一臺收音機。

  靠一臺收音機完成音樂啓蒙的他

  殺入了維也納

  1978年,三強出生於濮陽南樂縣的一個小鄉村。鄉村教育落後,直到高考前夕,三強纔去外地上了人生中第一節音樂課。在此之前,他所有的音樂啓蒙全得賴於姥爺和一臺收音機。

  三強姥爺是村裏第一任支書,很會唱戲講故事,平日家裏總聚集着一大幫人。三強打小兒跟着姥爺生活,耳濡目染,對文藝活動很感興趣。

  姥爺還有一臺收音機,裏面經常播放一些國內外名曲。三強沒事兒就抱着收音機聽,聽多了就學着唱。

  那些音樂都是小號、薩克斯演奏的純音樂,而三強連什麼是薩克斯都不知道,他天真地用嘴模仿。

  

  三強上初中,每天騎自行車往來家裏與學校兩個村莊,一天四趟。上下學之路,就是他練習音樂的時間。別的小夥伴還停留在“流氓哨”階段時,他已經能用口哨吹“少年壯志不言愁”了。

  “我還是中國口哨協會的會員呢!”說起這段初學口哨的時光,三強笑道。

  三強喜歡音樂,喜歡文藝表演,高中時,就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我的夢想是舞臺”。

  由於所接觸的音樂教育實在有限,高考失利,三強沒考上音樂學院。於是,1997年,三強無奈之下到鄭州學服裝設計。

  三強的心一直在音樂上。

  有次,三強吹着口哨騎車走在緯二路上,一輛摩托車一直跟着他,直到路口等紅綠燈,摩托車上的倆人才好意思過來打招呼:“哥們,你這口哨吹得太好了!我一直跟着你……”

  音樂才華第一次被認可,這給了三強很大信心。於是,三強決心繫統地學習音樂。

  畢業以後,三強在服裝公司當銷售。但掙錢了的三強生活並未比之前好多少,因爲,他把掙來的錢都拿去交學費了。

  “一節課就幾百塊,學音樂很費錢的……”學過音樂的人應該對此話都深有體會,最普通的老師,一節課也要兩三百。生活上沒有什麼起色,手裏也談不上存款,但三強樂在其中。

  落到父母眼裏,這都是“搞斜篇兒”。家人極其反對,經常打電話勸阻三強。

  三強也曾猶豫過,畢竟家裏沒一個搞音樂的,他不知道這條路是否走得通。但很快,事情便迎來了轉機。

  2007年,他被一個朋友推薦給了“中奧文化交流協會”。而在此之前,他已經陸續參加了一些音樂比賽,小有名氣。至少小圈子裏都知道,有個經常穿着藏袍的歌手叫三強,民族、口哨通喫。

  通過層層選拔,三強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臺,在異國演繹了一曲藏族歌曲。

  2017年,三強赴瑞典演出

  2009年,三強被一家新加坡的唱片公司簽下,開始北漂,頻繁奔波於各種綜藝節目,大秀自己的模仿能力和口哨天賦。

  不上節目時,三強苦練技藝,用嗓子、嘴巴、牙齒甚至鼻子,模仿樂器。“肉聲”不比樂器,在發聲時總會有舌音。要模仿的像,必須要消除這種舌音纔行。爲了能發出如樂器般純粹的聲音,三強把嗓子都練出了血。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的表演的確很受歡迎,而三強,也因此被當年喜歡他的朋友稱爲“河南洛桑”。

  鄉下的父母,時常被人誇讚:“你兒子上電視啦”,漸漸轉變了對三強搞音樂的態度。

  這時的三強憑藉對音樂的喜歡,在娛樂圈裏摸爬滾打,他並不知道自己表演的就是“嘯”。

  “嘯”助他找到自我,收穫愛情

  摸爬滾打幾年後,三強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樣浮華的生活。他與原唱片公司解約,並將大部分精力投注於自己喜歡的“人體音樂”。

  說起這些,三強笑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爲有些音樂表現形式是我自創的,很多需要用到鼻子,我還給自己這種音樂起名叫‘鼻技’,但‘鼻技’太不好聽了,後來,我看到一個外國藝術家表演‘人體音樂藝術’,很受尊重,那我就叫‘人體音樂’吧……”

  2013年的一天,三強在翻看一些“口技”相關的專業書籍,書中蹦出一個陌生名詞“嘯”,這個陌生名詞使三強產生很大興趣。於是,他開始查找有關“嘯”的信息。

  通過論文、各種書籍的介紹,三強恍然大悟:“原來我所表演的是“嘯”啊,我國幾千年前就有這樣的音樂形式了!”

  這一發現令他興奮不已,傳統文化的加持給了他極大的信心和底氣。自此,三強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並以“嘯者”自居。

  爲了對得起我國的傳統藝術,三強比之前練的更刻苦。除了模仿壎、小號、薩克斯等樂器,還琢磨脣哨、齒哨、喉哨,呼麥、獅吼等形式。

  後來,三強經常受邀參加一些藝術文化交流會或民間雅集,常常有人被他的嘯樂感動得熱淚盈眶。

  同時,也因爲“嘯”,三強還收穫了一段美好的愛情。

  三強的妻子是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兩人相見於一個電影節。當時,三強在臺上表演了一段“嘯樂”,引起了臺下一位姑娘的關注。兩人後來又相識於朋友聚會時,姑娘被三強的質樸和才華打動,漸漸地,便走到了一起。

  “我在以嘯載道,傳遞先賢的智慧”

  隨着三強在“嘯樂”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三強。

  “既然‘嘯’已失傳,那你怎麼知道你的‘嘯’就是歷史上的‘嘯’呢?”

  三強認爲:“每個人的傳承都有獨立性與個性,都有變化,但嘯所表達的根本道理是不會變的……我現在是‘以嘯載道’,傳遞古代先賢的智慧,通過典籍的記載,還原他們所表達的意境和狀態。”

  爲了實現自己“以嘯載道”的初願,三強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嘯”的產生,跟先秦時期的巫術文化密不可分;在漢文化當中,“嘯”又是道家方外人士的必修功課。

  三強說:“我沒有宗教派別之分,我都學,我都信,我把它當作智慧的載體,不同的哲學體系但都是殊途同歸,最終都是‘道’。”

  2013年,三強皈依了佛門;2017年,在宜興大覺寺短期出家。

  前不久,他還去了印度、斯里蘭卡朝聖。不僅跟着法顯大師的足跡漫遊印度,還到了玄奘當初學習的地方那爛陀大學遊學。

  當走到斯里蘭卡的阿貝雅吉利釋迦牟尼佛託鉢舍利塔前時,已近暮色。大家席地而坐,三強爲大家表演了一段梵音,衆人閉目陶醉於音樂中,竟不知天邊都被紅霞浸染,升起彩虹……

  “有人圍觀嗎?”一同採訪的小夥伴問。

  “兩個小孩,一條狗。”三強皮了一下,很開心。

  世相迷離中,優秀的傳統文化誰來守候?

  三強說,他現在致力於“嘯文化”的教學與傳承工作,在將來,他要更深入的探索嘯文化,希望“嘯”可以成爲一種文化符號,重新讓社會認識、接納、學習和受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嘯,作爲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天邊的七色彩虹,天外的獅嘯吟唱,需要砥礪前行的三強,也需要我輩來繼承。

  如今,我經常從朋友圈中看到三強分享的有關“嘯樂”的表演或報道,當然,從這些報道也不難探究出三強的足跡,他依然是穿着略帶漢服元素的袍子,留着半長不短的鬍子,唱着他準備奉獻一生的音樂……

  (圖片來源於網絡)

  林州是怎麼富起來的?

  焦作下崗工復活失傳八百年的中華絕技,再也不怕被日本人看扁了

  豫記薦物,甄選河南好物

  

  繼方言文化衫、河陰石榴後

  豫記推出第三款河南好物產品

  來自太行山的洞藏好酒【老周的酒】

  

  與飛天茅臺同時獲得

  布魯塞爾國際烈酒大賽的大金牌獎

  濃香型,52°,真正的5年恆溫洞藏

  點擊上方鏈接,瞭解【老周的酒】詳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