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歐洲不可能統一的文化基因和現實狀況,非拿破崙一人之力可改變,他根植於歐洲文化傳統和政治格局間。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二個概念

第一:什麼是封建社會。

第二:什麼是帝國制度。

先說一點,我們小學教科書騙了我們,當年我們學習教科書說中國封建社會持續幾千年,從開端帝王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都是封建社會,這是不準確的。

君主集權專制下的制度並不是封建制,而是帝國制,封建制到底是什麼?

其實他只存在於中國先秦時期,特點是分邦建國,在虛君名義下,由天下共主將土地分封諸侯,這些爵位諸侯在分封給手下親信的分封等級制。

比如:周朝時,武王伐紂創大周,根據功勞和關係將天下劃分很多塊,各諸侯在自己領土上行駛主權,共尊周天子爲共主,這纔是封建社會真諦。

東西方雖然文化傳承文化基因不同,但在社會制度發展早期還是殊途同歸,都選擇封建制作爲統治制度,而西方情況到底如何,我們繼續說。

衆所周知,歐洲地區最早文化傳承來自希臘和羅馬,而這二個文化發源地又有不同,希臘特色是城邦制城邦並列不斷戰爭交融,最後誰當霸主誰領導希臘城邦,比如斯巴達做過希臘霸主,雅典也做過希臘霸主,有點像春秋時期春秋五霸調調。

而羅馬則不同,是個持續數千年帝國,從早期共和國演化成帝國

如果說西方文化發源地是希臘,那麼文化傳承則是羅馬,可羅馬帝國雖叫帝國,卻不是用的帝國制而是封建制,在羅馬境內,充斥着公侯伯子男各種爵位分封貴族,這些貴族以羅馬皇帝爲共主,效忠皇帝同時發展自己,最後形成現在歐洲國家,這就是歐洲爲何四分五裂的政治基因。

羅馬帝國數千年曆史中,其實也有統一歐洲希望,只是陰錯陽差沒人能做。

羅馬帝國鼎盛時,按行省制治理國家,那時如加強統治力,文化向心力還是有可能將歐洲統一,可歷史沒如果,鼎盛羅馬後來被一分爲二,成爲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在上帝之鞭阿提拉打擊下衰弱,漸漸失去地方實權,只能維持現狀不斷以分封制維持統治,更悲催的西羅馬帝國,則因爲連帶驅趕作用,亡於日耳曼人手中。

爲何說西羅馬帝國因連帶驅趕作用亡於日耳曼人之手,也和分封制有關

漢朝時不斷征伐匈奴,最後南匈奴歸降,北匈奴遠走歐陸,不斷融合後形成叫“匈”的民族,就是上帝之鞭阿提拉母族,匈人帝國鼎盛時,不斷攻打東羅馬,東羅馬不斷賠錢求和,三番四次下,境內民族因壓迫而遷移,原居住在東歐斯拉夫人西遷,西遷又遇到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打不過斯拉夫人,也只能西遷,這一遷就遷到西羅馬境內。

這時候西羅馬難辦啊,打打不贏,偉大羅馬帝國,除凱撒時期,其實就是戰五渣,別人打來,只能賠錢求和,沒辦法只能選擇分封瓦解日耳曼,分日耳曼首領爲將軍授予爵位土地,以期保留皇帝地位和國家名義統治權。

慾望這東西是無限的,最終西羅馬在日耳曼持續打擊下亡國

這一亡國,就熱鬧啦各地分封的日耳曼貴族羣魔亂舞,這塊是我的,那塊是你的,大家打來打去,能統一纔有鬼。

途中也有個偉大國王曾將歐洲短暫統一,那就是日耳曼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大帝,他帶領法蘭克王國完成西歐統一,可還是逃不脫分封怪圈,死後將帝國一分爲三,東中西法蘭克並存,以中法蘭克爲尊,就是現在法國(東法蘭克)意大利(中法蘭克)德國(西法蘭克)由來。

隨後名義上的歐洲共主,承接羅馬帝國皇冠的中法蘭克又不爭氣,沒實力也沒魄力統一歐洲,後來皇冠被西法蘭克後裔拿走,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可神聖羅馬帝國還是分邦建國,封建制國家,而不是帝國制國家,於是歐洲就一直小塊分裂直到現在。

以上是歐洲分裂的政治基因,那就是沒有人可以完全征服歐洲並在歐洲實現帝國制度,他們永遠在分封制度怪圈中徘徊。

那麼文化基因又是什麼,其實很好理解,用一個統一的正面示範就可以得出,那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

如果說什麼事件是中國歷史上最大影響事件,我覺得秦始皇統一中國纔是,不是在他統一中國這件事,而是在他後續一切行政和制度改革,讓中國有大一統政治基因。

秦始皇偉大不是統一六國,那不算什麼,他的偉大在於,書同文,車同軌,貨幣統一和度量衡統一,這纔是他最大功績。

統一文化產生的基因,無非文字,書籍,貨幣,度量衡統一,也因此,原本和西方一樣分邦建國,各個國家都有文化傳承的狀態被結束,直接影響就是中國文化傳承統一和中國境內民族認識統一。

基於意識形態下的文化統一,纔是主體民族漢族誕生源點,秦以後的漢朝,又進一步發展意識形態,以儒學作爲主體意識形態,再加漢族威武強大深入人心,於是主體民族漢族出現,文化相似,文字一樣,學說一樣,最後就成漢族精神源泉,從此後在中國文化裏面大一統成統治者終極目標持續至今!

而西方情況如何,他們不斷在分邦建國的封建制下循環,各個封建領主掌握實權,發展地盤。沒有統一文字和文化傳承,再加上歐洲複雜地理地貌特徵,山川河流走勢,進一步阻礙文化交流,沒有相互融合哪來統一基因?

沒有統一基因,沒有主體民族,沒有文化認同,就沒大一統觀,你跟歐洲說,統一吧,更強大,可惜這不過是廢話,語言文字認識都不同,怎麼統一?

以上就是歐洲無法統一的文化基因,無論誰來都沒有用!

接下來我們在說拿破崙問題,爲何強大一時的拿破崙也沒有完成歐洲的統一。

其實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基因上就能看出,拿破崙統一歐洲是僞命題。拿破崙在強大真正整歐洲帝國,又如何,分裂不過時間問題,因爲歐洲國家國民性格各不相同,文化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同。

雖然歐洲大革命後,工業化的歐洲確實有大一統需求,因爲工業化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打破國家和民族壁壘,有利於經濟發展,在經濟不斷發展之下,歐洲還是有統一希望的,比如現在的歐盟就越來越有一統化趨勢。

可是時代趨勢是趨勢,但不能超前,拿破崙失敗,最終根本原因不過是急於求成,這也是很多偉大帝王失敗根源,比如隋煬帝。

轉折點在冬日的莫斯科:

1812年6月24日夜間,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向俄羅斯發起大規模進攻,法軍很快佔領了維爾諾、明斯克、波洛茨克等地,俄皇亞歷山大一世是個庸碌無能而又剛愎自信的人,缺乏指揮才能,俄軍節節敗退,舉國上下一致要求儘快任命全權統帥。8月亞歷山大再次起用庫圖佐夫爲總司令。當拿破崙佔領莫斯科時,庫圖佐夫已完成了反擊拿破崙戰略部署。

那就是堅壁清野,用冬天耗死拿破崙,面對堅壁清野的俄羅斯,面對空蕩蕩的莫斯科城,還有荒無人煙的俄國,拿破崙欲哭無淚,缺衣少食的部隊沒有死在戰場上,全部被凍死餓死,最後無奈撤離傷心地。遠征俄羅斯的慘敗卻改變了拿破崙命運,他一手締造的法蘭西帝國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走向衰亡。

之後法國被徹底擊敗,高傲的皇帝被囚禁孤島,不甘心的他出逃回法國,復辟復出,一聲呼喚,法國再次被他領導,哪知道卻被豬隊友耽誤,又一次兵敗滑鐵盧。

再次被流放到科西嘉島上,隨着他一起被流放的還有歐洲統一的希望,和無處安放的雄心壯志。

可惜啦拿破崙,怪只怪你生在一個沒有統一基因的大洲歐洲,哪裏的人們崇尚的是基於國家的自由,各民族的驕傲,而不是大一統後的強大,歐洲一族的驕傲,也許未來統一的歐洲會出現,而且不會太晚,我們有生之年吧!

所以先驅者總是死在沙灘上的人,拿破崙就是如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