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們與農場主合影留戀

視頻加載中...

2017~2018年,中國小龍蝦產業迅速發展,養殖面積突破1000萬畝,產量突破100萬噸,經濟總產值突破2600億元。

爲進一步推廣稻蝦養作,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蔣軍副站長、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正高職高級工程師舒新亞教授等行業技術先鋒合力爲農場轉型示範基地給予指導。專家們親臨定遠成海農場,指導稻蝦養作示範基地標準化以及強化管理。

定遠縣成海生態農場位於定遠縣範崗鄉楊灣村,農場總面積5000畝,項目總投資1800萬元,農場有1600畝稻蝦共生基地,2400畝有機水稻、蔬菜種植基地,600畝瓜蔞、葛根種植基地,還有400畝水產養殖基地、倉儲烘乾配套區域。農場現有種植、養殖專業技術人員6人,職工31人,年產值可達1200萬元。

定遠成海農場場主帶教授們參觀農場,交流未來發展動向以及日常管理流程。

教授就稻田現狀提出改良指導。指出進排水系統不夠完善、水體偏瘦、水深過淺等問題

傳統排水系統無法徹底更換溝底的污水,舒教授給出了排水系統的更改方案,對池底的水質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稻田整體水質偏瘦,池水混濁、青苔過多,從而影響水體的溶氧量,青苔過多也會影響水溫的回升。教授建議合理施肥調理水質。稻田收穫完成後須立即回水爲親蝦打洞繁育提供良好溫牀,未及時回水的稻田親蝦是不願出來打洞繁殖的。

觀察小龍蝦的品質

關於親蝦的挑選,舒教授認爲6~8月的成熟蝦中挑選種蝦最佳,性腺的發育影響着親蝦的出苗率,性腺成熟的標誌是雌蝦卵巢顏色呈深褐色或棕色,雄蝦精巢呈白色。在小龍蝦的性腺發育過程中,幼蝦的卵巢是灰白色的,卵粒細小不均勻,不能分離。黃色也是未成熟卵巢,但卵粒分明、較飽滿,也不可分離。橙色是即將成熟的卵粒,卵粒分明飽滿但不均勻,較難分離,需再發育1-2個月可完全成熟並開始產卵。深褐色的卵巢表明已完全成熟,卵粒飽滿均勻,若用解剖針挑破卵膜,卵粒分離,清晰可見。若在此時雌雄交配,1周左右即可產卵。常用比較直觀的方法是,從親蝦的頭胸甲顏色深淺判斷其性腺發育好壞,顏色越深表明成熟度越好。水溫如果過低,產卵時間會推遲。蝦洞內水溫約在16℃左右,最爲適合龍蝦繁育。管理中多觀察龍蝦的情況。秋冬季節可以再中午或晚上觀察蝦池情況。蝦洞的數量也直接影響着出苗率,親蝦交配繁殖多在蝦洞內進行,必要時可以進行人工打洞。種蝦挑選完成後在9月底之前放好親蝦,親蝦雌雄比例3:1最佳。種苗來年時候3~5月份放苗最佳,越早放苗蝦苗成熟越快,整體的經濟效益也就越高。

巡察新挖稻田

舒教授指出新挖田田埂應在2米左右,保證田埂不被小龍蝦打穿或者坍塌。防逃設施是重中之重,未做防逃飼餵密度不確定,飼餵密度過高產生的大量殘餌和排泄物也會敗壞水質,使小龍蝦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飼餵密度過低直接影響產量和效益。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對日後的日常管理和工作發展很重要。

巡塘結束大家討論改造方法

巡塘結束針對農場現狀蔣站長與舒教授總結了農場現存的問題,並以稻蝦示範養殖基地的模式和標準與農場的差距進行了改造辦法的討論與商榷。重點提到了水質的改善、排水系統的完善、防逃設施的建設、親蝦和種苗的挑選。

成海農場稻蝦米

稻蝦共作是未來龍蝦水稻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作爲一種立體生態的養殖模式,稻田養蝦是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輔以人爲措施,以廢補缺,互利助生,化害爲利。稻田是一個人爲控制的生態系統,龍蝦這種雜食性蝦類放進稻田不僅可以以稻田中的雜草、蟲子、稻腳葉、底棲生物和浮游生物爲餌料,促進蝦的生長,消除爭肥對象,並且蝦的糞便還爲水稻提供了優質的肥料,大大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龍蝦在田間棲息,遊動覓食,疏鬆了土壤,破碎了土表“着生藻類”和氮化層的封固,有效改善了土壤通氣條件,又加速了肥料的分解,促進稻穀生長,從而達到蝦稻雙豐收的目的。稻蝦共作不僅生態環保,而且簡單易學,糧食的安全和農戶的收益都有保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