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家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一是北梁会议召开,主力红军南下失败。1933年6月17日,当时在陕甘边区活动的唯一主力—红二十六军第二团结束外线作战返回照金。在北梁村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担任军政委兼团政委的杜衡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完全丧失了信心。他不顾中共陕西省委、中共陕甘边特委及刘志丹、习仲勋等人的坚决反对,强行命令红二团放弃照金苏区,南下渭华开创新的革命根据地。红二团一过渭河,就陷入敌人重兵包围,最终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没。 二是杜衡被捕叛变,陕西党组织遭到空前破坏。在红二团南下途中,杜衡借口向省委汇报工作,私自离队返回西安。1933年7月28日,杜衡参加省委在西安福盛楼饭馆召开的秘密会议时被捕叛变,致使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及关中、陕南各县的党团组织遭到彻底破坏。中共陕甘边特委也因此失去了上级党组织的领导。 三是国民党军疯狂“围剿”,照金苏区支撑艰难。红二团南下失败,导致照金苏区失去主力依托而处于危急存亡之中。习仲勋同志回忆这一段艰难岁月时说:“当时我们困难极了,红二团南下时,把我们地方游击队的4支枪也调走了。照金游击队只有四十多个人,枪不满30支,子弹很少。敌人对渭北、照金到处进攻,我们失掉红军主力的依靠,无处安身,吃饭都成了问题。” 四是三支武装力量汇集照金,但缺乏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1933年7月21日,驻防耀县的国民党骑兵团长、共产党员王泰吉发动耀县起义,部队转移受挫后王泰吉率余部退入照金苏区。不久耀县游击队、渭北红四团,也先后齐聚到照金。三支革命武装的到来,缓解了苏区的危难局面,增强了照金根据地群众斗争的信心。但由于缺乏统一集中指挥,不能形成合力,照金苏区仍处于被动挨打的困局。还要不要坚持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三支队伍要不要统一指挥?在这样重大的历史关头,召开了陈家坡会议。

二、陈家坡会议的经过和主要内容

1933年8月14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游击队总指挥部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陈家坡召开了联席会议。会议由执行主席、陕甘边特委书记秦武山和陕甘边特委委员、军委书记习仲勋主持。会议是在当地农民麦场上在一棵千年的古树下举行的。从当日下午四点左右开始,一直开到第二天太阳大照才散会。 会议主要围绕三个焦点了展开激烈争论:还要不要坚持、巩固和扩大陕甘边根据地?还要不要坚持统一领导,集中指挥三支武装力量?谁来担任新成立的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的总指挥和政委。 经过一晚上的激烈争论和两次表决,陈家坡会议最终作出了三项正确决议:一是坚持并扩大陕甘边根据地,恢复红军主力。这就克服了少数左倾路线领导人企图北上蒙古打通国际交通线的盲动思想和南下渭华地区威胁西安的妄想。二是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王泰吉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统一领导集中指挥三只武装力量。三是确立了陕甘红军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会议制定了“不打大仗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集中主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开展群众工作”的战略方针。

三、陈家坡会议的评价及其历史经验

陈家坡会议是中共陕甘边特委在革命斗争连遭严重挫折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由于它在关系西北革命前途的关键问题上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因此影响深远。 会议对保卫照金苏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会后新组建的红军主力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打退了国民党军对照金苏区的进攻,保住了苏区。这就为复兴陕甘边革命保留了战略基地,也为南下渭华的刘志丹等红二团指战员脱险归队提供了前提条件。 会议为恢复重建红二十六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三支武装力量实行集中统一领导,这就在事实上恢复了红军主力,保存了一批军事骨干和武器装备。 陈家坡会议解决了处于革命低潮中的陕甘边党和红军生存这个首要问题,明确了主力红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陕甘边斗争实际的重大战略方针,这就在实际上解决了红二十六军成立以来长期没有解决的发展战略和战略基地问题,具有的重大战略转折意义。 会议考验和选择了一批陕甘边和红二十六军坚强正确的领导人。习仲勋、张秀山和高岗等人在陈家坡会议上的出色表现以及其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使他们得到边区干部群众和红二十六军广大指战员的真心拥戴,为他们以后成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六军的重要领导人奠定了基础。 其中,习仲勋同志作为陕甘边的特委委员作为会议的执行主席,对形成正确的决策意见,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刘志丹等红二十六军主要领导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面对资历较自己老的同志的不同意见,习仲勋同志旗帜鲜明的主张,显示了他高瞻远瞩的洞察能力和卓越的领导才华。

顺着一条蜿蜒的水泥路盘旋而上,只要在两行绿松的引导下,只要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就接近了你,就触摸到了你的脉搏。

那一座静谧的山庄,简直是我梦里的模样。白墙灰瓦的小洋楼,一座连着一座,白云悠悠,青山在望。推窗,秋来陈家坡,天,蓝得深邃,山,披上五彩霞衣,马灯,辉映得陈家坡熠熠闪光。

巷道极宽,两旁足以安放花园,足以栽植囯槐,栽植樱花,栽植木本海棠。她们也喜欢陈家坡,喜欢这里瓦蓝的天空,喜欢这肥沃的土地,长的茁壮,开的妖娆。陈家坡人勤劳,在园子里栽几行韭菜,韭菜撒欢的窜;栽几行大葱,几行大蒜,种炕大的一片香菜,碗里就飘着绿,溢着香。陈家坡人爱美,在园子里栽几株牡丹、芍药,栽几株月季、玫瑰和菊花,花就开的美艳,开的富贵。树与花,花与菜,在徽式小楼前,在诗意笼罩的宽巷两旁,高的高出屋脊,矮的矮在地面,花可悦目,菜可入味,原本单调的日月,在陈家坡,丰富了很多。

徘徊在焕然一新的陈家坡,虽然也是新建的屋舍,却是错落有致,与远水近山和谐相融,鸟在高树鸣啭,鸡在篱笆外觅食,狗在墙角下打盹,宛然一个世外桃源。

一群群游人慕名而来,带着城市的疲惫,带着对山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虔诚而来。眼前就亮了,狠劲的呼吸这里的空气,狠劲的赞叹这里的生活环境,一张一张的照片就存进了手机,一条条微信就发到了远方。他们欢快的笑容和优美的姿势,在陈家坡的秋天里更加欢快和优美。

游人总喜欢跟着一位叫杜天祥的讲解员走进一段红色的历史,走近风起云涌的一九三三年。那时候,在陈家坡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由习仲勋主持召开的陈家坡会议,揭开了照金根据地的新篇章,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革命史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跟着这位土生土长在陈家坡的农民讲解员走进“陈家坡会议旧址纪念馆”,聆听远去的炮声,感受曾经的硝烟。在高耸入云的古树下,在巨大的明灯雕塑下,回望历史,感恩当下。

在我眼里,秋天的陈家坡是两幅画,一幅是历史的长卷,一幅是现代水墨;一幅画里行走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历史伟人;一幅画里生活着勤劳善良,耕耘生活的老百姓。

陈家坡的秋天,年轻人出去打工挣钱,或者到村上的羊场和扶贫车间上班。

村里老人们守护在这块福地,坐在门前纳着鞋底,抱着孙子游玩,其乐融融。

秋来陈家坡,抬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清香沁入心间;望远,薛家寨,巍峨耸立,映入眼帘,把红旗漫卷西风的故事久久传唱!(文/李双霖 摄影/婼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