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榆林日報”

關注我們

榆林全市科技成果登記由1978年的2項增長至2017年的937項,“十三五”以來共登記科技成果226項,獲得科學技術獎255項(其中省級25項),申請專利6500多件,授權專利2900多件,完成技術轉讓交易合同金額28.4億元……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形成,科技實力持續增強,科創新城正在積極籌建,“星創天地榆林模式”創新推廣,專利申報、技術市場交易、成果登記等工作有序開展,科技創新碩果累累,科技事業蓬勃發展。

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形成

經過40年的穩步發展,我市在能源化工、裝備製造、現代農業、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等6個重點領域,陸續實施了35個重大科技專項,重點支持鎂節能多聯產循環經濟產業化等20多個重大產業化項目,通過良種良法配套7類農作物創51項全國高產紀錄。

目前,我市已建成1個國家高新區、1個國家經濟開發區、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均有望落戶我市。府谷縣建成全國首個以縣級政府爲主體建設的省級高新區,神木市正在申報省級高新區。全市建成了5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5個省級創新型試點縣,並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10個研究院,建立了紅棗、白絨山羊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家,建立了9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全省首個大學產學研合作聯盟。

創業創新浪潮方興未艾

我們處於一個創業的時代,也處於一個創新的社會。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打造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其中,“星創天地”建設工作全國領先,目前已建成小雜糧、蔬菜種苗等14個“星創天地”,其中6個已獲批國家級“星創天地”,8個獲批省級“星創天地”,並組建了陝西省“星創天地”聯盟。同時,企業孵化器、衆創空間迅速發展,共認定了5個科技企業孵化器、10個市級衆創空間、4個省級衆創空間、1個國家級衆創空間。

另外,我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創意、創新、創業“三創”概念並連續舉辦六屆大賽,賽事規模不斷擴大,賽事水平不斷提升。如今,榆林市“三創”大賽已成爲晉陝寧蒙周邊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創新創業盛會。

我市還先後有20餘家企業和團隊入圍中、省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決賽,有30餘家企業得到了省科技廳的專項支持,爭取專項經費800多萬元,有2家企業獲得風險投資基金1000萬元,並吸引12名參賽選手參加榆林高層次人才剛性引進計劃並落戶榆林。

科技企業培育深入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不斷培育科技型企業發展,突出企業主體,聚焦創新資源,全面提升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

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333”行動計劃,目標是利用3年時間,培育科技型企業3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重點是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鼓勵市內外各類組織和個人在榆創辦科技型企業。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已增至31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30億元,科技型企業達到216家。

同時,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對納入培育庫的企業給予培育獎勵,支持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業態創新。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產品,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

另外,我市還建立了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特派員”制度,首批選派50名工業特派員,負責企業科研投入統計、知識產權挖掘、技術交易登記等工作,促進全市R&D投入等主要科技創新指標提升。

科技創新工作碩果累累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碩果累累。其中2017年,我市中省科技項目落地創歷史新高,組織申報省科技廳科技項目125項,其中36項獲批。

截至目前,我市組織實施蘭炭清潔化、金屬鎂冶煉、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等10多個科技重大專項和產業化項目,惠及科技型企業160餘家,新增專利、成果210項,新增經濟效益81億元。開發了國內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潔淨蘭炭生產與資源綜合利用成套技術和裝備生產線,粉煤熱解乾餾製取無煙煤技術工業化生產爲世界首創,全球首套實現工業化的煤焦油全餾分加氫裝置建成投用,陝北白絨山羊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敲除肌肉生長抑制基因和絨毛生長抑制基因。

一批重點科技項目也取得重大進展。其中,“高品質鎂及鎂合金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項目形成完整工藝路線,申報4項國家專利,爲知名共享單車生產輪轂50萬件,並形成長期合作關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凸顯。

我市首支科技與金融結合的基金——榆林科技成果引導轉化基金也正式成立,首期投資1.5億元,重點支持落戶榆林的能化、新材料、裝備製造、新能源等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

科創新城規劃高瞻遠矚

2017年,爲實現“三大目標”,我市以“科技興市、創新發展”爲重要抓手,提出在西南新區劃定40平方公里徒弟建設科創新城的思路,爲陝西省建設創新型省份貢獻力量。

榆林科創新城以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爲目標,確定了“生態、人文、科技、創新”的規劃定位。通過“一年定格局、兩年打基礎、三年出形象”,將科創新城建設成爲經濟轉型、科技創新、人才聚集、對外開放的窗口,融綠色生態、科技研發、醫療科教、商住辦公、商業會展、體育休閒爲一體的宜居宜業“沙漠綠洲新城”。實現“1+4十N”(“1”高端能化,“4”即新材料、新能源、特色農業、文化旅遊,N即符合產業導向、有利於發揮自身優勢的若干產業)的產業佈局和“兩谷兩園”(創新智谷、生態綠谷、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園)的空間佈局,引進國內高校一流學科、科研院所、創新人才等優勢資源,通過省市共建的形式,全力打造全省科技創新創業高地。

建設榆林科創新城是我市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未來我市科技工作的最主要抓手。目前,我市已經形成了《榆林科創新城建設研究報告》,同時委託同濟大學與國際知名設計公司組成聯合體,編制科創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任務,設計單位正在開展基礎資料調研工作。土地徵收方面進展良好,已滿足施工要求,市政道路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正在快速推進。榆林學院創建開放型的產學研深度結合大學、遷入科創新城工作也正在穩步推進。

記者 趙娜

本期編輯 郝麗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