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着打車難的痛點和巨大市場發展前景以及企業轉型需求,網約車市場再次搖身一變成“香餑餑”,前有戴姆勒攜手吉利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後有上汽推出享道出行提供網約車業務整體解決方案。

文/楊雅茹 億歐專欄作者

寶馬也來中國做網約車業務了。

2018年11月21日,寶馬稱已經在中國成都拿到“網絡預約出租車經營許可證”,成爲第一家在華拿到網約車牌照的外資車企。通過寶馬聲明億歐汽車發現,寶馬出行服務有限公司作爲寶馬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於今年4月成立。寶馬計劃於12月份在成都投入200輛寶馬5系轎車,包括傳統燃油版和插電混動版。同時,寶馬稱,爲了達到豪華網約車標準,寶馬集團還將爲車輛配置專屬網約車司機。

可見,寶馬此舉入局中國網約車市場的目的,無疑是看中了中國網約車市場高端出行服務這一環,不得不說,這配得上寶馬本身的品牌調性。但寶馬似乎將這件事想得過於簡單了,以爲有幾臺車再招聘幾個司機就能搭臺唱戲了?

用戶再次陷入“打車難”,車企集體加碼網約車市場

近兩年,網約車市場非常火爆,但與此同時,網約車安全問題頻頻爆發,網約車市場亂象叢生。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提出明確要求,凡是不符合條件的網約車在12月31日前都要從平臺上清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中旬,全國內有雙證的網約車不到80萬。一時間,用戶再次集體陷入打車難的境地,尤其是在熱門打車地區,從以前的下單即有人接單到現在遲遲無訂單響應。

貝恩諮詢此前發佈的出行報告數據顯示,僅2017年,中國網約車市場的交易規模就已超世界其他各國交易總和。預計到2020年,中國網約車市場規模將達到720億美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數據顯示,中國共享出行領域市場交易額已超過2000億,融資金額超過700億,共享出行的參與總人數超過3.5億人次。羅蘭貝格報告也指出,未來中國共享出行市場容量可能增長至3800億每年,潛在需求所帶來的關聯市場容量有望達到18000萬億。

這也是寶馬“2+4”戰略的重要部署。據億歐汽車瞭解,寶馬正在以‘2+4’戰略佈局中國未來出行, “2”指的是寶馬集團BMW和MINI兩個品牌的核心業務,“4”指的是寶馬的“ACES戰略”,着力於“自動化、互聯化、電動化、服務化”新四化的發展方向爲中國用戶提供創新的出行體驗。

所以,面臨着打車難的痛點和巨大市場發展前景以及企業轉型需求,網約車市場再次搖身一變成“香餑餑”,前有戴姆勒攜手吉利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後有上汽推出享道出行提供網約車業務整體解決方案,而寶馬此時進入想必也是希望能在恰當的時機湊個熱鬧。

寶馬出行業務佈局“划水”心態明顯

事實上,寶馬在出行市場早已經出手。先不說國內,早在2011年,寶馬集團和汽車租賃公司Sixt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2018年1月,寶馬集團收購了Sixt租車公司在DriveNow中的全部股份欲與戴姆勒合併共享汽車業務;2018年11月,歐盟反壟斷組織批准雙方合併事項。

再回看寶馬對中國出行市場的佈局,2017年12月1日,寶馬集團ReachNow即時出行攜手環球車享旗下分時租賃品牌EVCARD分時租車,在成都正式推出高端電動分時租賃產品“ReachNow Powerd By EVCARD”,提供分時租賃服務。當時就有人評論,寶馬入局分時租賃是爲了消耗其銷量一般、用戶接受程度不高的自產車輛。另一方面,在每進入一座城市,DriveNow都會自己鋪設充電樁和停車位,這也對其寶馬自己的車主車輛服務,因此,DriveNow的意義更大程度上是服務寶馬集團。

從其運營本身來講,寶馬在出行市場雖然耕耘多年,但動作一直很慢。以其DriveNow業務爲例,其業務在2011年就已成立,但截至目前在13個城市僅有6000臺車在運營。其在中國成都的分時租賃業務僅僅有100臺車輛投放,時隔一年,至今沒有任何加車的聲音傳出,而據億歐瞭解,一座城市僅僅100臺車輛簡直是杯水車薪,很難像其他分時租賃公司一樣使車輛運營起來。對比此次投入200輛車投入高端運營可想而知,寶馬入局中國網約車市場的心態更像是在試水。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寶馬集團貫穿整個出行服務環節,期間產生的出行數據都可以拿到,無論是爲優化後續電動車型也好,用作調研市場也罷,都派得上用場。

網約車運營絕非一件易事,滴滴走過的坑,寶馬一個也逃不過

從市場需求和規模來看,網約車市場確實存在缺口,但在行業內部,網約車不盈利是有目共睹的祕密。以滴滴爲例,其通過一輪輪融資維持生存,通過補貼戰搶佔市場份額。據媒體報道,滴滴在6年來虧損額達到390億,僅2018年上半年,滴滴整體虧損額就達到40.4億元。而曾經的“新進選手”美團,也曾經視網約車業務爲重頭戲,其招股書數據顯示,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美團在南京的司機成本爲2.93億元,其中不包括招攬司機乘客所付出的營銷費用。僅司機成本,便讓美團整個新業務單元陷入了虧損,可見市場之慘烈。

另外,從運營角度來看,雖然寶馬已經在出行市場有所耕耘,但在中國開展業務或許比想象中更爲複雜。其中就包括複雜的道路環境、人文環境,以及如何處理司機與乘客之間的雙邊關係問題。同時,網約車也在考驗着一個平臺對數據運營的能力,如何進行調度提升用戶體驗這些都是寶馬需要思考的事。

其次,自從滴滴出現順風車事件後,網約車的監管更是嚴上加嚴的局面,每一家企業都不能倖免,這也意味着在未來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着門檻更高、技術要求更嚴、責罰標準更嚴格的局面,而企業想以較快速度搶佔市場將更加困難,而需要投入的資源更多。以寶馬要投入的一輛寶馬5系車輛來計算,市場價格最低也要40萬,其做網約車要投入的車輛成本可想而知。更不用說司機成本、運營成本、獲客成本了。

值得注意的是,從現在的競爭格局來看,極光大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滴滴出行以14.95%牢牢佔據網約車APP滲透率首位,而其他網約車平臺APP滲透率均不到2%,難以與其抗衡。極光大數據發佈《2018年5月專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滴滴2018年5月MAU(月活)爲9191萬,是唯一一款MAU千萬級的APP,超過神州+首汽+易到月活總和的17倍,且2018年5月平均DAU(日活)用戶均值超過1500萬,是第二名的50倍之多。所以,雖然滴滴現在四面楚歌,但是實力不容小覷。前有堵截,後有追兵,隨着玩家不斷入場,未來網約車市場勢必將迎來一場大戰。

所以,一切都是未知,寶馬想搶網約車這一碗飯喫還爲時尚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