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位于京杭运河中段。今济宁城区的古运河旧称运粮河,西起京杭运河,经顺河门入南四湖,自西向东,穿城迤逦南流,全长6.44公里。

今济宁古运河街区,为元明清时期济宁州城,位居“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控引江淮咽喉”,处漕河管理和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济宁由府升为路,领三州十六县。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置济宁州,领三县。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省辖直隶州。

史载,时济宁“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明中叶已成“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居民不下数万家。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两岸,行栈林立,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商户上千户,年营业额达白银亿两,市场辐射周围近百县。商贸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人口与消费俱增。明末济宁城区人口已达10万人,街巷98条,其中城内45条。清道光年间,街巷达290条,其中城内达到107条。主要行业有药材、皮毛、粮食、杂货、绸布、竹货、碎货(百货)、铁货、茶叶、陶瓷、文具、饮食、服务、钱(金融)业等 10多个。

商贸业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和农产品商品化。时手工业门类齐全、行业繁多,素有“400名铜匠、500名竹匠、600名木匠、800名皮匠、1500名铁匠”之说。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著名的手工业发达城市。其中玉堂酱园是酿造业中的佼佼者,其产品“京省驰名”“味压江南”;“济宁路青猾皮”为济宁名牌特产;还有竹木器、铜铁器、纺织、造船、红炉等17个行业。

玉堂酱园位于古运河西南岸,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玉堂酱园由苏州一戴姓船户创办,门面字号为“姑苏戴玉堂”。后于嘉庆十二年 (1807年),卖给了冷、孙两家经营,店名遂改为“玉堂酱园”。清道光年间,玉堂酱园生产作坊增加到数百间,产品增加到50多种。所产豆腐乳、酱菜、酒类、糟鱼、醉蟹、豆豉、调味品等兼具南北风味,产品畅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光绪年间,玉堂酱菜作为贡品送进清廷宫内,受到慈禧赞扬,玉堂产品“京省驰名”“味压江南”的名声更大。清末,玉堂酱园又研制生产出了多种新露酒。民国四年(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玉堂园生产的金波酒、万国春酒、冰雪露酒、宴嘉宾酒和酱油、酱菜等均获得了金牌奖。其中金波酒、糟制鲤鱼等不少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等地。

济宁皮毛业起源于元,发展于明、清,繁盛于清末和民国前期。运河竣通之前,青猾皮、羔叉皮等国内需求量小,皮张如同废品一般。运河开通后,回族商人吸纳国内外客商来济宁购货,能工巧匠制作工艺精湛的皮衣、皮件,漂洋过海,远销日本、俄国、美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济宁遂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市场。皮毛行栈主要分布在越河两岸和小南门一带。清朝时期,济宁皮毛行发展到30多家,年经营皮张近百万张,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产品集散地。1930年代,“济宁路”青猾皮、羔叉皮、山羊皮以及骡马驴驹皮、牛皮风靡欧美。

竹器加工业也是较为发达的传统手工业。竹货业发端于明末,发展于清代,繁盛于清末和民国前期。运河开通之后,竹编工匠在济宁上岸谋生。竹器作坊和店铺一般由同一家经营。清末城区有竹器作坊一二十家,形成了竹器加工生产一条街,被称为“竹杆巷”。1930年底发展到130余家,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竹货商业街,为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是济宁手工业最集中的地段。

商业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各地客商云集济宁。为加强信息交流、协调关系和增强凝聚力,在运河南岸南门里一带,各地客商建立了很多会馆。比较著名的有三省会馆(山西、陕西、河南)、湖南会馆、浙江会馆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