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底線和承壓能力的極限,家長需要做的,是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在尊重孩子個體成長規律的基礎上,行使家長的教育權,不能拔苗助長,更不宜盲目複製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方式。有人將這種教育方式定義爲“窒息式教育”,“把粗暴當嚴厲,把奴隸孩子當成男子漢教育”,認爲這種教育方式,本質上是在用家長的威權來控制孩子,壓制孩子,無異於父母版的PUA。

原標題:馬上評|究竟是“愛的教育”管用,還是“狼爸虎媽”好使?

零下13℃,下着暴雪,穿着一條小褲衩在雪地裏跑步的4歲娃娃照片,曾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7年過去了,這位長年受訓於“鷹爸教育”的孩子,以11歲的年齡成爲自考史上年齡最小的大專畢業生,完成了南京大學自考專科學業。

“別的孩子躺在沙發看電視的時候,我兒子在雨中跑步做俯臥撐,別的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爸爸會心疼地幫他揉,我兒子走在路上會隨時警惕他爸爸在背後推他……”“裸跑弟”的父親何烈勝曾被當作鷹式教育的典型,被網友口誅筆伐。回顧媒體對這家人的採訪,從各種細節,都能窺探出孩子小小年紀,喫了很多同齡孩子根本想象不到的苦。

近些年,教育成了當今社會最大的議題之一,尤其是東亞國家,更是舉全家之力,將所有資源集於一娃之身。前有耶魯大學華裔教授唱響虎媽戰歌,後有香港商人變身狼爸,“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如何教育孩子,成了不見硝煙,卻戰火瀰漫的戰場。

究竟是“愛的教育”管用,還是“加速成長”好使?沒有一個孩子能隨隨便便成功,家長面對別人家“牛娃”的驚人簡歷,除了暗自羨慕,更是對自己家不爭氣的孩子產生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幽怨。

曾對一個段子印象很深,有人提問,“我已經是成年人了,現在學鋼琴,還能學會嗎?”“不行!因爲你爸媽已經打不過你了。”成年人都有惰性,更何況天性活潑好動的孩子,爲人父母都明白,除非極個別自律性很強的孩子,多數孩子的成功都離不開父母的“陪跑”。

以今天紅遍大江南北的鋼琴家郎朗爲例,現如今成爲妥妥的人生贏家的他,在鋼琴道路的起步階段,也離不開嚴父的加持。郎朗的父親辭掉鐵飯碗的工作,夫妻長年分居,所有精力都在帶郎朗學琴上。

“只要郎朗不聽話就是一頓打罵,在一次採訪中,郎爸還表示自己用皮鞋打郎朗,扔出去的皮鞋沒有打到他,卻在牆上印下深深的皮鞋印子,可想而知是有多用力。”對親兒子一言不合就暴打,這種教育方式究竟是在虐待兒童,還是讓孩子成才?

說起打罵孩子,最近男演員楊爍因爲在親子真人秀上,對兒子過分嚴厲而上了熱搜。有人將這種教育方式定義爲“窒息式教育”,“把粗暴當嚴厲,把奴隸孩子當成男子漢教育”,認爲這種教育方式,本質上是在用家長的威權來控制孩子,壓制孩子,無異於父母版的PUA。

還有韓國著名球員孫興憨,從小也得益於父親的魔鬼式訓練,才成長爲“最貴的亞洲熱刺隊前鋒”。其實,同樣接受父親單調、枯燥、嚴酷訓練的,還有孫興憨的哥哥,但只有孫興憨堅持下來了,靠的是他對足球的興趣。

教育就是這樣,從來沒有一個“1+1=2”這樣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有的孩子,能夠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的孩子,卻可能在父母的戾氣下,滋生逆反心理,產生可能伴隨終生的心理陰影。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底線和承壓能力的極限,家長需要做的,是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在尊重孩子個體成長規律的基礎上,行使家長的教育權,不能拔苗助長,更不宜盲目複製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方式。

教育究竟是應該以過程,還是以結果言成功?到底應該尊重孩子的主觀意願,還是遵循父母的人生規劃?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可能需要用孩子一生的成長經歷來回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