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新疆精河縣托里鎮查干莫爾根村村民賽力克·吾扎克巴依的院子裏,飄來撲鼻的蔥花香味,不時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幾百個饢錯落有致的堆成小山,不時吸引着過往行人。

據托里鎮查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李文彧介紹,賽力克·吾扎克巴依家人多地少,入不敷出,生活拮据。工作隊除了從政策上給予力所能及的幫扶之外,還積極想辦法幫助他脫貧致富。當得知他有打饢的技術和意願,工作隊拿出扶貧專用資金,僱人幫助他修建了兩個饢坑,通過打饢,賽力克·吾扎克巴依實現一天收入300元。由於他打的饢味道好,分量足,賣相好,近幾個月來,附近鄉鎮和縣城的飯館都來訂購,出現了“一饢難求”的緊張局面。

爲了順應社會發展,讓更多的人喫上“查村饢”,查村“訪惠聚”工作隊和村六位一體經過深入分析研究,決定成立“饢文化合作社”,計劃把“查村饢”培養成爲一個知名品牌,讓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進來,助推脫貧攻堅。這樣不僅更加規範了饢行業的管理,美化了鄉村,而且也解決了更多偏遠地區的貧困家庭就業問題。

賽力克·吾扎克巴依請來的打饢工激動地說:“我來這打饢,現在都兩個月了,不僅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還可以學到手藝,心裏真的很開心。”

如今,“查村饢”漸漸家喻戶曉,風靡全縣,供不應求,原先的一個饢坑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賽力克·吾扎克巴依還準備修兩個新饢坑,再僱傭3個人幫助一起打饢。

打饢現場,忙碌的維吾爾族打饢師傅們正使勁在案板上摔打着一團和進了牛奶、洋蔥、雞蛋、清油、鹽巴或者砂糖的麪糰,將它們熟練的拋在空中,眨眼變成一個個邊緣厚、中間薄,圓圓的大饢便初具模樣,再用木頭雕花模子扎出一圈一圈的花紋,抹上芝麻和清油後,再一個個地甩進燒得滾燙的饢坑內,讓饢緊貼在饢坑壁上,不一會兒,一個個沾着芝麻、洋蔥、香氣四溢的饢就出坑了。

據瞭解,自古以來,新疆各族人民對饢的感情,就透出一股熱愛和眷戀。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查村饢”一定會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粗加工朝着精工細做的方向發展。(田向東 張彥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