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韩中锋

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2017甘肃考生魏祥,因为自身身体残疾,通过媒体向清华招生办写了一封信,希望校方能够解决一间陋室,以安其母子。清华招生办随即回信,表示同意,并动情说道,“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根据《新京报》报道,魏祥坦承了网上流传的那封信并不是自己原件,他表示:只很平淡叙述了下,内容是有人帮其“润笔”,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放到网上。而这点恰好与清华招生办的回应有所出入,后者否认了对文章进行润色,同时也承认原作和网传文章确有所不同,但基本事实没变。

此新闻一出,公众大都采信魏祥说法,认为是清华大学在帮魏祥润笔,“炒作”“营销”矛头因此指向清华招生办。

普通网民抱有如此思维并不奇怪,毕竟凭动机揣测之,清华招生办自有利益牵涉其中,因此最有可能是招生组幕后操刀。但假若招生办所言属实,对魏祥文章进行润色的可能另有其人。

其实,润色与否,润色的主体是否是清华招生办,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倒认为,只要文章大体意思没变,润色并无不妥。只是清华招生办在文章流传出之前理应征得魏祥同意,这的确是不妥,无可辩驳。然而,其错误之处也仅限于此。

如果给清华大学强行安插“炒作”“营销”,然后批驳之,则大可不必。首先,清华大学外派的招生组本身就有很强自主性,在具体操作层面,招生组成员未必处处向校方请示,因此也有可能是招生组教师的个人行为。

而且,“有炒作成分”和“炒作”完全是两码事,前者并非定性。我倒认为清华招生办的疏漏之处远不至于到定性为“炒作”的程度,充其量只是有炒作的成分,更何况,这种炒作带来的后果还是正向的。而“炒作”一词,定性简单,用词险恶,显然与既有效果相悖。

况且,时下高校对产残障考生的录取行为中,缺少的不正是这种“炒作”吗?魏祥虽在甘肃全省位列86名,远谈不上拔尖,但缩小至省内残障考生群体来看,恐怕也算得上名列前茅了。若不是成绩优秀如此他,谁又知道是否会因为身体严重残障而被名校拒之门外呢。现在,舆论沸腾之下,公众对残障考生的关注度骤然拔高,这就提升了公众对高校的道德期待,若是下次残障考生被拒之门外,舆论岂不是有了比照和褒贬依据?

之所以说,现在缺少的就是这种正能量的“炒作”,还是因为,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只有首先保障残障考生进入高校的正当权益,才能着眼于“公开之前是否征得魏祥同意”之类的小瑕疵,将其作为一项主要议题进行推动。若非如此,重度残障考生的入学权益无法保证,“维护其人格尊严”也只能止步于浅显言说。

现下,舆论对此事件的指摘大都集中于清华招生办“借魏祥过度营销”,长江日报的评论直言其有“唱给公众听”的意思。甚至,某些评论员还对清华回应信中的言辞进行了一番考究,认为其“用力过猛”,意即对领导过度强调,无甚必要,以及过度引用名人名言,导致行文鸡汤化。

但这样刁钻的角度本身就有过度解读之嫌,行文鸡汤化在新媒体时代早成爆款文章通病,何况面对一个身残志坚考生的公开信,不用心灵鸡汤式行文,应该如何是好?再者,文中过度铺陈领导讲话可能引起部分读者反感,但这是否也从另外角度说明清华大学对弱势群体的重视?

清华大学公开回应,不可谓不高调。但由此,不仅可以为其它高校接受同类考生提供借鉴,也可将本校相关工作置于公众视线之下,因此不宜将其定性为营销和炒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